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顧同的舒坦日子,並沒有過多久,因爲秋試之後,尚有取得建元元年恩科進士身份的一衆學子們,等待面見聖顏,參加殿試。
所謂恩科,就是非規定之中的科考。因爲帝國建立之前,宋金西夏,科考並不同時,爲了爲帝國招攬賢才,同時也是爲了將今後科考時間統一,是以建元元年秋天,才特設秋闈,科考取士。
禮部省試(中書省)結束,已經獲得殿試資格的士子們,終於將皇帝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的盼到了,是以在顧同回到皇宮沒有多久,禮部衙門就昭告天下,建元元年恩科殿試,將於建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皇宮崇政殿之內舉行,但凡省試合格者,一律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此爲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發端於唐高宗,但並未形成定製,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始爲常制。
有的史書上說,殿試始於武則天,其實不然。在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皇帝李治就親自在皇宮之中開科取士,此爲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不過此次殿試規模不大。載初元年(公元690年)即將稱帝的武則天,親自在洛陽聚集萬民考生考試,殿試一連幾天,正是因爲此次殿試給世人留下了深刻映象,是以到了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的時候,乾脆抹殺了高宗李治的功勳,將殿試創始之名給了武則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更遠的《舊唐書》中,卻清楚的記載了高宗李治主持的殿試,一代名相張九齡也正是那次殿試的五名及第者之一。
翻看着唐宋兩代科考史,顧同不得不暗歎一聲有些寫史的人的春秋筆法害死人,事實上顧同以前上學的時候,學的書上也確實寫的是殿試自武則天開始,要不是他後來潛心看過《舊唐書》,此一段還真的可能不清楚呢。
其實不僅是殿試創始人的問題,看了唐宋殿試並無三甲之說,只有金國對參加殿試的士人有上、中、下三甲的劃分後,顧同又不得不嘆一聲後世的電視劇害死人,孃的,一些唐宋劇中,動不動就殿試三甲,殊不知,殿試一甲、二甲、三甲的叫法,是從元順帝開始的,到了明清兩朝不過是沿用元制罷了。
一邊看着史書記載,顧同的心中,一面想着此番殿試的題目,殿試考試,一般考的都是時務策,不過這也正和顧同心意,他也想看看,這些書讀四書五經的士子們,究竟本事如何。
建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元帝國建立以來的第一場殿試正式舉行。總計一千五百名取得殿試資格的士子,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之下,黎明入宮,經點名搜身之後,又散卷、贊拜、向皇帝行禮,一應禮節完畢之後,即由顧同親自頒發下策題。
“以士農工商,皆爲國本爲題,敘古談今,試以策論之!”
士子們算是做足了準備來參加殿試的,可是當看到皇帝親口辦法下來的策題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的心裡面爲之一驚。漫不要說士子們,就是陪着顧同一起監考的朝廷諸位大臣,也沒有想到,顧同竟然將幾個月前在朝堂上的話用在今日的殿試取士上來,衆臣既覺得難以理解,又覺得自家皇上,可真是有幾分可愛。
顧同到沒有在乎臣工們的神情變化,在出完題之後,他就看向低頭苦思的一衆士子,看着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此策題之中的含義,顧同不由的就搖了搖頭。
他之所以在思考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之後,出這樣的一道題目,其實是有雙重含義的。一者,誠如朝中大臣猜測,就是要這些即將走向官場的士子們,牢牢記住‘士農工商,皆爲國本’這一國策,其二,確實想考驗一下這些士子們有沒有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因爲這道考題,本身就已經流轉了出去,但凡關心國家大事,不難得到,得到之後,如果能夠深思一番,那麼近日殿試,必然可以說的上是得心應手,不會有一點兒的難度。
