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不問前罪

第317章 不問前罪

面對崔棄疾毫不掩飾地討好,眼看着他一臉地血污,房玄齡無可奈何,只得嘆息道:

“行了,我不會將此事告知燕公。”

崔棄疾苦着臉道:

“阿爺已經知曉此事,我是想讓房先生替我在阿爺面前美言幾句。”

房玄齡聞言,笑容轉移到了他的臉上:

“那我愛莫能助,依我對燕公的瞭解,只怕是要拿這件事大做文章。

“看在你說把我當兄長的份上,不管真假,提醒一句:衣服穿厚實些。

“念在你是燕公之子,想來挨軍杖的時候,沒人會來扒你的衣服。”

說罷,大步向營外走去。

崔棄疾黑着臉跟在房玄齡的身後。

望見了崔澈,房玄齡快步走近,喜笑顏開道:

“下官恭賀明公,再獲大捷!”

崔澈也是滿面笑容,顯然是心情大好。

直到崔棄疾走到跟前,崔澈又板着臉,對他好一番訓斥,直到房玄齡幫着崔棄疾說話,崔澈這纔沒有當衆毆子,但也狠狠瞪着崔棄疾道:

“你違背軍令的事情,我晚些時候再與諸將議罪!”

崔棄疾心道:阿爺果然要借題發揮,這房玄齡可真是烏鴉嘴,說什麼就來什麼。

崔澈不再理會崔棄疾,繼續派人打探消息,如今隋軍追亡逐北,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情況。

其實讓軍士披上羊皮,並非崔澈原創,而是晚唐時期,盧龍軍節度使李可舉,派遣大將李全忠領幽州兵六萬,進攻易州。

鎮守易州的義武軍節度使王處存以輕兵3000蒙上羊皮,散佈在原野,以精兵設伏。

李全忠以爲是羊羣,部下爭相捕捉,招致大敗。

名字叫全忠的,在忠誠度上,多少都有些問題。

李全忠擔心李可舉怪罪,索性將殘兵敗將帶了回去,反攻幽州,逼得李可舉一家引火自焚。

崔澈其實是在借鑑王處存的舊事。

再說乙支文德,此前眼睜睜看着契丹騎兵將陣型衝散,又見隋軍鋪天蓋地的掩殺而來,心知敗局難以挽回。

他帶了一萬高句力騎兵,與一萬靺鞨騎兵迅速脫離戰場,把步卒扔在了身後,替他們阻擋追兵。

乙支文德早就與契丹五部酋長失散,他連北方大營都不敢回,一路向東,打馬疾馳,直到東、西遼河的交匯處,才終於鬆了口氣。

看着跟隨自己逃出生天的兩萬騎卒,盡是萎靡不振的模樣,又想到被自己丟在西遼河的四萬高句麗步卒,一時間悲從中來,只覺得愧對高元的信任,無顏再回國內,就要拔劍自刎。

幸得跟隨他出徵的淵太祚眼疾手快,搶下了佩劍。

淵太祚是高句麗莫離支,淵子游之子。

而莫離支是高句麗後期出現的新官職,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宰相。

淵太祚大喝道:

“不過是一場敗仗而已!將軍爲何卻要輕生!

“敗於崔澈者,並非將軍一人,突厥那麼多可汗,難道他們都自盡了麼!

“將軍雖敗,留存有用之身,方有雪恥之日!

“舉劍了斷算什麼!包羞忍辱纔是丈夫!”

乙支文德被他罵醒,重新振作,帶着這兩萬騎卒靠着殺馬吃肉,終於回到了國內。

高元在得知前因後果後,知道乙支文德是被形勢所迫,也沒有怪罪他。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說回西遼河一戰,王當萬領軍向北追擊十餘里,突入敵軍大營,多有繳獲,甚至還活捉了正要渡河的契丹出伏部酋長,還將達稽、突便二部酋長的首級帶了回來。

