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禪師現在可是‘中陰身’的形態,可是,面前的這一隻突然出現的大手,卻狠狠地掐住了他的脖子。
而守望禪師也是震驚地發現,自己居然無法逃掉對方大手。更驚人的是,這個人的大手上傳來一種神秘而恐怖的氣息,他自己中陰身內的能量猶如決堤的江河一般,滾滾流入了對方的體內。
所謂”中陰身“是佛門的說法,據說自亡者斷氣,第八意識脫離軀殼,至轉世投胎前之歷程稱之爲’中陰身‘。就一般而言,人死後皆有中陰身。然大善大惡者則無。一人生前積極行善,認真修行,對三寶及淨土深具信心,斷氣後毋需歷經中陰階段,剎那間往生極樂。昇天及下地獄者亦等同此速。
但石苓人認爲這是故弄玄虛,’中陰身‘,就是丹道陰神人格化的潛意識,又稱“夢生身”,具有離體體驗、遙感、遙視、預知等超常的意識潛能。意味着他犧牲了多年苦行功德,將歷代修持陰神化爲虛無的能量之體,可以真正的穿透實質的物體障礙。只要他自己不願意,一般人是絕對無法感應甚至碰到他這樣的法體的。
“而且”!這人,居然能吸噬他的陰神!
“這”!這是什麼邪門功法?”守望禪師絕望地瞪大眼睛,滿是不可思議。他從沒有聽說過丹道、佛門會有這種邪門的吸收陰神能量爲已用的功法。
他是陰神。與人間修持者們的生命磁場能量兩相對立的!很難直接吸收。
“這就是體制的力量!”玄武壇主娓娓道來,字字誅心:“還有感謝北魏嵩山北天師道師君寇謙之,首創以道制道之法,在魏太武帝的支持下,變法道官制度,將道門氣運與人道氣數相連,首先,在治政上,主張拋棄反朝廷的傾向。他要求包括道官在內的道士們兼修儒教,倚國主佐國輔命。其次,在道官的傳承方面,以師徒相傳製取代世襲制。在道官的行爲規範方面,嚴禁道官掠奪道民的財富,廢除丹道中盛行的“黃赤之術”即雙修身術,淨化道官隊伍的修持環境。同時,南朝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以《道門科略》提出整頓道官制度的具體措施,如規定道官依功受籙、按級升遷、不得自行署職、取消道官世襲的特權等。
陸修靜還提倡道官“着法服,別貴賤”,試圖從制定道官的法服入手,重塑道官的權威。變法後的丹道拋棄了丹道與世俗王朝不容的因素,因此得到了朝廷的重視,使丹道從民間教門轉變成爲合乎封建統治根腳需要的朝廷教門,促成了丹道向王朝上層發展。自南北朝始,朝廷始設相應的道官機構並委任官吏,管理道門事務。這一時期,也是道官從教職轉變爲官職的開始。道官衙門從此成爲朝廷部門的一部分。北周、宋時有左、右街道錄院,掌丹道事務,先屬鴻臚寺,政和六年,改屬秘書省。明洪武十五年屬禮部。清沿置。掌有關丹道信徒事務。其主官稱正印、副印,下設左右正二人、左右演法二人、左右至靈二人、左右玄義二人等。各省則府置道紀司,州置道正司,縣置道會司。清代沿置,也就是現在道協的前身!”
守望禪師接言道:“我西方演化蓮花之相,花開見人人見我,何必虛應故事。”話畢,不等玄武壇主開口,卻直接現了身形。那與我所見不同的是,不是老和尚垂垂老矣的樣子,而是……一個三十四頭,十八隻手的金身,十八隻手各執定瓔珞、傘蓋、花貫、魚腸、金弓、銀戟、白鉞、幡幢、加持神杵、寶銼、銀瓶等物,開言道:“阿彌陀佛!老和尚今日就捨身伏魔!”
