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羨慕與否(二)

“中國人對於科學技術的渴求讓人吃驚,他們似乎想要把這一兩百年落後的知識全部補上來,而且是不惜一切代價的補,我在他們身上似乎看到了德意志崛起的那種精神,而中國的崛起,因爲他的疆土和人口,會遠遠比德意志的崛起,更可怕。”

“白種人當然是世界上最優秀和最高級的人種,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面對於中國人的崛起和挑戰,我們的國家陷入了一種奢侈的享受和奢靡之中,缺乏了大航海時代剛開始的時候的那種朝氣和進取心,而陷入了歌舞昇平之中,這些在中國的科技產品交流會上清楚的表現出來.....”

“除此之外,我們需要真的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堅強有力的夥伴來看住中國人進步的速度,以便於讓我們光榮獨立和大陸均勢可以繼續存在下去?讓大英帝國的光芒照耀整個亞洲?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的內閣思考的問題。”

這一篇文章在英國掀起了軒然大波,也引起了主管總管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協辦大臣曾紀澤的反駁,在招待各國商人蔘加交流會的感謝酒會上,就針對這一篇文章,曾紀澤說道,“泰晤士報的這篇文章我看過,我毫不客氣的說,真是胡說八道,一派胡言。啊,說什麼大陸上的幾個強國在中國的主持下達成了密約,我必須要再強調一點,那就是中國絕不會和任何國家達成聯盟,這是很顯然的,我們只是願意照顧好我們的藩屬國,如果要說什麼聯盟,啊,那也只是和幾個要好的國家一起吃頓飯,這是我們皇太后殿下昔日出訪歐洲的私人友誼,只是單純的見面吃飯,再就多了幾次看比賽,完全沒有任何私下密約的行爲。”

“至於文中所指出的那些話,啊,說什麼‘讓大英帝國的光芒照耀整個亞洲’。這話是十分不合理,而且沒禮貌的,我們願意和英國做友好的朋友,但是我必須要在這裡清楚的告訴各位一點,那就是: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中國十分支持英國在印度的治權,但是亞洲的事務,應該在亞洲主要國家的主導下進行。這一點我希望英國政府清楚明白,並且全力配合亞洲主要國家的工作。”

亞洲主要國家,無非就是兩個國家,俄羅斯和中國,但是刨去統治中心在歐洲的俄羅斯,那麼也就是剩了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了。

這說明亞洲版本的門羅主義已經提前出爐了,英國當然是不願意只是被侷限在印度一隅,相比較整個亞洲大陸來說,印度不算很大,這就勢必會爆發另外有關於亞洲話語主導權的爭奪。

英國一直對於中德俄等國同流合污有很大的忌憚,加上中國在非洲事務上咄咄逼人,甚至還插手涉足巴爾幹半島,英國的這一塊禁臠,是可忍孰不可忍,英國副首相在結束了中國的行程之後,馬上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陪同下,前往日本東京訪問,他收到了日本天皇以及首相伊藤博文等人的盛大熱情歡迎,英國副首相在招待晚宴上宣稱,“東方的文明應該由日本來發揚光大,我十分看好日本,可以作爲亞洲國家的領頭羊,和同樣是島國的英國,成爲東西方維持秩序的決定性力量。”

英國人未必看得上日本人,只是覺得可以對日本人採取驅狼吞虎之計罷了,日本人最講究實際,自然,英國人也要付出代價才能夠讓日本人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歷史上發生的英日同盟提早的出現了。

皇太后正在和惠慶公主一起圍着一盆桂花,那盆桂花裡頭,兩棵莖稈纏繞着扭成了麻花的樣子生長着,上面的桂花樹葉亭亭如蓋,好像是一片茂密的綠雲,上面繁星點點,白色和金色的桂花開滿了整個盆景之中,太后拿了一個銀剪子,到處看了看,枝幹如同蛟龍升騰,飛入雲中,花葉組成的雲朵蔚然生霞,香氣襲人,望之不俗,仔細看了看,倒是沒地方可以減剪的,太后笑了一聲,“這些花房的太監,弄的這麼好的手藝,還放在我面前來,叫我怎麼下剪子?”

