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契丹軍隊

第353章 契丹軍隊

仁壽三年(公元603年),正月初六,崔棄疾恭送其父崔澈出城,各部酋長亦步亦趨,緊緊跟在崔澈的馬後,其中就有新近被冊封爲契丹王的大賀摩會。

崔澈此前承諾,東征之時,契丹八部,誰出力最大,便表奏其爲契丹之主。

他也沒有在戰後食言,向楊堅報捷的同時,也爲大賀摩會表功。

在封賞詔書送往遼東以後,大賀摩會終於得償所願。

但他也知道,契丹不同於庫莫奚。

阿會魯蘇受封奚王之前,庫莫奚經歷了上百年的部落聯盟歷史,而契丹在此之前,還一直處於部落階段,從未有過共主。

自己這個契丹王,也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王,對於其餘七部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若不是有崔澈扶持,恐怕也沒有多少人買賬。

這也讓大賀摩會清醒的認識到,要坐穩自己的王位,必須要緊緊依靠着崔澈。

崔澈將五千遼東騎卒,也就是當初被驅使攻城,剩下的五千高句麗騎兵,盡數留給了崔棄疾。

此前遼東城內的六萬降卒,也在重新組織後,歸於崔棄疾的麾下,助他守城。

在崔棄疾的眺望中,崔澈領着四族聯軍向北而行,計劃原路返回。

路途中,崔澈將大賀摩會喚來,說道:

“如今你已經是契丹之主,按理說,應該號令八部,無所不從。

“只是草原上自古以來,都講究弱肉強食,在沒有相應的實力時,名位只會惹來禍患。”

大賀摩會神色稍顯慌張,他不知道崔澈與自己說這些事,究竟是什麼用意。

難道是有其餘酋長在私底下找過崔澈,說服了他,要讓自己退位讓賢?

“小王能當上契丹之主,全是燕公的功勞,燕公若是讓小王遜位,小王不敢不從,只是”

大賀摩會話未說完,卻聽崔澈笑道:

“大王誤會了,我崔澈又豈是出爾反爾之人,今日喚來大王,是要助大王坐穩契丹王位!”

大賀摩會雙目一亮,說道:

“小王愚鈍,還請燕公明示。”

崔澈不慌不忙道:

“此前契丹八部曾經各自派遣勇士在崔某帳前聽命,崔某有意以他們爲將校,從契丹各部抽調精兵,組建一支步騎,將他們分置燕、恆二州,也能爲大王練出一支精兵。

“有崔某爲大王掌控這支軍隊,只要大王與我同心,其餘七部又如何能夠反抗大王。”

說着,崔澈神情一冷,沉聲道:

“莫非大王不願與崔某同心?”

漠南草原,早春時節,尚且帶着寒氣,但崔澈話語中的寒意,更是滲透大賀摩會的骨髓,讓他不自覺地打了一個冷戰。

大賀摩會不敢有半點遲疑,他激動道:

“燕公對小王恩重如山,小王又怎敢對燕公生出二心,別說是抽調族中精壯,在燕公麾下聽用,就是讓小王把命都交給燕公,小王也不會皺下眉頭!”

崔澈拍着大賀摩會的肩膀,笑道:

“沒那麼嚴重,大王無需輕言生死。”