玄武壇主終於動了顏色,“老和尚,小瞧你了,這是你十世轉生修持的一點靈明性體種子,居然捨得自爆,這是要墜入畜生道啊,可惜沒有用!”他深吸口氣,嘴裡默唸咒語,臉色潮白瞬息轉爲潮紅,眼睛也從死灰色變得精光閃閃。忽然星光乍現,玄武壇主現出七頭十四臂。五頭爲男女老少壯病弱,十四臂各擬十四方印訣,或喜、或哀、或樂、或顛、或悲、或癡、或怒。“叱!”玄武壇主驟然大喝,本來覆蓋他滿身的佛光倏地化作一片血腥,更是產生一股死寂怨氣,就連他座下法壇也轉爲血紅色。恰好這時,他開口了:“你們佛門不是講究業報嗎?這就是道門星宿的宿怨啊!爲了便於轄制丹道,歷朝朝廷不但嚴防死守,更在實踐中總結出“以教治教”的政策。即在中樞及地方相關部門的統轄下,由丹道內部各級首領自行管理教門事務。在野,丹道原有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派是爲正一玄壇,茅山三茅君派則爲上清法壇,閣皁山葛仙翁派稱爲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號爲淨明法壇。後因朝廷以夷制夷之策,以龍虎山張天師奉旨領天下丹道事,故符籙三山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爲“萬法宗壇”,斷送我們祖庭!
這可不是我空口說白話,曾記否,隋朝把道門修持的師號威儀納入道官體系,丹道制度化之後,與中樞行政區劃相一致,道官衙門也分爲中樞丹道管理部門、地方丹道管理部門、基層宮觀管理部門三個層次。隋朝的丹道管理部門是鴻臚寺下屬的崇玄署,隋煬帝建立,置令一人,負責管理京城及諸州道士簿賬等事。隋朝始設威儀道官,充當道門威儀的有道士王延等。唐承隋制,又將崇玄署改隸宗正寺。唐朝道官大體上以分佈在全國的各級威儀使爲主,中樞道官承隋制稱道門威儀。此外,又有地方威儀或宮觀威儀。宮觀的出現,是丹道向成熟教門轉變的標誌。
唐末宋初,丹道中的天師道和上清、靈寶派開始分別以龍虎山、茅山、閣皁山宮觀爲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籙”。即茅山的上清籙,閣皁山的靈寶籙,龍虎山的正一籙!道門抱團,但朝廷也早就防微杜漸,宋朝是道官制度發展的高潮時期。經過六朝以及隋唐近五個世紀的不斷完善,道官制度已趨於成熟。朝廷建立了完備的道官管理機構。奠定了後世道官制度的總體格局。宋朝設有三級道官機構管理丹道事務。第一級:京師道錄院。道錄院司,是中樞丹道管理機構。曾隸屬鴻臚寺,政和六年,改隸秘書省,建炎三年,併入尚書省祠部。由道士擔任各機構的道官。在京師道錄院供職者,如熙寧年間的右副道錄陳景元以及光宗時的左道錄留用光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丹道先賢,卻成爲朝廷走狗。
第二級:地方道正司。地方分路、州府、監、軍,和縣三級。朝廷在諸州監軍設通判、都道正、都監等道官,管理本地區道門公事。第三級:基層宮觀。宮觀道官的稱謂有知宮觀事、觀主、都監、住持等。宋哲宗紹聖四年,朝廷更下令,封以龍虎山、茅山、閣皁山爲本山的正一、上清、靈寶三大派爲“經籙三山”,民間稱爲符籙三宗。以後出現的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均爲符籙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當時是三山鼎立,領導了整個江南地區的丹道,與朝廷算得上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但到了南宋氣息奄奄的理宗時期,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宋理宗皇帝表面上因爲張天師禳災有功,實際上是爲了扶持龍虎山對抗蒙元麾下的全真道,封張可大爲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也就是說,早在宋理宗被蒙元滅亡前夜時候,龍虎山的海拔高度,就已經被人爲地提到茅山和閣皁山之上。可惜龍虎山是爛泥扶不上牆,沒有壓下全真道,反而做了蒙元黃金家族的走狗,斷送了大宋江山!