惠慶公主在邊上拿着一把銀水壺,“好花不也是要老佛爺看管着麼?”天氣漸漸冷了,已經是十一月的時候,皇太后等人一起回到了宮中,“寧壽宮可是個鍾靈毓秀的地兒,什麼花兒,放在老佛爺這裡,一準就開的越來越好了。”

“這話我只是信半分,”太后把剪子遞給了邊上的宮女,“地氣兒就是人氣兒,若是沒人住,這裡再好的花兒草兒也邊變野了,有了人在邊上呆着,他們也能染一點人味來,有了人味兒,這些花花草草就不會太冷靜了。”太后揮揮手讓太監把桂花拿下去,“就放在後頭我睡覺的外頭,這桂花香聞的倒是不錯,只是不能太近,太近了聞的怕是頭暈。”

皇太后坐在了炕上,隔着窗戶看了看外頭的天色,天色陰陰的,京中十一月,也差不多到了該下雪的時候了,只是今年這西北風吹的太厲害了,把玻璃的窗戶給吹的呼呼作響,惠慶公主對着皇太后笑道,“老佛爺,明個就是您的六旬萬壽了,皇上已經命禮部和內務府今年就要開始籌備萬壽慶典的事兒,孫女雖然年輕,但是也是福氣大,能夠陪着老佛爺過這六十萬壽慶典,皇上有皇上的孝心,孫女也有孫女自己個的孝心,孫女預備着一件極好的壽禮,就請老佛爺笑納了。”

“什麼東西也比不上你自己個好好的,”慈禧太后歪在炕上笑眯眯的說道,“我聽說你這些日子天天的出宮去玩鬧,都在玩些什麼?”太后笑着看着惠慶公主,“雖然不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但是女孩子家家,倒也不用老是跑外頭去吧?我這耳朵裡可是聽到不少風言風語了。”

四十八、似曾相識(二)二十六、戰爭爆發(二)十七、所謂禮儀(五)二十、欲加之罪(四)三十三、洞在清溪(七)十二、小山重疊(四)二十一、慧眼識英(一)二十九、聖壽慶典(三)一、眼前大敵(三)四十四、臨危受命(續)四十八、艱難唯死(二)四、公使來京(三)三十六、帝國榮耀(一)四十七、針鋒相對(三)三十三、天津條約(三)十五、倡議垂簾(五)二十九、東征蘇福(上)九、阻礙重重(六)七十三、鎮南關外(四)六十四、改弦更張(三)二十三、亂象四起(六)二十九、聖壽慶典(六)十 東南西北(五)二、日出之國(四)一百零二、升龍大典(三)四十七、可與人言(四)二、日出之國(二)三十二、禮儀利益(二)十一、後宮之爭三十四、又見泉臺(二)六、金色大廳(一)九十五、英國出手(二)五、賦詩受封二十三、亂象四起(四)三十三、洞在清溪(六)十八、五馬進京(五)二十三、舉國之力(三)二十、欲加之罪(一)七十九、海防大戰(一)六、金色大廳(三)十三、意在筆外(一)三十九、直抒胸臆(三)九、爭風吃醋(二)二、中外震驚(五)三十六、粉墨登場(完)四、內外諸事(四)七、含笑帷帳(四)二十一、襄王有夢(一)四、公使來京(一)五、訪華儀注(三)三十六、粉墨登場(五)十、東華之門(四)十九、有客來兮(一)三十一、歲在龍蛇(三)七、歌舞昇平(中)三、趁火打劫(三)七、出將入相(四)十七、燈前笑語(一)二十一、各方角力(三)九十一、圍困法軍(三)給“舞鎖雲霄”的加更!十七、秀成玉成(下)五、白蓮教主(六)七十八、一潰千里(一)十五、大戰餘波(四)三十七、天下無主(二)二十二、關鍵棋子(三)六、惠慶公主(三)二十八、皆爲一事(三)十二、顧命大臣(一)六十四、改弦更張(一)四十、夜雨萌芽(三)三十三、雷霆雨露(四)二、萬里風沙(二)十六、兒女情長(三)二十、兩廂比較(四)四、閔妃來朝(二)七十三、鎮南關外(四)三十四、怎定風波(七)十二、英人來華(二)三十八、唯一死矣(一)六、寒風瑟瑟(上)二十七、英烈長存(完)六、金色大廳(二)二十五、連鎖反應(二)十七、指東打西(三)十六、其樂融融(六)二十五 導火之索(二)二十九、顧此失彼(一)二十二、金陵王氣(四)三十六、臨朝稱制(三)十四、武昌大戰(八)二十六、一元復始(完)八十六、尷尬之人(一)三十二、圖窮匕見(四)一、春風花草(六)十八、再破大營(二)一百零二、升龍大典(一)二十、欲加之罪(四)十二、其中深意(二)二十七、羣英薈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