在與大賀摩會事先溝通,徵得他的同意後,崔澈這才命人召來其餘七部酋長,向他們說明自己的打算。

衆人懾於崔澈的威勢,不敢明言反對,但也心生牴觸,直到崔澈告知,是讓他們派來自己身邊侍奉的親近子弟充當這支部隊的將校,這才消除了他們的顧慮。

次日,聯軍並未直接啓程,而是在崔澈的安排下,由麾下二十四名契丹衛士回到契丹大營挑選,抽調了三萬精壯,其中騎卒一萬,步卒兩萬。

崔澈爲之命名,騎卒號爲銀鞍契丹直,他們將在馬鞍上鑲嵌銀色葉片,所謂直,源於契丹語,有人或隊伍的意思。

步卒號位皮室軍,皮室一詞在契丹語中有金剛之意,原時空中,皮室軍是遼國君主的心腹部隊。

這一萬銀鞍契丹直與兩萬皮室軍,將跟隨崔澈前往燕、恆二州。

崔澈相信,只需要嚴肅軍紀,假以時日,必能成爲一支精兵。

三萬契丹步騎整編過後,崔澈再次領軍啓程。

二月下旬,聯軍抵達契丹的傳統勢力範圍。

跟隨聯軍東征的契丹婦孺們驅趕着牛羊,終於重返家園。

契丹八部即將就此止步,臨別之際,崔澈又提出擔心三萬步騎思念家人,向大賀摩會與七部酋長索要銀鞍契丹直與皮室軍的家眷。

大賀摩會明知道一旦讓崔澈把將士家眷也給帶走,猶如羊入虎口,有去無回,但也實在不敢拒絕,只得同意。

其餘七部酋長無奈,也只能應了崔澈所請,分出銀鞍契丹直與皮室軍的家眷,讓她們跟隨崔澈離開。

這次東征,收穫不菲,雖然被崔澈徵走了三萬戶,但是八部分攤下來,也不算不能接受。

尤其是大賀摩會,這個契丹王的頭銜,再有強力勢力支持的情況下,它本身就不只值區區三萬戶。

目睹了契丹八部的遭遇,歸途中,阿會魯蘇與都速六難免擔心自己也會被崔澈用同樣的手段削弱,只是他們顯然是多慮了。

庫莫奚人在這一次東征收穫最爲豐盛,也意味着他們死傷最爲慘重,尤其是三面強攻遼東城,除去高句麗降卒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庫莫奚人在擔任主攻。

而都速六攏共就三萬步騎,崔澈又怎麼會再去找他索要。

都速六此前在跟隨楊素北擊西部突厥,還是跟隨崔澈東征高句麗之間,選擇了在崔澈帳前聽命,惹得楊素心生怨恨,曾經上表彈劾。

不過楊堅並未責罰都速六,畢竟都是爲大隋出力,面對兩人的徵召,總得要捨棄一人,總不能因此就去怪罪對方。

當然,崔澈也沒少爲都速六申辯,總之,都速六以及其麾下將士應得的賞賜也是一分未少。

阿會魯蘇回到營地時,此前遷往隋境的東突厥、庫莫奚婦孺們,也如數在老哈河西岸迎接。

看着他們歡慶團圓,隋軍騎卒們恨不得插上翅膀,連夜南下。

崔澈也清楚將士們思念家人,去年開春出兵,到現在已經一年有餘,不能自己有四個側室陪伴,就不顧將士們的訴求。

他並未在塞外過多的耽擱時間,在先後與阿會魯蘇、都速六道別後,大軍立即南下。

(本章完)

第117章 爲民解惑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563章 大燕開國第516章 李淵嫁女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621章 歪曲事實第92章 可汗夜遁第74章 懲治罪惡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266章 東巡泰山第10章 少年出遊第366章 君臣訣別第247章 塞北來人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576章 體驗生活第242章 冬至朝見第346章 棄城求援第208章 表親來投第499章 大戰將啓第162章 論功封賞第153章 揮師西進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57章 楊廣相求第455章 卦象玄機第85章 相士納賄第22章 求學之心第459章 汾水之魚第386章 四州舉義下午出院,明天恢復更新第275章 荊州總管第51章 崔府夜話第437章 天子崩殂第542章 重瞳大將第344章 驅使俘虜第441章 重設商稅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514章 接見二郎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116章 野心勃勃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583章 宮中餞行第198章 計劃出巡(第六更)第158章 威望之隆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514章 接見二郎第417章 晉陽重逢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402章 奪取城池第600章 江陵城防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34章 剖明心跡第525章 分兵之議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465章 越府報喪第88章 私兵國有第289章 讀史明智第21章 稚子擇師第101章 青州總管第404章 消耗矢石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454章 開誠佈公第63章 楊堅建隋第66章 深夜來客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54章 再見德彝第306章 雙喜臨門第236章 平定叛亂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469章 長遠之計第544章 大將獻城第397章 陣前斬將第77章 南陳奪嫡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132章 131大索貌閱第44章 提攜後進第337章 平壤婦人(水)第116章 野心勃勃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47章 獻策平陳第485章 廢除酷法(3000)第118章 選拔鹽兵第515章 議定婚事第173章 大戰開啓第99章 放浪形骸第606章 鎮守巴東第532章 重遇舊人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110章 奔襲歷城第218章 兄弟重逢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430章 金墉之戰(一)第608章 拖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