爲了爭取江南天師道和南宗丹道各派,建立並且鞏固統一的帝國,以薩滿教起家的蒙元朝廷對丹道實行扶持的政策。在中樞崇道政策的指導下,蒙元道官衙門的設置呈現出新的特點。即在集賢院統轄下,各道派劃片置署,分區域管理丹道。以蒙元大德八年,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加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爲最終完成的標誌,丹道才自上而下地實現了丹道的道階與世俗王朝的官階的最終結合。唯有一絲大宋血脈被送上嶗山道遁入空門,卻也導致嶗山道成爲全真道殺雞儆猴的對象!”
“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守望禪師說完,立即念動咒語,只見他佛身崩解,脫出掌握,升騰起來,凌空懸着,再次變大懸浮在半空,發出萬丈金光,金光中隱現無數佛陀。又有菩薩侍候左右、金剛護法、力士聽宣。佛陀下首,明王在左,羅漢在右,再下邊卻是比丘、比丘尼、居士正虔誠地合十拜頌。金光之中,又現出無數珈藍、八部天龍衆,一排排隊列者卻是那二十四諸天神人、佛兵。一時之間,佛光普照。梵音大作,響徹這一片天地,震動寰宇。我只感到自己猶如身處傳說中的西方佛教極樂淨土之中一般,對那些佛陀竟產生膜拜的心思。佛光照耀。梵音陣陣。我駭然發現,心智逐漸模糊,身竟不由自主地往佛塔飛去。
就見玄武壇主身後七頭十四臂膀倏地化作一道虹光,橫貫向佛塔垂下地萬丈佛光。才貫穿佛光,我便感到身子一輕。隨之醒轉。待看到自己竟不知不覺走向佛塔,不由嚇出一身冷汗。心下駭然思忖道:“雖然當下佛教是正道。但在鼓惑人心一項,更勝正宗邪法,難怪那些仁波切不被石苓人待見。”
“邪魔外道!”守望禪師的聲音如同雷霆,轟然巨響,彷彿光憑憤怒咆哮就能摧毀他的敵人。
玄武壇主卻哂笑:“說道外道,你們佛門纔是外來物種入侵!而且雖然口口聲聲三武一週滅佛什麼的,表現成受害者,其實歷朝歷代佞佛的君王更是所在多有!可憐我們道門卻是被嚴防死守,特別是近代道法不存,還要多虧明清二朝的丹道管理!”
他的聲音一直不疾不徐,此刻卻是咬牙切齒的說:“朱元璋得天下,多虧了道門庇佑,卻也恩將仇報,就是在他安排下,道官經歷了從玄教院到道錄司的轉變過程。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立玄教院,作爲中樞管理丹道的機構,令道士經善悅爲真人,領丹道事。直到洪武四年才取消玄教院。洪武元年,張正常入朝,去其天師之號,封爲真人,世襲。洪武十五年,京師始設道錄司,作爲管理丹道的最高機關,隸屬禮部,所轄道士僅僅分爲全真、正一兩種,實際上支持全真道、正一道吞併我們這些小門派。所謂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設官不給俸,隸禮部。
同時大明開始重佛輕道,十一年建神樂觀於郊祀壇西,設提點、知觀。初,提點從六品,知觀從九品。洪武十五年升提點正六品,知觀從八品。凡遇朝會,提點列於僧錄司左善世之下,道錄司左正一之上。在地方,各府歷來設道都,紀司,置正副都紀各一人,其中,正都紀僅僅是從九品。
