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 西風烈12

445西風烈(12)

索廣道:“我與馬將軍志向相投,但馬將軍的志向有遠遠的高過於我,能爲馬將軍出謀劃策,也是索廣的一分榮幸。”

馬超聽後,十分的歡喜,立刻說道:“我能得到索太守的鼎力相助,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將異族人趕出涼州的。”

隨後,索廣帶着馬超、楊阜參觀了一下他的這個地下秘密的軍事基地。

不得不說,索廣做事確實是滴水不漏,偌大的軍事基地裡,既有士兵的訓練場所,也有休息之地,更有鐵匠打造兵器的地方,甚至連伙房、茅廁這些細微的地方也都考慮到了,可以說這個地下的軍事基地,是五臟俱全。

由於這裡地處府衙的地下十幾米的深度,所以即便這些士兵訓練時的吶喊聲,以及打造兵器時的乒乒乓乓的聲音,地面上的人都無法聽見,是絕對安全的地方。

而且,鮮卑人一般也不來敦煌,當初索廣與鮮卑人就制定好了一個規矩,鮮卑人只負責在敦煌外圍的安全工作,沒有什麼緊急情況,軍隊不得進入城內,而敦煌城裡的一切,都由索廣一個人說的算,鮮卑人只管拿錢就是。

正是因爲索廣與鮮卑人的這個協議,他才得以有充分的時間和自由來組建軍隊。這次馬超的突然到訪,也讓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距離他趕走鮮卑人,重新拿回屬於他們的一切,已經不遠了。

馬超、索廣、楊阜三人在地下的軍事基地裡秘密商議着今後的行動。索廣將這裡的鮮卑人情況都彙報給了馬超,馬超也毫不隱瞞的說出了自己的軍隊裡的實力。經過一番商榷。三人最終確定了一個重新奪回敦煌的計劃……

與此同時。馬休帶着聖旨抵達了上邽縣城,只可惜馬超不在這裡,聖旨改由馬岱接住。緊接着,馬岱向馬休詢問馬騰、馬鐵等人在彭城的近況,馬休都一一作答。此外,馬休還將馬騰的親筆信留給了馬岱,讓馬岱將書信轉交給馬超。

這之後,馬休便離開了涼州。回京彭城覆命去了。

二十天後,馬超、王雙、楊阜等人回到了上邽縣,馬岱親自前去迎接,並且向馬超獻上聖旨,以及他父親的親筆書信。

聖旨敕封馬超爲涼州牧,鎮西將軍,馬超對此表示很是欣慰,接着打開馬騰的書信,匆匆瀏覽完畢,便知道該怎麼做了。

在馬騰給馬超的書信當中。馬騰規勸馬超一定要治理好涼州,讓百姓儘可能的過上好日子。並且透露出朝廷想重新啓用絲綢之路的消息,希望馬超能夠予以配合。除此之外,馬騰更是對馬超寄予了厚望,希望馬超能夠爲朝廷守好大漢的西陲。

馬超對於父親的淳淳教誨,倒是挺在心的,如今父親和兩個弟弟在朝爲官,他則在涼州雄踞一方,漢朝在攝政王張彥的帶領下,日益強大和穩定了下來。如果張彥真的要重新啓動絲綢之路,那麼涼州就是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而涼州也將會迎來無限的機會。

楊阜也向馬超建議,涼州一直以來就是大漢的領土,如今朝廷想重新開闢絲綢之路,那麼對於馬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機會。以往絲綢之路的開通,便給涼州帶來了極大的商機,只可惜以後由於涼州動亂日漸荒廢,如果馬超能在涼州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那麼這條橫貫涼州東西的絲綢之路,勢必會爲涼州帶來巨大的利益。

年輕的馬超,有稱霸西域的雄心,也有與天下爭鋒的膽氣,但是此時此刻,他深刻的意識到,父親和楊阜的話,對他都十分有利,而現如今,他的實力還很弱小,不足以和掌控朝廷的張彥對抗,唯有聽命行事。但在這個基礎上,馬超也有自己的想法。

