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嬴翌開後門,實在是之前緊巴巴的,突然一下子闊綽了,手癢的緣故。
這些上榜之人,除了嬴翌自己的‘家眷’,和給老丈人鄭允芝開的後門,其他的都有嬴翌自己的考量。
先就流民安置村落村長上榜,嬴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諸夏曆代的封建王朝之中,幾千年皇權不下鄉。國家鼎盛,教化得當的時候,當然沒什麼,而一旦國家有恙,或時間流逝導致法治敗壞,就容易造就土皇帝。
嬴翌這麼做,實際上就是一種皇權下鄉的法子。將村長納入人道榜,村長的功績,就一目瞭然,有沒有作爲,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一看即知,可以立刻處理,不會等爛到根子裡了才恍然後悔。
在嬴翌的計劃之中,以後各級的文官系統,體制之內的,都會納入榜單。按照人道氣數的獲取來看,一個開封,整個河南還沒有完全納入掌中、還是千里赤地的情況下就有十萬人道氣數,那麼從大的層面,整個天下來看,人道氣數至少以千萬計。
也就是說,到一統天下之後,嬴翌手裡至少有五百萬名額。這五百萬名額,就算拿四百萬放在軍隊中,也還剩下一百萬。
而嬴翌認爲,一百萬軍隊外的名額,綽綽有餘。
眼下還剩下三萬空缺,嬴翌會逐漸充實起來。這三萬個名額,至少會有兩萬以上落到軍隊裡——軍隊還需要擴充,不過不能急。
剩下一萬個名額,應當有一半會落在整個河南的非軍隊人員之中。政務官員、高等級的工匠、甚至有功勞的商人。
餘下一些名額作爲備用,以防萬一。
較之於人道氣數的暴增,真靈數的增加雖然顯眼,卻並不令人吃驚。誅滅闖賊,斬首人數兩萬多,加上一些邊邊角角,總計獲得25000真靈數。
按照嬴翌此前定製的自動分配方案,其中四成,也就是10000真靈數,被實時反饋給了軍隊。於是剩下15000。
加上此前餘額35000,合50000之數。
至於給非軍隊人員的兩成真靈數分配,須得等到每月初,個人在治理之中對人道氣數增長的功績統計之後,纔會反饋下放。
拿下開封,誅滅闖賊,對嬴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折。
一則明志,脫開大明,自立之。
二則完成人道榜的全面覆蓋,使得自己麾下一切在自己眼中再無死角。
接下來,就該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
佔領開封的第二日,嬴翌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戒嚴軍管,彈壓治安,便是處理周王府的事,也都是令王軼勝去辦的。
周王服軟,並不出乎嬴翌的預料。
就算沒有李真人,周王最終也只能屈服,除此之外,他無路可走。
好在嬴翌對宗室還算寬容,除了周王府佔據的萬頃土地,和周王府擁有的特權,其他的都沒動。
至少歷代周王積攢下來的大量的財富,還有周王府在開封城裡的各種產業,嬴翌都沒有染指。
不過周王府的五百王府護衛全部解散,這是毋庸置疑的。嬴翌的治下,不容許有兵有將的土皇帝存在。
從此以後,除非大明不滅,除非周王離開開封北去,否則他再不是周王,只是嬴翌治下的一個富戶,僅此而已。
此後圍困周王府的兩千五百將士全部撤走,而周王府緊閉大門,概不見客,並在當天將王府牌匾摘掉,換成了朱府。
這一切都被開封城的豪富勳貴看在眼裡,由此產生諸多猜測。他們看到周王府除了摘掉牌匾,其他安然無恙,又見周王府的產業並沒被查封,一個二個都放下心來,以爲嬴翌不會把他們怎麼樣。
然而實際上,從第三天開始,一切都變了。
第三天,孫秀才、鄭允芝到了。
佔領開封的同時,嬴翌就派人去裕州。孫秀才和鄭允芝得知嬴翌已佔領開封,內中驚喜不必贅言,用很短的時間將裕州的事安排妥當,並任命了暫代裕州政務的吏員,便快馬加鞭,一路趕到了開封。
嬴翌不動開封城中的富戶勳貴,不是因爲他不想動或者不敢動,而是在等人。
等動他們的人到來。
怎麼動,具體怎麼操作,嬴翌沒那個心思自己來,孫秀才和鄭允芝纔是操刀的人。
嬴翌只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即可。
因爲趕得急,孫秀才和鄭允芝只帶了十多個用的順手的吏員,其他的便是家眷,也都還在裕州。
到了開封之後,嬴翌把兩位叫到一起,闡述自己的想法。
三人在巡撫衙門的書房裡,按主從之分落座。又奉上茶水、糕點。
來的急,無論是孫秀才還是鄭允芝,都是風塵僕僕模樣,本來嬴翌打算讓他們先洗漱休息一天再說,但兩人都很激烈,拒絕了。
按照孫秀才的話講,開封在手,正要做出點事業來,沒那麼多時間去浪費。
鄭允芝很是贊同。
嬴翌自無不可。
“我已當衆言明心志,因此以前的許多設想,都要隨之更改。”
這件事,鄭允芝和孫秀才都知道了。
如果沒有人道榜這回事,鄭允芝和孫秀才一定會反對。但有人道榜,又有真靈數反饋,其中的妙處都是親身體會過的,他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嬴翌——就算自立,誰又能把嬴翌怎樣?!
闖賊百萬人馬旦夕覆滅,嬴翌已經威震天下,完全有那個資本自立,再不需借大明的名器。
孫秀才和鄭允芝齊齊頷首。
便聽嬴翌道:“開封落入我手中,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我打算在年關之前,將整個河南完全納入掌中。我既自立,自然要與明庭不同,我打算以河南爲州,設州牧,統御一應政務。設州御法使,統御一應司法、巡捕、審判事宜。”
鄭允芝與孫秀才聽了,都深以爲然。
歷來新朝代舊朝,以新換舊,都要有所改變,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在他們看來,取代大明的新朝,非出自嬴翌莫屬。嬴翌要改,沒有理由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