朱元璋帝王心術好是厲害,在鼓動佛道兩門兩敗俱傷之後,更在二十四年清理釋、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給牒。凡各府州縣寺觀,但存寬大者一所,並居之。凡僧道,府不得過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初規定道司衙門道官“全依宋制,官不支俸”。自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改定道錄司各道官依品支俸。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試給牒,不通經典者黜之。
其後,縱然道士有大真人、高士等封號。賜銀印蟒玉,加太常卿、禮部尚書及宮保銜,至有封伯爵者,皆一時寵幸,非制也。道門興衰,全憑人間天子一言而決!譬如明孝宗初,一句話貶黜自李孜省以下真人、高士及正一演法諸道官一百二十三人,詔真人降左正一,高士降左演法,追奪印章及諸玉器。道錄司留正一等八員,餘皆廢黜。隆慶間革張天師一系真人,止稱提點。萬曆皇帝初復之。同時扶持符籙三山另外兩家,已經沒落的閣皁山、三茅山,各設置靈官一人,正八品。太和山提點一人,對符籙三山又一次分而治之。
入清朝後,以蠻夷奪天下,道官制度承襲明制,更加嚴密。皇太極天聰六年,定各廟道以道錄司綜之。凡諳經義、守清規者,給予度牒。盡設道錄司一人。左、右正一,正六品。演法,從六品。至靈,正八品。至義,從八品。俱二人。分設各城道協理各一人。道官兼正一等銜,給予部札。協理給予司札。龍虎山正一真人正三品。提點,提舉,法籙局提舉,由太清宮法官充補。各一人。副理二人。贊教四人。知事十有八人。自提點以下,並由正一真人保舉,報部給札。順治二年,停度牒納銀例。八年,授張應京正一嗣教大真人,掌丹道。康熙十三年,定道錄司員缺,及以次遞補法。十六年,詔令道錄司稽察設教聚會,嚴定處分。雍正九年,嘉法官婁近垣忠誠,授四品提點,尋封妙正真人。十年,定提點以次員缺。乾隆元年,酌復度牒,並授正一真人光祿大夫,妙正真人通議大夫。五年,正一真人詣京祝萬壽,鴻臚寺卿梅瑴成疏言:“道流卑賤,不宜濫廁朝班。”,於是停朝覲筵宴例。十七年,改正一真人爲正五品,不許援例請封。三十一年,以法官品秩較崇,復升正一真人正三品。三十九年,真人府監紀司張克誠留京,置協理提點二人。四十二年,授克誠提點,兼京畿道錄司,省協理。至道光年間,天師朝覲的慣例被取消。
丹道符籙一律收歸天師管理,是宋元之後的事,至於宋朝的時候,皇帝尋訪天師之後裔,釐定其昭穆次序,使天師一脈得以光大,與國同休。明朝至於鼎盛,轄制也更加鞏固。而清朝降爲五品,不得進京朝覲,又拉又打,都是防止道國再現人間。不得不說一聲,張道陵那點逆天行事的家底,被他的孝子賢孫賣了個乾淨,也以道門千年的分崩離析,換了龍虎山一家的千年世家鐘鳴鼎食!但要指望他們再建道國,是萬萬不能!近二百年的順、康、雍、乾、嘉朝沒有一個崇道的皇帝,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現象,皇帝對諸如婁近垣和王常月也只是利用。即便是這樣,雍正皇帝都公開宣稱“此舉非崇奉丹道以祈福祥也”生怕粘上“崇道”的惡名!其實不奇怪,越是末法時代將至,人間天子越是對丹門羽士心懷警惕!只是道國如曇花一現,同時過去丹道賴以貴盛的上層路線被堵死,丹道失去了挾君威以振仙道的起碼條件。卻哪裡有第三條道路可走!