於是,馬超親筆寫下了一封奏疏,先是感謝朝廷敕封他的官職,然後又奏明涼州的現在的狀況,嚴重說明張掖、酒泉、敦煌、張掖屬國涼州西部的大片土地直接暴露在鮮卑和羌人、胡人的攻擊之下,而且鮮卑人已經控制了敦煌,西去的道路上馬賊縱橫,猖獗無比,專門劫掠商隊,如果不想法設法的趕走這些異族人,絲綢之路就無法暢通。

除此之外,馬超又在奏疏中說明,自己的兵力弱小,涼州貧瘠,府庫空虛,只怕不能肩負起掃平絲綢之路上各種障礙的重任,祈求朝廷派遣軍隊進入涼州,同時調撥大批的糧草和錢財,一方面援救涼州,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他掃平絲綢之路上的障礙。

馬超寫好奏疏後,便讓楊阜過目了一下,楊阜過目之後,對於馬超的這個以退爲進的策略非常讚賞。於是,馬超便派人將奏疏送往彭城,而他則開始整頓兵馬,訓練士卒,做好戰鬥準備。

……

彭城,燕王府。

大廳裡,燕王張彥正在審閱各地送來的公文,在這一堆公文當中,也有馬超寫的奏疏,但公文都是按照抵達彭城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列的,每天由專人將昨天到來的公文擺放在桌案的邊上,以供張彥審閱。

如果有什麼急報的話,公文中一般會插上一根羽毛,張彥看到後,就會先審閱帶有羽毛的加急公文。如果沒有加急的公文,張彥一般會逐個進行審閱。

審閱公文,現在儼然已經成爲張彥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了,自從學習了那些先秦諸子百家的治國之道後,張彥便進行了一些分工,他的幕僚替他處理一些事情,他自己則直接處理一些事情,而幕僚們,在處理完事情後,定期向他彙報工作的內容,簡明扼要的概述,這樣一來,分工明確的幕僚們,辦事的效率也就提高了不少。

張彥手捧一份來自幽州的奏疏,這份奏疏是幽州牧賈詡所寫,大致向張彥彙報了他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以及對幽州未來的規劃,其中最重要的一事是對於遼東侯公孫康的擔憂,鄭重聲明,公孫康自繼承公孫度的爵位和官職後,越發跋扈起來,以受到高句麗的軍事威脅爲由,不斷的擴充軍備,目前兵力已經達到了五萬人,而且還在不斷的擴充中。除此之外,公孫康更是與江東的孫氏有着密切的聯絡,如果不盡快想辦法除掉公孫康,以後必會成爲心腹大患。

看完這份奏疏,張彥不禁長嘆了一口氣,他又何嘗不知道遼東局勢對自己的威脅,但是現階段,他也無可奈何,剛剛佔領的區域擴大了一倍,各個地方都需要用錢,都需要建設。而且遼東地處偏遠,如果對遼東開戰,補給線太長,而且還有許多不利因素。

於是,張彥給賈詡寫了回信,只是寫了一些現在國內的實情,僅此而已。在張彥看來,以賈詡的聰明才智,應該能夠體會他信中的意思,也知道該如何應對遼東問題。

緊接着,張彥又拿起了一份奏疏,這份奏疏是冀州牧臧霸寫的,也是先彙報了一下冀州的情況,然後着重點出境內遷徙過來的烏桓人經常有違法亂紀的行爲,是否依法進行辦理。

烏桓人自從被張彥擊敗之後,張彥爲了分化和瓦解他們,將剩下的烏桓人分批次遷徙到了冀州、青州、河南一帶,考慮到烏桓人與漢人生活方式的不一樣,以及對新的環境的適應能力,張彥在給臧霸的回信中希望臧霸能夠網開一面,以合理的方式處理烏桓人的事情,既不能激起烏桓人的反叛之心,又能給烏桓人一個極好的教訓。

