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過招,內勁外招固然重要,而勝敗之分,往往只差在一時氣勢之盛衰。
左冷禪久聞李晏大名,在上衡山之前,已在腦海裡想了十多條對敵之策,可當他親自面對李晏時,才發現沒一種用得上。
李晏右手執劍,劍尖垂落地面,並無先攻的態勢。左冷禪見他示弱,心下暗暗歡喜,唰的一聲響,抽出了長劍。
這一下長劍出鞘,竟然聲震山谷。原來他暗運內力,長劍出鞘之時,劍刃與劍鞘內壁不住相撞,震盪而發巨聲。不明其理之人,無不駭異。那數十名嵩山弟子,大聲喝起彩來。
左冷禪一劍自上而下的直劈下去,真有石破天驚的氣勢。
旁觀羣雄中不少人都“咦”的一聲,叫了出來。
本山嵩山劍法中並無這一招,左冷禪是借用了拳腳中的一個招式,以劍爲拳,突然使出。這一招“獨劈華山”,甚是尋常,凡是學過拳腳的無不通曉。
嵩山劍法原以氣勢雄偉見長,這一招“獨劈華山”,招式雖平平無奇,但呼的一聲響,從空中疾劈而下,確有開山裂石的氣勢,將嵩山劍法之所長髮揮得淋漓盡致。
李晏側身閃過,斜刺一劍,還的是一招“衡山劍法”。劍尖吞吐三尺鋒芒,卻呈現火紅顏色,一股炙熱的氣息,迎面撲來。
左冷禪心下一驚,見他劍法招式平平,每一劍,卻均刺向自己劍法中的破綻之處,再加李晏一劍使出,滾滾熱浪奔涌而至,好像火爐一般。心想此人確是勁敵,我若再輕視於他,亂使新招,別讓他佔了先機。
當下長劍自左而右急削過去,正是一招嵩山派正宗劍法“天外玉龍”。
嵩山派弟子都學過這一招,可是有誰能使得這般奔騰矯夭,氣勢雄輝?
但見他一柄長劍自半空中橫過,劍身似曲似直,長劍便如一件活物一般,登時喝彩聲大作。
別派羣雄來到衡山,是爲恭賀衡山派新任掌門,左冷禪在此典禮之際,發難上山,人人心中難免有些厭惡之情。但此刻聽到嵩山弟子大聲喝彩,卻覺實是理所當然,將自己心意也喝了出來。
左冷禪這一招“天外玉龍”,將一柄死劍使得如靈蛇、如神龍,不論是使劍或使別種兵刃的,無不讚嘆。
華山、泰山、衡山各派掌門人一見此招,都不禁暗自慶幸:“幸虧此刻在場中和他敵對的,是劉芹而不是我。”
只見二人各使本派劍法,鬥在一起。嵩山劍法氣象森嚴,便似千軍萬馬奔馳而來,長槍大戟,黃沙千里。衡山劍法似鬼似魅,本該輕巧靈動,迴轉如意,偏偏李晏內力陽剛霸道,一劍使出,剛猛之極,猶勝於左冷禪所使的嵩山劍。
方證大師、沖虛道長等均大爲奇怪:“衡山劍法輕盈靈動,何以劉芹使來,這般剛猛霸道?難道他所練的那門內功,是陽剛之法?”
旁觀衆高手固覺驚異,左冷禪心下更是駭然。
左冷禪心想:“我成名江湖數十載,只有十餘年前,曾在任我行手下,吃了一個小虧。這些年來,苦心孤詣,結合本派寒冰真氣與大嵩陽掌法,自創了一門寒冰神掌,以克敵制勝。我倒是要看一看,究竟是我的寒冰神掌厲害,還是劉芹你的奇功兇猛?”
似他二人這等武學宗師,比劍之時自無一定理劍路可循。
左冷禪將一十七路嵩山劍法夾雜在一起使用,李晏所用劍法較少,但衡山劍法素以鬼魅見長,招數亦自層出不窮。
再拆了十餘招,左冷禪忽地右手長劍一舉,左掌猛擊而出,這一掌籠罩了對方上盤二十六處要穴,李晏若是閃避,立時便受劍傷。
只見他冷冷一笑,也伸出左掌,與左冷禪擊來的一掌相對,砰的一聲響,雙掌相交。
左冷禪身子飄開,李晏卻端立不動,高下立判,若論掌力,李晏勝了一籌。
李晏心想:“左冷禪的寒冰神掌,功力深厚,但質地畢竟比不過我的《大日真火功》,趁此機會,正要取了他的狗命!”
當下一聲大喝,左手使拳,右手使劍,疾向左冷禪胸口擊去。
拳劍相交,砰的一聲大響,左冷禪又再往後退出了一丈,每一腳落下,地面石頭灰塵紛揚而起,雙掌卻不分開。長劍在方寸之間使用不便,二人均知對方實乃生平大敵,內力不弱於己,更是不敢大意,丟掉長劍,右掌擊出。
四掌相交,場中空氣一面炙熱,一面寒冷,殊爲奇特古怪。
這時候日頭已隱,被雲層遮住,二人鬥劍不再是較量高下,竟是丟棄長劍,性命相搏,旁觀羣雄人人都瞧了出來。
方證大師說道:“善哉,善哉!怎地突然之間,戾氣大作?”
兩人又鬥了二三十招,左冷禪左手一掌劈將出去,李晏見他這一掌勁力狠辣,心想:“你的寒冰神掌,我已領教,我的落雁拳法,還沒讓你吃過苦頭呢!”
當下身子微側,避開左冷禪的掌力,大喝一聲,猶似半空響了個霹靂,右拳向對方擊出。
他這一拳,勁力暗藏,又夾着五重明勁,正對準了左冷禪面門。
自己落入下風,左冷禪心頭已經火起,聽到這一聲大喝宛如霹靂,更是惱怒。待要招架,拳力已及面門,總算他勤練寒冰真氣,內力深厚,又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腦袋向後急仰,這纔在千鈞一髮之際避開了這致命一擊。
可李晏這一拳中,明勁暗勁交錯,明勁先至,暗勁後至,左冷禪避開了先至的五重明勁,尚未慶幸,後至的暗勁已到胸前。
他登時只覺胸口一痛,“哇”的一聲,一大口鮮血噴出,後退十餘步,才勉強止住身形。
“掌門。”
丁勉、陸柏、樂厚驚叫,撲過去扶住,只覺他手上肌膚熾熱似火燒,當下駭異。
李晏正欲趁勝追擊,結果了左冷禪的性命,方證大師突然插到場中,攔住了李晏的去路,合十道:“劉掌門,左盟主已敗,又何必趕盡殺絕?須知得饒人處且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