失去了揭竿而起勇氣的龍虎山,只知道獻媚蠻夷,可是,在清初皇帝和一般王朝權貴們的眼中“崇道”就意味着“亂政”!漢家皇帝的崇道失國的教訓歷歷在目,丹道適應清王權的治政努力失敗,丹門羽士整體性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後繼者常凱申發佈神祠存廢令,下令查禁、沒收供奉日月、文昌、五嶽、四瀆、東嶽、海神、龍王等神明的宮觀,雖然執行力度不夠,但丹道還是受到了重大沖擊。北伐戰爭中還將龍虎山張恩溥天師抓起來囚禁、遊街,適逢趕上大分裂,張恩溥才逃出生天。汪僞時期,華東清虛觀、桐柏宮、鬥姆宮等著名道觀牽頭組織了僞中華丹道總會,很多江東高道署名任職。
而且時至今日,丹道內部仍然是糾紛不斷,最初的原因是南北全真與正一被朝廷挑動的丹鼎派與符籙派之爭,然後是全真道投靠蒙元黃金家族,正一道臣服洪武皇帝,一前一後開始統合其他小門派後,與以雷法淨化世間的清微派、侍奉紫微大帝的天心派、崇拜昊天上帝追求混沌的太一道、以《道德經》使用占星望氣術的樓觀道等等道統的衝突。甚至我們祖庭靈寶派被誣陷投靠蒙元,成爲道門公敵,乃至符籙三山臨壇籙生受籙時,法師按正一傳統法派、輩份取法名。可是真正投靠蒙元的正一道卻意氣風發,贛西龍虎山天師傳法改稱“三山滴血派”,其時“三山”已不包括衰微贛西省清江縣閣皁山,而是指贛西龍虎山、江南茅山、湖北武當山。與蒙元與國同休的全真道更佔了我們嶗山道的本山!”
玄武壇主咬牙切齒的說,身上血光逼得佛光消退,“三山滴血,滴血重生,道門不滅,只是凋零!雖然日本侵華時候,丹道戮力同心共抗外辱,但好景不長,光復後,急於表現的張恩溥張天師籌劃組建輻射整個南國的松江市丹道會,並以此爲平臺建立中華丹道總會。當時場面上沒配合過日僞的高功,只有全真道士李理山。於是正一道組織的丹道團體,只好請全真道士擔任會長。鼎革之際,作爲江南丹道站錯隊的兩位領袖,張恩溥逃亡東寧,李理山留在神州。李理山與青天白日黨上層關係良好,據稱伊利扎洛夫曾拜其爲師,並與一些藍衣社要員交往甚密。五十年代初,李理山被人舉報私藏火器彈藥,關進監獄後不久就死了,死亡時間、原因均不明,張恩溥天師逃往東寧,龍虎山天師府愁雲慘淡,連累了我們這些因爲民國時代名義上屬於符籙三山的小門派也萬馬齊喑。
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倒好,跟隨常凱申遷至於東寧一走了之,將正一道傳播到了東南亞地區,雖然倉皇,但與道統傳承功德甚巨。只是苦了留下的天師張家支脈,紛紛接受制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協會會長黎遇航到來。黎遇航此人出身茅山道,道名黎順吉,是正一道旗下的上清道傳人,也是中國道協歷任會長中惟一的火居道士。這位黎道長的經歷很複雜,抗戰時期,他是新四軍的情報人員,毀家抗日,親生父親都被日本人打死了,真正的革命先輩。解放初,他剃了頭髮、辭了教門職務去當小學教師。中國道協籌備時,他被朝廷調到首都參與籌建。十年特殊時期道協停止活動,他回茅山過太平日子。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朝廷要恢復道協,他又回首都當了道協會長。黎遇航到了龍虎山後,表示要來尋找年輕的丹道種子並恢復天師府。張氏很激動,推出了在上清鎮居住,一表人才、身孚衆望的第六十三代天師侄孫張繼禹。黎遇航非常高興,很快推薦張繼禹去首都讀書,讀完書就被留在中國道協管理圖書檔案。被天師張家寄予厚望的張繼禹從此長年待在首都,服從組織安排,做檔案員,做秘書,做編輯……反正都是坐辦公室文職工作,不斷獲得各種榮譽、頭銜,職務也迅速提升,一直做到道協副會長,但始終沒有獲得回龍虎山統領教衆的機會。
