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文士來投

第126章 文士來投

“我聽見了!他在與我說話!”

崔澈側耳緊貼着楊麗華微微隆起的小腹,歡喜道。

“還不到五個月,腹中胎兒又怎會言語。”

“我分明聽見了聲響!”

崔澈肯定自己沒有聽錯。

楊麗華壓低了聲音道:

“是妾身腹中飢餓。”

“我這就去讓後廚爲你烹製魚湯。”

“近來入口的腥物太多,妾身吃清淡些就好。”

照顧楊麗華用過早膳,崔澈這才姍姍來遲的進到總管府。

與一衆僚佐吏員親切地打着招呼,崔澈任職青州總管的半年間,無論是對官、對民,都盡顯親和,卻無人懷有輕慢之心。

去年崔澈大肆屠戮貪官污吏,血腥手段着實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惡狼哪怕暫時收起了獠牙,也不會有人將他看作溫順的家犬。

“軍中情況如何了?”

廂房內,崔澈問向親隨李青。

由於趙文負責管理青州鹽務,如今是李青時刻跟隨在崔澈左右。

“新兵與老卒們相處融洽,老卒們時常會向他們提起家主恩義。”

李青據實回稟道。

崔澈頷首,又交待道:

“官府供應的早晚兩膳,膳食可以適當削減,節約出來的費用,盡皆補貼在晌飯之中。”

李青聞言愣在當場,他屬實想不到還有這種操作。

按崔澈的交代,就相當於官府提供的早晚兩餐,伙食越來越差,但他自己提供的晌飯,伙食則越來越好。

兩相對比之下,鹽兵們對崔澈自然更加的感恩戴德。

“怎地?沒聽清楚?”

崔澈沉聲道。

李青回過神來,趕緊說道:

“僕是在想,是否也將此法用於鹽工。”

“孺子可教!”

崔澈讚賞道,當即就將此事交給李青去辦。

如今光州刺史宇文愷暫時外調,莒州刺史源彪年老不能視事,膠州刺史韋藝又與自己關係莫逆,四州徹底落入他的控制,崔澈想在餐食上動點手腳,只需吩咐幾句罷了。

對此,崔澈全然沒有心理負擔,減少早晚兩餐的費用,他又不是把錢揣進自己的口袋,只不過是增加到了晌飯之中。

李青走後,田曹參軍趙元淑又被招了過來。

如今已然入秋,還有月餘,便是秋收。

“我已向聖人上奏,因青州等地去歲受災,民衆貧苦,請求免去今年稅賦,暫且不知聖人是否恩准,你還是要做好徵收各縣租谷的準備,以免到時亂了手腳。”

崔澈叮囑道。

趙元淑點頭應是,又問道:

“此前借出的粟種,是否還要收回?”

春耕前,官府曾按戶籍向災民們發放了一批粟種,但這與賑濟的施粥不同,並非無償,相當於是出借。

崔澈稍作沉吟,說道:

“自然是要連本帶利收回來的,卻只能是薄利,到時你可派遣田曹書吏,發往各州縣,監督此事,不可使州縣奸猾之吏藉此下鄉剝削。”

趙元淑領命而去。

稍後不久,房彥謙又趕了過來。

“房參軍有何事?”

崔澈見他行色匆匆,遞上一盞涼茶,疑惑道。

房彥謙一飲而盡,才道:

“房某爲舉賢而來。”

崔澈聞言,雙目一亮,他是與房彥謙提過一嘴,希望他能爲自己舉薦賢才。

房彥謙十八歲出任齊郡主薄,直到四十歲才被郡守舉薦入京,在齊郡紮根經營二十餘年,自然是朋友衆多,交遊廣泛,說不定其中就有一兩個大才。

“可需要崔某登門拜訪?”

