第7章 榆林新軍,登州海師(三)

思及此處,朱建卻是道。

“袁卿家,朕聽聞這登州那可是京師貿易之口岸,爲何不設立稅務官卡,徵收來往稅賦,一來爲朝廷創收,二則,則是可用於登州還是建設所需要,袁卿家以爲如何?”

聞聽皇帝此言,那袁可立卻是不覺面色有些微變。

“難不曾陛下不知曉這登州乃是朝貢貿易的初始港口,這朝貢貿易要是徵收稅賦,那豈不是受萬夫所指?”

這是袁可立最爲真實的想法,只不過卻是並未當着皇帝的面說明。

要說這大明王朝自打隆慶開關以來,雖是允許東西洋貿易,但是那也僅僅是侷限在福建泉州府月港。

而這登州可不比月港,它乃是朝鮮、琉球等國貿易的上岸港口,簡而言之,這裡那是專門相對於朝貢貿易而言的。

若是向這些藩屬國徵收稅賦,這豈不是有損天朝大國之威嚴!

當然換一個角度而言,若真是在登州能夠開辦口岸,設立‘督餉館’,這對於建立登州海防、以及皮島等防禦建設,那必都將會是十分有利的!

這是因爲,袁可立曾是聽聞這月港那可是被稱爲‘天子之南庫’,一年流進來的白銀卻是有三十多萬兩,對於帝國而言,這卻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而登州若能如此,不要說三十萬,就是每年十數萬兩,對於登州海防以及登州還是籌建,那都是綽綽有餘。

故而,此刻對於朱建的一席話,袁可立心中卻是矛盾萬分。

而眼見袁可立久久不曾言語,且面目之間似有愁色,朱建卻是道。

“袁卿家可是心中有什麼疑惑不成?”

對於皇帝問及,此時袁可立卻是也不好再加以迴避,卻是有些苦澀道。

“陛下所言,卻是一本萬利之事,只不過登州乃是藩屬國進京朝貢之首站,陛下若是在此設立‘督餉館’,老臣卻是擔心。”

袁可立話雖是隻說了一半,不過此刻的朱建卻是也猜到了些許。

那便是登州乃是朝貢貿易之要道,若是設立‘督餉館’,必定會是有損天朝大國威嚴!

想及此處,朱建暗自卻是有些好笑,如今的帝國那都已是風雨飄搖,竟然還以天朝大國自詡,又焉能不讓後金入關,統治二百多年之久。

當然此處,朱建卻並非責怪袁可立迂腐,只不過朱建卻還真是想聽一聽此時,袁可立的真實想法。

思及此處,朱建卻是道。

“袁愛卿,朕若果真是設立‘督餉館’,徵收來往稅賦,愛卿卻是怎般看朕?”

“陛下不計個人名利,是爲天下着想,是爲聖君!”

對於皇帝這般問及,那袁可立咬了咬牙,卻是沉聲道。

面對此言,朱建卻是一陣莞爾。

“那袁愛卿可是不同意朕之所舉。”

“督餉館設立,功在社稷,既然陛下都願意,臣又豈有反對之理,只不過陛下當真此般,卻是。”

“卻是擔心羣臣反對!”

袁可立話還未說完,卻是被朱建直接打斷。

對此,那袁可立一時間卻是愣了愣,而此刻,朱建卻是厲聲道。

“愛卿此事勿要憂心,朕決斷之事,但凡利於國家、利於百姓,就是辦不成,朕也要想方設法去辦成,若是有人執意冥頑不寧,朕,殺無赦!”

言及此處,朱建眼中流露出的寒光卻是有些咄咄逼人,就是連四朝老臣袁可立都是看得有些心驚。

“陛下行事果斷,當真是中興之主啊!”