在全真道士們的熱情陪伴下,二十多歲、風華正茂的青年道士,在辦公室的紙堆裡慢慢熬成了中年大叔。直到張繼禹四十多歲的時候,估計是宗旨改造得差不多了,黎遇航也死了,可以放出去了,道協纔給他安排了能廣泛接觸信徒的位置:西山萬壽宮主持——這是淨明道的祖庭。忠孝淨明道雖然名義上掛在正一道旗下,但人家同爲四大天師許遜許天師傳承,有自己的獨立道統,空降一個其他教派的來做主,無疑是被架空的命數。而與此同時,黎道長找到其他縣區,發現了六十三代天師的外孫魯金濤,認爲這個剛滿十八週歲、正在讀高中的小夥子不錯,值得培養。也安排魯金濤去首都學習了兩年的丹道知識。八十年代後期,張繼禹在首都繼續讀書的時候,魯金濤改名張金濤,在中國道協的支持下入主天師府,除了張金濤,天師府裡還有一位張青劍。張青劍原本是贛西某師範的馬列主義教師,學問很大,退休後曾被邀請編寫地方誌。官面上的說法,是張金濤專門延請張青劍來天師府做研究的,研究來研究去,最終研究成了首任天師府管委會主任。換屆後也沒有離開,繼續在研究處任職。張青劍被認爲是張金濤的智囊,龍虎山天師府的靈魂人物。”
“真是你們佛門所述的因果報應啊!”玄武壇主哈哈大笑着,“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天師府的敗家子出賣了道門,結果自食其果,如今天翻地覆後,全真道混進道協,死灰復燃,我們這些孤魂野鬼,本來以爲可以看到在野天師與協會派天師譜系的衝突!想不到除了在江相派的散人偶爾拋頭露面,在本土龍虎山的天師張家再沒有對天師府指手畫腳的權利。本世紀初,東寧天師族人張道禎宣稱獲得大陸天師家族的認可,繼承天師職位。張金濤掌控的天師府發佈了一則言辭生硬的公告,大意爲誰是天師,朝廷說了算,張家沒資格。你這個天師,不管張天師家認不認,天師府不承認。
可事情還沒結束。在東寧的天師主脈更好笑,憑着南張北孔這千年世家的盛名,本以爲可以大展拳腳,讓天師一系再次恢復力量,結果跟青天白日黨混久了,學了江湖袍哥那一套,大開方便之門,如此過了一陣子,天師道說是有教無類,其實是魚龍混雜。大概是張恩溥張天師逃亡東寧後,出於拉攏地方勢力的考慮,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只要東寧巫師們願意對天師府表示尊重並且掏錢,那麼就可以給予正規道籙。連東寧閭山教都從此改名爲了丹道閭山派。要知道即便是當初他們參與反抗日據,神州丹道界也沒有完全接納閭山教這些草臺班子。”
一半放嘴炮一半鬥法,只見那守望禪師周身一震,這周圍裡立即響起了無邊梵唱,飄滿了無數天花!“閭山教!”
而玄武壇主的氣質再次變化,這回他身上的氣質內斂而溫和,彷彿與世無爭的玄龜一般,但卻同樣流露出比山嶽更強大、比海洋更深沉的自信來,不僅如此,他的身邊還隱約出現了血色的幻象,幻象之中有菩薩低眉被六道輪迴,有金剛怒目被天魔浸染,有天神轉動寶輪碾壓十方大千世界,……種種血色異相不能一一盡言。彷彿佛子梵唱清修的大乘園林,此時卻被妖邪佔據,化作了邪神府邸!
