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意,無與倫比的戰意,顏樹德久經沙場,見到過無數次武將拼殺,卻從未見過如此戰意,別說他,秦寒也沒見到過這般恐怖的戰意。
秦寒穿梭諸界,見多識廣,見識過無數高手,以實力而言,此時的盧俊義未必比得過武尊畢玄和西府趙王李玄霸,可三人身上的意境卻有所不同。
畢玄身上的意境多是誅神殺聖的殺意,李玄霸身上多是毀天滅地的破壞慾,盧俊義身上的纔是最爲原本的戰意,不爲殺戮,不爲毀滅,只爲痛痛快快的戰上一場。
在這種戰意的影響下,盧俊義出手如風如電,每一招都是天下少有的奇招,招式銜接變化更是流暢萬分,明明是勢大力沉洞金穿鐵的重擊,偏偏瀟灑曼妙,槍法隨心而動,招招不離顏樹德招式破綻。
面對盧俊義的狂攻,顏樹德充分發揮自己遇強不弱的特點,招式變化無窮,九守一攻,門戶森嚴好似銅牆鐵壁,盧俊義連攻百多槍,也沒能撼動這等鐵壁防禦。
五人在戰場之上奮勇廝殺,只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方圓百丈盡是槍芒刀氣,揚起的沙塵三十里外仍舊清晰可聞。
任盈盈看五人打鬥激烈,短時間內難分勝負,擔心折了梁山大將,急忙說道:“官人,臣妾眼力不足,不知三位將軍能否勝過楊再興和盧俊義,還請官人解惑!”
秦寒武功不弱於場中任意一人,且見多識廣,眼力不凡,五十招的時間,已經足夠秦寒看清場上的勝負。
“孫將軍和鐵將軍合戰楊再興,比鬥百招,不分勝敗,三人看似不勝不敗,實則是我們輸了一籌,楊再興的武功是戰場武藝,主衝鋒陷陣,殺伐無敵,對於戰馬要求極高。
不過他的戰馬不夠強大,撐不過這麼強大的招式對拼,所以楊再興出手之時多有迴護,招式失了三分狠辣,否則三百招之內,兩位將軍必然處在下風,五百招之內,必有一人隕落。
更爲主要的是,楊再興心中有所猶豫,楊家槍是忠義之槍,若是邊關征戰,抵抗外敵,自然是無往不利,無可匹敵,可幫助奸臣對抗中原好漢,絕非他的意願,如此一來,出手又失了三分殺氣。
在失了三分狠辣三分殺氣的情況下,楊再興縱然武功淵深,最多也只能和兩位將軍打一平手,除非他施展楊家槍的幾招殺招,否則這一戰即便比鬥千招,也不過是平手收場。
樹德大戰盧俊義,盧俊義招式精妙,戰意勃發,招招緊逼,毫不留情,樹德雖然擅長防禦,可面對盧俊義這等人物,久守必失,如無意外,二百合之內,樹德必敗。”
的確,和孫安鐵方樑兩大高手打一平手的楊再興不是最強狀態,按照秦寒的估計,楊再興最多用了七成實力,且保留了幾招殺招,否則,大名鼎鼎的天威楊再興即便年幼,實力也不該僅有如此。
單看他出手之間的猶豫,便知道他留了力道,秦寒縱然對孫安鐵方樑有信心,也不敢想象他們二人能夠勝過楊再興。
至於盧俊義和顏樹德,以武藝來說,自然是盧俊義更勝一籌,顏樹德雖然擅長防守反擊,可面對盧俊義飄若游龍,婉若驚鴻的神槍,也難尋三分還手之力。
任盈盈聽了趕忙說道:“官人,既然如此,何不派人相助顏將軍一二?”
紫雲笑道:“官人既然看出顏將軍處於下風,卻不急不躁,想來已經有了對策,妹妹何必心急?須知武道無極,雖然需要勇猛精進,卻必須淡然處世,穩紮穩打。”
隨着道心種魔大法逐步精湛,任盈盈已經近乎完全入魔,實力雖然大有長進,可心性卻不由自主的轉向魔道,她本就是無法無天的性子,如今更是變本加厲。
好在秦寒和紫雲陪在身邊,可以用玄女秘錄舒緩任盈盈的情緒,這些時日,紫雲甚至寸步不離,一旦發覺任盈盈情緒波動,便以仙胎刺激魔種,壓制任盈盈的魔性。
任盈盈也知道肆欲和節制必須保持平衡,只不過她進步過快,心性修爲不夠,需要紫雲時時提點,如今紫雲一開口,任盈盈立刻發覺自己不對,當即壓下心思,說道:“多謝姐姐指點,是妹妹心急了。”
說話功夫,秦寒已經派出了最適合顏樹德的幫手,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聞大刀聞達,聞達的武功自不必說,梁山之上能夠勝過聞達的屈指可數,即便是關勝,也不過能夠保證七成勝算。
可即便如此,以武功而言,梁山之上也有關勝,王進,林沖,召忻等人可以匹敵聞達,派出聞達,便是因爲聞達是最適合對付盧俊義的人。
盧俊義的性格比起楊再興來說更爲單純,楊再興心中有家國天下,有兵法韜略,盧俊義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武者,在他的心中只有和人一戰的慾望,卻沒有爲何而戰的念頭。
由於心中只有戰意,盧俊義的武功勇猛精進,打出了“丈二鋼槍無敵手,棍棒天下世無雙”的名號,可過剛易折,盧俊義的智謀卻是不值一提。
原著吳用誆騙盧俊義的計策堪稱漏洞百出,隨便一個智商正常的人物都不會中計,栽贓陷害的反詩第一句是“蘆花江上有扁舟”,堪稱弱智到了極點,古人最在意名諱,行文寫作常有“避諱”的說法,你第一句第一個字就是盧俊義的姓,這不是有毛病麼?
此後李固誣告盧俊義謀反,若是盧俊義有足夠的智謀,藉助他大財主的關係網,豁出一半家財,李固和賈氏保管死無葬身之地,沒有燕青扶持,盧俊義早就死了不知多少次了,事實上,燕青離開之後,盧俊義便被人害死。
作爲梁山之上的刀術高手,聞達和顏樹德時常切磋,眼見聞達上前助陣,顏樹德立刻變了招式,從九守一攻變成了全身心的防禦,聞達則是見縫插針,招招進攻,如此一攻一守,陰陽變化,盧俊義雖強,卻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