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蔣公只有親自介入,指揮第六十二軍、第七十九軍與第九十九軍,參與衡陽解圍作戰,但是由於作戰密碼完全被日軍解破,讓橫山勇中將能夠充分掌握到中國軍隊的作戰動態,進行各種有效的攔截,並在在衡陽外圍設下多面埋伏,造成中國軍隊更大的作戰傷亡。
中國援軍的兵力與火力仍有限,始終無法突破日軍層層的包圍圈。此時第十軍全靠一些美軍的空投物資,繼續進行防守作戰。但是由於史迪威希望中國軍隊作戰失敗,所以對於陳納德的空軍支持作戰,總是設法加以制肘。
中國軍隊前往援救衡陽的部隊,在七月底時,曾經一度前進到與守軍只相差幾公里左右的距離,但是最終還是被日軍靈活的截擊壓退,沒有達成救援第十軍的任務。
這時方先覺將軍的部隊,已經是傷亡過半,不但是彈盡援絕,連吃飯的補給都成了問題。但日軍在衡陽的作戰,也遭到極其嚴重的損失,迫使橫山勇中將一度也在考慮,是否值得在此繼續打下去
。因爲即使日軍的作戰力量,也已經到了極限。
但是這場作戰的勝負,已經成爲中日兩國軍力對抗的榮譽之爭了,說什麼橫山勇中將也不能放棄,何況關東軍的戰將阪西一郎大將,已經到達湖南,準備接掌長沙的指揮權,假如自己不力拼下去,最後的結果恐怕不妙,連職務都會有變數。
最後橫山勇中將決定,將日本十一軍的全部軍力當賭注,完全都押在衡陽,再增調第十三、第五十八師團,參加衡陽決戰。他並且不惜代價的運送威力強大的巨炮,到達衡陽陣地,準備給孤立無援的方先覺部,最後致命的一擊。
八月二日,日軍對衡陽發動最後一波的攻勢,橫山勇中將帶病親自前往衡陽前線指揮作戰,而四個參戰的日軍師團長,當然更是不敢怠慢,全都陪着橫山勇,準備拿出老命一搏,各師團紛紛組織敢死隊,對中國軍隊的陣地進行冒死攻擊。
日軍的巨炮再度轟擊中國軍隊的每一個陣地,日軍的敢死隊對中國軍隊的據點,一個接一個地展開攻擊,守軍只能做到寸土寸血的力拼。
日軍第五十七旅團長志摩源吉少將,更是由自己擔任敢死隊的隊長,親自帶兵衝鋒華軍陣地,結果戰死在衡陽。
當時有過城市作戰特別訓練的五八師團,師團長毛利末廣中將作戰負傷,卻不肯就醫,躺在擔架上親臨戰場指揮作戰,可見戰況之激烈。
此時衡陽的決戰,其慘烈程度已使陣地成爲了人間地獄,蔣公在最後時刻,仍然設法派軍隊救援第十軍,連第五軍的坦克車部隊都派到戰場。
但是此時中國戰區的中國軍隊,已經無法將士用命的拼力作戰了。因爲有了國際力量的介入與刺激,內部派系的猜疑正在死灰復燃,而更加惡化了軍隊人員不足、裝備後勤嚴重缺乏、軍心動搖、士氣低落的情況,因此無法動員軍力突破日軍層層包圍的防線。
第十軍方先覺部,在堅持血戰四十二天之後,最後在八月八日,終於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日軍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下去。因此雙方經過交涉之後,在日軍允許保持軍隊建制與榮譽,以及救助受傷官兵的條件下,結束了孤軍拒敵的抵抗。
中國第十軍在衡陽的保衛戰事實是以交涉以終戰而結束,而非投降日軍。但是,事後橫山勇中將卻宣佈,日軍終於攻陷衡陽,完成圍殲中國軍隊的第十軍,把原先答應第十軍的終戰禮遇,改成俘虜的對待,這是中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唯一被俘虜的師級以上單位
。但是自日皇以下的日軍高級指揮官們,對於方先覺的第十軍,作戰如此之勇猛,都表示了無限的敬意。
衡陽終於陷落,史迪威理所當然的開始進一步地向蔣公逼宮。蔣眼見自己部屬們的戰志出現動搖,並且開始私下運作而向史迪威靠攏。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他也只有同意,向美國的要求讓步,準備交出中國戰區的作戰指揮權。
方先覺與多位高級部屬,先後從日軍手中安全逃脫,他們全都否認,曾經正式向日軍投降。日軍也拿不出正式降書的證據,當時雙方只是協議終戰而已,因此他們受到禮遇,才能順利的脫逃。
這就是日本人的心理,把自己正式的投降,硬說成終戰,而把方先覺將軍第十軍的終戰,說成投降。當時中國上下,獨立奮戰的信念已失,企圖依賴美軍直接的介入,能夠給中國的抗戰,帶來起死回生的力量。這纔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危機時刻。
英雄是文明皇冠上的寶石。人類各個民族史詩的主角都是英雄。英雄與戰爭有着不解之緣,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的豪傑,還是爲民族解放而獻身的烈士,無時無刻不在浸潤、激勵着人們的心靈。
檢討整個一號作戰,日軍是將最後能夠動員的所有力量,近乎孤注一擲的全都投在中國戰區裡。日本要給中國一個致命的打擊,以挽救作戰資源航線的安全,與建立起亞洲大陸的決戰腹地。
但是在中國戰區內,史迪威卻以參謀長的身份,誤導情報判斷、干擾戰區整個作戰的準備、故意延遲援助行動、不斷製造中國戰區內部的矛盾與危機、阻止空軍的全面參戰,這樣才造成日軍能夠集中運用各種的作戰優勢。
而中國僅有的一點新生作戰力量,還要全數分散到緬甸戰區作戰,當然會造成中國軍隊的慘敗結果。不過,日軍在戰場的勝利,也贏得相當辛苦與僥倖。
蔣公當時也在內外交迫,人人自危的狀況下,失去指揮全局的權威與信心。在整個衡陽會戰的過程中,蔣公不敢完全相信部屬。
這時究竟誰是史迪威的內應,誰會參加推翻重慶政府的政變,誰都沒有把握,這就造成薛嶽、白崇禧、何應欽以及蔣公自己,都涉入衡陽作戰的指揮,如此分散的指揮系統,如何能夠集中有限兵力,作出有效的運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