此刻,袁可立心中卻是不由嘆道。

而此時,朱建卻已是面容已改,卻是笑道。

“袁愛卿,登州海師籌備一事,朕可就託付你了!至於登州設立‘督餉館’一事,即日便會有音信,至於這督餉館派遣事宜,朕就全權委託與你,至於這稅賦一事,嗯,依朕看來,就四六之數,你六,朕四,卻是如何?”

聞聽皇帝所言,一時間袁可立卻是有些無言以對,剛剛還是皇者霸氣,如今卻是成了商賈之徒,這落差大的卻是讓袁可立一時間腦子有些轉不過彎來。

而片刻之後,當理清皇帝的一言一行,袁可立自然是應允的,皇帝不僅不派宦官作爲‘稅監’,更是給了登萊六成收入,此等好事,試問有誰又會拒絕?

“臣定當不負陛下所託!”

當袁可立離去之後約莫一日之後,孫傳庭已然奉旨入京。

夜色正濃,此時的乾清宮中燈火通明。

此間卻是朱建專門爲孫傳庭所擺宴席,陪同之人乃是閣部諸臣。

“伯雅久負盛名,朕今日卻纔有緣相見,實乃朕之大幸啊!”

舉起酒杯,朱建卻是笑道。

而聞聽朱建此言,那孫傳庭忙是起身道。

“陛下所言,罪臣不敢當!”

孫傳庭自稱罪臣卻也是有原因的,當年不滿魏忠賢一手遮天,孫傳庭從吏部郎中任上棄官歸故里。

簡而言之,便是不辦任何手續,直接撂挑子不幹了!

如今這重見天顏,重新回到帝國官僚隊伍中來,這孫傳庭故此卻是自稱爲罪臣。

而聞聽孫傳庭所言,朱建卻是一臉笑道。

“當年魏閹禍國,伯雅離去,如今朕當國,伯雅願意歸來,卻是說明朕這個皇帝卻是要強於兄長,此來看來,朕又豈有緣由責怪伯雅?”

“不過伯雅此來,可是知曉朕之用意?”

三巡過後,朱建卻是直接開門見山,直插主題所在。

“回稟陛下,此行前來之時,劉閣老已於臣告知!”

“哦,既然此般,那朕卻是不知伯雅是否願意替朕走上這一遭?”

“微臣誓死爲陛下、爲大明效勞!”

言及此處,卻見那孫傳庭已然上前,跪倒在地。

而聞聽此處,朱建卻是立馬上了前去,將孫傳庭扶起。

“伯雅勿要此般,汝之心意,朕已然明瞭。”

“對了,伯雅此去,若還有什麼其他要求,但說無妨!”

此刻,聞聽皇帝所言,孫傳庭卻是道。

“陛下要臣督師三邊,臣以爲這三邊衛卒早已是腐朽不堪重任,故而臣斗膽懇請陛下,讓臣親自訓練出一支敢戰之士,替陛下將流寇一概絞殺!”

孫傳庭此言雖說是有些狂妄,不過卻是甚合朱建心意。

“伯雅,新軍訓練可以,不過切不可忘記朕與武陵侯以及閣部諸臣們所定下的三邊之策,你卻是當記住,殺戮只是手段,絕非目的,何況這些人多數都是朕之子民,當挽救卻需挽救,至於那些個冥頑不寧,或者說魚肉百姓者,伯雅啊,卻是單憑你之所願!對了,訓練新軍,汝卻是準備擇取何處?”

“榆林!陛下,新軍籌備在即,還請陛下爲之賜名!”

聞聽孫傳庭此言,朱建思忖片刻之後,卻是道。

“陝地乃秦川之所,朕以爲這支新軍就以‘秦’爲名,皇威赫赫,謂之‘秦威軍’何如?對了,秦威軍訓練所需銀餉,卻是可從朕救濟三邊的銀餉中抽取五萬之數,另外,伯雅啊,這剩下的幾十萬兩白銀那可都是朕之心血,朕卻是希望伯雅你妥善處理!”