真要是有才之人,崔澈當然願意紆尊降貴,禮賢下士。

他如今到了求賢若渴的地步,沒有人會嫌棄自己手下人才太多,而崔澈幕府是真的缺人。

“來人已經在門外等候。”

房彥謙笑道。

“豈能讓賢士久候!還請房參軍爲我引路。”

說是讓房彥謙引路,實際卻是崔澈拽着他的衣袖急匆匆往外走。

臨近總管府大門,崔澈這才整理起衣衫,房彥謙見狀,但笑不語。

“走罷,煩請房參軍爲我引見。”

崔澈整理好了衣衫,與房彥謙一道走出大門,便望見了三名文士。

與三人見過禮,房彥謙卻不急着介紹三人身份,只是與崔澈笑道:

“明公何不迎客入門再敘。”

崔澈何等聰慧,當即猜測這其中有人身份敏感,不宜爲外人道。

於是將三名文士與房彥謙一起請到廂房,讓親信守在院外,房彥謙這才爲他介紹起了來人。

年齡最長的一位名叫董敬,年近六旬,祖籍隴西,祖上自稱是西漢董仲舒的後人,後遷居關東,其父董暉曾任濟南太守,故而董敬與房彥謙相識。

董敬曾任北齊開府行參軍,爲七品小官,齊亡後不願仕周,就此歸隱,前些時日接了房彥謙的書信纔來的東陽。

第二人大概五旬年紀,名叫趙穆,曾任北齊恆州長史,在後主高緯被周軍擒獲後,與恆洲司馬王當萬計劃迎奉北齊任城王高湝,企圖興復。

但高湝在冀州戰敗被俘,二人便轉迎范陽王高紹義,在趙穆與王當萬的策劃下,自肆州以北二百八十餘城皆叛周響應。

而第三人年紀與趙穆相仿,也與他友善,正是北齊恆州司馬王當萬。

崔澈聽得這三人身份,心中直呼好傢伙,董敬倒沒什麼好說的,可這趙穆、王當萬可是做了好大一番事業。

只是北周勢大,他們試圖恢復北齊的努力最終還是化爲泡影,高紹義兵敗後,二人便隨他逃往突厥。

北周送千金公主和親,又厚禮賄賂當時的突厥大可汗佗鉢可汗,佗鉢可汗於是將高紹義交給了隋朝。

只是趙穆、王當萬從此便銷聲匿跡,不曾想今日居然出現在了崔澈的總管府上。

“我乃聖人之婿,青州總管,二位前來,就不怕我將伱二人押解入京?”

崔澈冷着臉道。

趙穆、王當萬卻面無懼色,趙穆回答道:

“我二人在青州躲藏四年,隱姓埋名,本以爲將終老於山林,卻聽得崔公作爲,以爲崔公心懷大志,這纔來投,若崔公將我二人執送關中,趙某隻恨自己眼拙,至於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第三章熬夜寫不寫的出來,如果沒寫出來的話,明天會寫四章,今天白天主要是刷那本隋書求是去了,但總算是把那本書看得差不多了。

(本章完)

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578章 倉促回京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565章 地方分權第86章 佳人邀見第16章 德彝同行第412章 遷都與否第111章 離開前夕第253章 徐門新人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461章 淨身修行第21章 稚子擇師第12章 少年詠鵝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68章 太原王氏第505章 渡河西進第621章 歪曲事實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484章 軍隊整編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19章 感傷離別(4000)第106章 少年秦瓊第306章 雙喜臨門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46章 鋃鐺入獄第487章 彥卿爲使(3000)第510章 軍民譁變第509章 攻心爲上第178章 燕公崔澈第79章 戰事再起第253章 徐門新人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440章 宮闈穢事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334章 調兵遣將第288章 仙娥河畔第294章 內外之爭第243章 入宮哭訴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396章 諸將爭先第13章 辭親遠行第446章 東隋馬政第531章 夜間生變第32章 天子禪位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578章 倉促回京第151章 援軍將至第438章 回師晉陽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520章 恩師留書第617章 消息真假還要晚一點第246章 重回河北第549章 混爲一‘潭’第164章 重回書院第381章 兩軍列陣第125章 禮輕意重第405章 高壁鏖戰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530章 難捨慈母第275章 荊州總管第369章 仁壽宮變(二)好消息與壞消息第2章 時來運轉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353章 契丹軍隊第72章 誇大成果第97章 結髮夫妻第487章 彥卿爲使(3000)第447章 東窗事發第608章 拖延時間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110章 奔襲歷城網吧裡寫狀態有點差,今天先兩更吧第426章 老將夜登第278章 入宮辭行第179章 雙姝同名第513章 李淵定計(3000)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131章 設立義倉第146章 迴歸薊縣第67章 重回晉陽第433章 幼子爲質新章在審覈第497章 孝心可嘉更新要晚一點第110章 奔襲歷城第62章 裴秀來京第343章 喪師自刎第461章 淨身修行更新要晚一點第377章 忠義難全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250章 回饋宗族第32章 天子禪位第160章 班師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