接下來,張彥便拿起了又一份奏疏,這份奏疏是馬超寫的,張彥仔仔細細的讀完了這份奏疏,對馬超的這份奏疏裡的內容感到十分的驚訝。

張彥雖然沒有見過馬超,但也從歷史上讀過關於馬超的記載,在他的心裡,馬超一直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而且剛愎自用,可這份奏疏裡,他絲毫看不見馬超一絲一毫的尖銳,字裡行間,更多的是看到一個對他俯首帖耳的人。

馬超的奏疏裡,先對張彥進行了一番讚賞,之後才陳列問題,然後又用祈求的語氣,來說出建議。

這份奏疏,完全顛覆了他對馬超的認知。

不過,拋開馬超這個人來說,光說涼州,這份奏疏裡列舉出來的問題之多,讓張彥極爲頭疼。

涼州因爲地處大漢的西陲,又是羌胡雜居的地方,所以是動亂最爲頻繁的地區,東漢時期,朝廷光對涼州用兵的次數,就數不清。羌胡叛亂,被平定後,過了沒兩年,又再次叛亂,周而復始,也讓東漢王朝一直深陷在和西羌作戰的戰爭泥潭當中。

如今,根據馬超所列舉的問題,什麼馬賊縱橫,異族虎視眈眈的,都應該是實情。張彥要想開闢絲綢之路,那就必須保證涼州的穩定和安全,讓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敢輕舉妄動,那麼他就必須發起一場戰爭。

可是,現階段,張彥完全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首先北方剛剛平定才一年,許多地方還不是很穩定,其次是兵力不足,再次是無將可派。派去涼州的將士如何少了,將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多了,其餘地方就會空虛。而且,馬超還伸手向他要錢,要糧。

一時間,張彥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涼州的局勢,究竟要怎麼樣做,才最爲合理呢?(……)

601 燃燒的長江41178 換血運動056 追殺曹仁441 西風烈8666 起了歹心186 故都洛陽481 研討會783 巫術686 調兵遣將454 西風烈21256 建安三年226 合圍壽春468 山雨欲來風滿樓5306 袁紹殞命003 展開激戰390 諸將請戰445 西風烈12360 閻柔捱打561 燃燒的長江1639 轟天雷156 兩種戰略176 收受賄賂362 退兵十里739 再續情緣729 打破祖訓534 荊州易主6753 取得信任284 天子受凍642 叛逃者323節 節敗退219 乘勝攻擊780 隔牆有耳497 荊州風雲9725 一夜未歸615 燃燒的長江55593 燃燒的長江33585 燃燒的長江25459 西風烈26115 狼狽而逃555 荊州易主27058 衝出重圍710 私下會面301 防守嚴密490 荊州風雲2739 再續情緣298 陣前搦戰786 動員800 楊阜歸心431 涼州亂18525 劉備的宿命13381 荊州水軍033 兩位名士534 荊州易主6676 動怒的張任653 真的死了358 全軍覆沒159 盜賊軍團616 燃燒的長江56261 呂蒙斬將640 攻心計160 白虎潰逃057 陷入重圍253 夜宴張彥311 該上路了586 燃燒的長江26311 該上路了616 燃燒的長江56006 偷襲沛城363 羊入虎口400 燕王顯威613 燃燒的長江53029 美女作陪807 伏擊王雙215 出使荊州062 勸降鮑勳078 袁術來襲660 冷氏父子514 劉備的宿命2748 朵思反叛205 開倉放糧785 算盤230 一網成擒621 周瑜的屍體297 趙雲歸來530 荊州易主2169 二賊歸降192 移駕徐州801 表兄姜敘090 不戰而降040 斬草除根497 荊州風雲9568 燃燒的長江8700 閃電襲擊745 沉默的反抗015 黃金遭劫297 趙雲歸來148 毛玠被俘098 開採鐵礦492 荊州風雲4789 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