“你我都清楚這閭山教是什麼貨色!那是最遲在唐宋時期,於福建或附近地區形成的一個地方性外道羣體。這個羣體可能源自古楚人巫風,也可能與古代湘南的少數族裔有關,它以巫術爲核心,對閭山具有某種羣體認同感。閭山並不存在於現實中,傳說它位於閩江的下方,凡人無法看到。閭山教下有衆多系統,各系主尊自己的巫術祖師。當然,與其他地方的巫師一樣,閭山巫師也沒什麼門戶之見,只要顧客願意接受,那麼三教九流的崇拜對象,都是他們供奉、請神的目標。宋代朝廷曾推行禁巫,干預儒、釋、道三教之外的教派傳播。爲保全自己的生計,閭山巫師分別附會佛、道丹道。
如同白蓮教一樣附會佛門的號稱香花和尚,詭稱是釋迦化身所傳,一直被傳統佛門排斥,雖然勉強延續至今,但不甚興旺。附會丹道的又分若干派系,主流號稱紅頭、烏頭道士,或者叫司公、師公,詭稱爲許遜傳人,早期也不被丹道承認。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語錄中曾談到閭山,說:“巫者之法,始於娑坦王,傳之盤古王,再傳於阿修羅王,復傳於維陀始王,長沙王,頭陀王,閭山九郎,蒙山七郎,橫山十郎,趙侯三郎,張趙二郎,此後不知其幾。就是認爲閭山是巫術流派。另外娑坦、阿修羅、維陀始等名號也並非來自中原。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盤古法者,又有曰靈山法者,復有閭山法者,其實一巫法也。巫法亦多竊太上之語,故彼法中多用太上咒言。
閭山教在附會丹道後,表示閭山九郎就是丹道的忠孝淨明道許天師許遜,內部稱爲許九郎。與閭山教情況類似的還有梅山教等等,都是在南方流傳甚廣的、以巫術爲核心的準教門羣體。附會丹道的巫師們長期拿不到正規道籙,自己內部通行的是閭山公牒,少數人模仿正一道製造了一些僞籙。由於東寧開闢較晚,歷史上很少有正規僧、道渡海過去,當地信仰基本上是閩山教和齋教地盤。
後者是由明教演變而成的秘密教門組織,融合有白蓮教成分,崇奉彌勒佛,以“天國普有”爲宗旨,其淵源可追到青蓮教,再往前則可以追溯到姚門教、大乘教與無爲教。明清以來,在江南各省廣爲流傳。被左宗棠鎮壓後,由於清廷嚴密的防範和“圍剿”,齋教一蹶不振,不得不漂洋過海到東寧,現今包括龍華教、金幢教、先天道三支。揉合羅教、儒家與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由在家修行者傳襲,主持教儀,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衆習稱其神職人員爲菜姑、菜公,在日治時期被視爲佛教一支派,但實際上其教義和根源都與傳統之臺灣佛教信仰有別,故民間稱之爲'在家佛教'。而齋教什麼伏羲、老龍吉、神農、廣成子、黃帝、許由、唐堯、巢父、虞舜至燃燈佛兼收幷蓄的供奉,舉行法會、儀式的固定建築稱爲齋堂,也別於一般佛教的巖、寺,根本是附佛外道。
雖然現今齋堂逐漸轉化爲佛教佛堂,改由出家僧侶主持,原有的菜公、菜姑多剃度出家。但這些外道巫師或道士和尚依舊和我們這些真道人不同,通常沒有什麼超越凡俗的追求,更不會修煉內丹、外丹,往往滿足於收錢做法事,爲顧客打鬼驅邪,超度祈福。爲了讓顧客滿意,甚至在做法時,還會添加一些踩刀山、登天梯的雜技表演。簡直是斯文掃地!”
“可是既然已經是末法時代,隨波逐流也是在所難免,真正末法降臨,也許一個普通人也能消滅你!"守望禪師顯然放棄了抵抗,意志消沉的說。
“所以你懂的還是太少嘛!"壇主悠悠說:"月神的啓示已經告訴我們:真正能讓末法時代降臨的,只有真正的丹道中人,我們自然有自保之法,而危機,也是機遇!……算了,和你說那麼多有用麼?現在主角沒來,咒力歸還的戲自然也唱不成了……反正來日方長,我看過不了多久,龍虎山這些道門敗類,就和你海印寺一樣,灰飛煙滅了……和我們再建道國大業作對的都是這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