第43章 慘烈!耀州之戰(二十二)第1章 陝西大旱,遼東行(一)第1章 謀變法,皇黨立!(一)第17章 議平等,解放奴僕第46章 慘烈!耀州之戰(二十五)第3章 攻身爲下,攻心爲上第23章 洪流!平遼之戰(二)第92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七)第26章 廢苛稅, 罷王田(七)第97章 賊首伏誅,東江新局(二)第89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四)第6章 君臣交心,風雨同舟(三)第9章 初入坤寧,事多波瀾第8章 舌戰羣臣,登州開港(一)第7章 榆林新軍,登州海師(三)第41章 後金出兵,城下之戰(一)第17章 裁撤監軍,國營農場(一)第2章 遼東事後,陝邊驚噩(二)第90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五)第64章 慘烈!耀州之戰(四十三)第40章 夜訪良臣,主持京師(二)第67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五)第71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九)第67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五)第5章 關外建場,農墾生涯(一)第40章 夜訪良臣,主持京師(二)第21章 廢苛稅,罷王田(二)第17章 鐵壁!平遼之戰(二)第37章 尾聲,平遼之戰(四)第25章 諸將齊聚,商戰局(三)第38章 尾聲,平遼之戰(五)第7章 皇莊何路,朱建之憂第36章 鏖戰京師,大戰降臨(四)第14章 背水一戰,死裡逃生第69章 終戰,耀州之殤(四)第57章 慘烈!耀州之戰(三十六)第25章 洪流!平遼之戰(四)第43章 覆滅,四面楚歌(五)第21章 宮中夜宴,初次交鋒(一)第54章 慘烈!耀州之戰(三十三)第68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六)第36章 大刀闊斧,豫晉革新(一)第76章 以戰促和,水到渠成(一)第56章 覆滅,四面楚歌(十七)第89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四)第40章 夜訪良臣,主持京師(二)第65章 慘烈!耀州之戰(四十四)第25章 慘烈!耀州之戰(四)第71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九)第47章 覆滅,四面楚歌(九)第71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九)第94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九)第39章 覆滅,四面楚歌(一)第5章 黨規立,定官制!(一)第8章 校場閱兵,帝王之威(一)第15章 張家覆滅,重新洗牌(二)第58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六)第12章 八方風雲,戰事起(六)第16章 張家覆滅,重新洗牌(三)第28章 廢苛稅,罷王田(九)第22章 宮中夜宴,初次交鋒(二)第45章 覆滅,四面楚歌(七)第15章 圍魏救趙,空城現!(一)第26章 遣使蒙古,縱橫闔閭第61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九)第74章 鏖戰京師,大戰來臨(二十二)第83章 落幕,新的征程!第28章 慘烈!耀州之戰(七)第20章 步步爲營,遼東戰起(三)第59章 慘烈!耀州之戰(三十八)第4章 謀劃陝西,剿與撫第96章 賊首伏誅,東江新局(一)第41章 後金出兵,城下之戰(一)第90章 終戰,耀州之殤(二十五)第13章 君臣之約,五年爲期(三)第81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六)第47章 覆滅,四面楚歌(九)第55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三)第43章 後金出兵,城下之戰(三)第62章 慘烈!耀州之戰(四十一)第3章 謀變法,皇黨立!(三)第60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八)第79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四)第81章 終戰,耀州之殤(十六)第76章 以戰促和,水到渠成(一)第61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九)第26章 洪流!平遼之戰(五)第45章 覆滅,四面楚歌(七)第3章 蒙古來使,煌煌帝國(三)第16章 圍魏救趙,空城現!(二)第69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十七)第42章 覆滅,四面楚歌(四)第26章 洪流!平遼之戰(五)第30章 廢苛稅,罷王田(十一)第36章 鏖戰京師,大戰降臨(四)第53章 大戰來臨,鏖戰京師(一)第26章 廢苛稅, 罷王田(七)第71章 終戰,耀州之殤(六)第37章 鏖戰京師,大戰降臨(五)第97章 賊首伏誅,東江新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