至於芬問部、悉萬丹部卻在發現隋軍後營有埋伏以後,便悄悄摸摸的給溜走了。

統御伏兵的麥鐵杖急着追趕潰兵,衝擊乙支文德的軍陣,只派了千餘騎卒追逐,讓他們二人給逃了。

戰後經過清點,崔澈得報,此戰俘斬兩萬餘人,倉惶之中,跳入西遼河中,被淹死之人,則難以計數。

但由於崔澈在戰前嚴令各部追擊不得超過三十里,因此成功逃過隋軍追殺的,還是佔了大多數。

崔澈倒不是有意放過潰兵,他是擔心諸將忙着追捕潰兵,放跑了北岸的契丹部落。

他這一戰的目標不在於殺敵多少,而是要讓契丹五部歸附。

當天,一場大戰過後,崔澈馬不停蹄,經由此前聯軍南渡留下的浮橋,渡過西遼河。

而此前僥倖逃回部落的芬問、悉萬丹二部酋長,當即找來其餘三部留守之人商量後路。

正在五人爲了立即東遷,遠遁高句麗,還是遣使南下,試探崔澈口風,看是否會追究他們的前罪,而爭論不休的時候,他們也終於接到了隋軍渡河的消息。

“我就說得趕快走!如今隋軍快要殺來了,莫非還要再爭下去!”

芬問部酋長滿腹怨言。

其餘四人也紛紛各回部落,準備立即拔營,投奔高句麗。

關鍵時刻,卻意外收到消息,隋軍並未繼續北上,而是在河岸邊紮營,同時派了使者過來,而使者不是別人,正是被俘的出伏部酋長。

此時夜色已深,衆人齊聚一堂,他們紛紛詢問出伏部酋長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怎麼就成了崔澈的使者。

出伏部酋長劫後餘生,心情稍稍平復,他與衆人講述起了自己在隋營時受到的禮遇,也提到崔澈此前的許諾:

只要歸還被擄走的營州百姓,歸附隋朝,他可以保證,大隋天子不會再追究他們的前罪。

五部之中,其實有不少人在突厥衰落以後,就準備依附隋朝,找靠山,當然得找實力最強的。

只是當時楊堅忙着籌劃滅陳,不願在北方浪費精力,所以拒絕了他們,只能夠轉而依附高句麗。

如今崔澈承諾不追究前罪,而且隋朝願意向他們敞開回報,五部酋長無不振奮。

若是有得選擇,誰又願意遷往遼東,寄人籬下,從此被高句麗完全掌控。

想到崔澈在北疆的威信,想來也不會哄騙他們,自毀名聲。

芬問、悉萬丹二部酋長與達稽、突便二部留守之人,當夜就跟隨出伏部酋長南下,遷往隋軍大營拜謁崔澈。

第四章帶到,我先看歐冠,皇馬打曼城,剩下一章估計是出不來了,只能搞個四章保底。

(本章完)

第488章 展現財富第59章 爲友尚義第607章 天時地利第361章 奚族生亂第569章 薛氏父子第167章 唐公李淵第245章 奪情與否第586章 以詩明志第537章 再見故人第548章 小試牛刀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8章 周主滅佛第614章 襲佔二郡第117章 爲民解惑第527章 重逢李淵第335章 奪取小城第86章 佳人邀見請假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528章 兵出隴關第539章 李淵爲將第294章 內外之爭第143章 漁陽設伏第209章 市店之爭第556章 洛陽宮室第194章 親友重逢第269章 後發先至第421章 先鋒襲城第81章 皇家尼寺第411章 加官進爵第88章 私兵國有第278章 入宮辭行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276章 行軍總管第125章 禮輕意重第386章 四州舉義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290章 揣測心思(第五更)第278章 入宮辭行第593章 襄陽危急第276章 行軍總管第405章 高壁鏖戰第49章 婚姻之言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267章 兼祧之論第616章 兵臨成都第70章 擊鼓鳴冤第555章 益州長史第607章 天時地利第403章 屯兵嶺下第182章 家中有喜第10章 少年出遊第527章 重逢李淵第269章 後發先至第25章 竇府家宴第358章 意氣之爭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13章 辭親遠行第489章 契丹之行第84章 涼亭桂樹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122章 均分其利第364章 兩封文書第12章 少年詠鵝第172章 南下襄陽第211章 江南叛亂第490章 崔家兄弟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250章 回饋宗族第285章 營州之圍第139章 范陽盧氏第66章 深夜來客第586章 以詩明志第531章 夜間生變第458章 綁送晉陽第317章 不問前罪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203章 崔澈嫁女第69章 晉王設宴第23章 北齊舊人第151章 援軍將至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527章 重逢李淵第79章 戰事再起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261章 秀外慧中第59章 爲友尚義第280章 心悅誠服第590章 襲取武當第138章 回鄉省親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458章 綁送晉陽下午出院,明天恢復更新第612章 收縮兵力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573章 目標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