陳季常看着顧同一臉不高興的坐回到主考官的椅子上,當即就陪着笑上前說道:“陛下,您可真的是雞蛋裡面挑骨頭了,這些士子們一直都在努力備考,哪裡知道朝政變化,縱然聽說了國策,可是又哪裡有心思去思考,嘿,您就不要苛求了。”
禮部尚書,此次恩科考試的主考官張行簡也在一旁幫說道:“陛下,您看,那不是有幾個人已經下筆如有神了嘛,看來,還是有士子將您的話思考進心裡面去了。”
張行簡緊張的抹了抹臉上的汗水,他還真的怕,自己主考下的第一批恩科士子,不入皇帝的法眼。
看着陳季常和張行簡的樣子,顧同也不能繼續黑着臉了,堆起幾絲笑意,顧同無奈的說道:“好了,你們四處走走看看,發現有好的苗子了,給朕說一聲,去吧。”
殿試考試,自辰時開始,到巳時結束,一共兩個小時之中,士子們或多則兩千字,或少則三四百字,紛紛對策題進行了闡述,不管說的合不合顧同的心意,至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子們,都算是盡力了。
殿試一結束,所有試卷,悉數被密封、謄抄,並將抄卷送到禮部衙門,着從長安書院挑出來的師長們,分批閱覽,不過三天時間,一千五百份試卷,悉數批閱完畢。
按照顧同的要求,禮部又將其中優秀者一百五十人的試卷原樣呈到御書房,由皇帝親自定奪此次恩科進士及第者。
不過顧同覺得金國的三甲制度還是相當不錯的,於是就打算分一、二、三甲,分批取士。一百五十份卷子,看起來,還是着實讓人頭疼的。顧同自然不會傻到一個人去看,他將朝中的幾位丞相,全部請到御書房,同他一起批閱。
應了偉人說過的那句人多力量大的明言,七八個人一起批閱,等到次日天明的時候,統共一百五十名人,高低優劣,全部都被劃分完畢。
顧同將衆人評議的一甲三名的試卷又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發現三人的回答,雖不盡如他心意,可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觀點,比之那些千篇一律的錦繡文章,不知道好了多少,尤其是第一名的試卷上,詳實的舉例說明,工商比例在國稅之中增大,士農卻又是治國、強國之根基,此番言論,就算是朝中大臣,也不一定說的出來。
“不錯,就將此三人,定爲一甲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其餘人等,取二甲四十五人,賜進士出身,取三甲一百零二人,賜同進士出身。着禮部明日開榜,同時讓吏部也儘快將這建元恩科的一百五十名進士的去處安排出來。”對着一夜未眠的陳季常吩咐完事情,顧同就打着哈恰說道:“這下可以拆開試卷,讓朕看看,朕的第一科狀元的名字了吧?”
顧同笑着,用小刀將糊在試卷上面的紙掛掉,然後就看到,一甲頭名也就是中了狀元者,赫然就是曾經在茶館之中有過一面之緣的山西陽城周策。
“不錯,果然沒有叫朕失望。”顧同回想着這個周策在朝廷平定江南時,不惜犧牲自己的備考時間,也要爲朝廷奔走吶喊的舉動,有些感動,同時也有些欣慰,畢竟自己看好的人,憑着真本事中了狀元,也足以說明他的眼光高明。
就在顧同爲周策得中頭名狀元感到欣慰的時候,一直等在旅舍中的士子們,此時也都是望穿了秋水一樣,等待着次日的放榜。
可是就在禮部放榜的當天,卻少有人去看皇榜,大多都是指派書童前去,或者由人代勞,人人都怕落榜,是以在張榜的日子裡,都有些患得患失。
中了的,自然欣喜若狂,畢竟這就算是有了做官的保障了,至於沒有高中的,名落孫山者,則盡是長吁短嘆,暗道朝廷無識人之明,等發完牢騷,卻又不得不打起鋪蓋捲兒回家,等着三年之後的殿試考試。
周策和所有人一樣,是在患得患失的心情之中得知自己中了頭榜狀元的。當得知自己高中一甲第一名的時候,這個來自山西陽城的寒門學子,不由得喜極而泣。
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燭夜、他鄉逢故知,金榜題名時,科考高中狀元,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讓人有成就感?
周策中了狀元的消息,就像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真個長安城,人人都想一睹狀元真容,排着隊想和狀元見個面,說個話,套個近乎的人更是排起了好幾百步的長隊。
就在周策不知道該怎麼打發邸店外面的這些人的時候,突然,一個小黃門在幾名宮廷禁衛的相陪下來到周策居住的邸店,見到周策,宮中小黃門立即拿出聖旨,邀請恩科狀元周策進宮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