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書》?好,好。老先生願意將家傳的《古文尚書》拿出來交給官員抄錄,很好。”允熥笑道。
《古文尚書》指的是用秦代統一文字前的各國奇形怪狀的文字寫的《尚書》文本,與秦代統一文字爲小篆後流傳下來的《尚書》有所不同,所以被稱作《古文尚書》,漢代劉向編輯的則被稱爲《今文尚書》。《尚書》作爲五經中的一部,十分重要,能多出一種《古文尚書》來校對當然是一件好事。
“多謝讚譽。”老人說道。但說完他就覺得不對勁:‘我怎麼像是被朝中官員誇讚似的出言感謝?這個貴公子剛纔說話的語氣與神態太強了,比見過的三品官員還有官氣。莫非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貴公子,還是一個已經襲爵、擔任官職的貴公子?’
“老先生願意爲編纂《大明大典》做貢獻這真是好事,我決定襄助您五十兩白銀,以作鼓勵。”允熥又道。一名侍衛隨即從身上掏出五十枚銀幣,遞給老人。
“多謝公子。”老人本不想要,但不知怎麼,鬼使神差的,就答應了。
“這沒什麼。”允熥擺擺手,又囑咐道:“若是老先生的朋友還有人藏有這種歷史久遠的古籍,一定要拿出來爲編纂《大明大典》這一文化盛事添磚加瓦。”
“公子放心,老朽定然與所有認識的人中喜好藏書的說,讓他們拿出家中珍藏的古籍。”老人不由得又道。
允熥又與他說了幾句話,鼓勵老人的行爲,這才轉身離開書鋪。
“爹,就爲了一本書,還不是買下,就掏了五十銀元,您不是平日裡總教導我們不可奢靡浪費麼?”出了書鋪,敏兒不解的問道。
“這可不是浪費。這是爲文化盛事添磚加瓦。”允熥糾正道:“這些古籍的傳承可十分要緊,能多傳承一點,就是一點。”
“哦。”敏兒其實仍不明白,但也不再問,又道:“年前圻兒就是在這裡買的送給垣兒的書?這家書鋪看起來也不大,書也不多。”
“你可不能拿咱們家的藏書室與這個書鋪比較。史館抄錄的書籍,今日爹爹從史館要一本,明日想看另一本書就又要來,慢慢的藏書室裡的書就多了起來。在民間,這也算得上是一家大書鋪了。”允熥道。
“那民間的人能看到的書也太少了。”
“書也不便宜,一般人當然看不了多少。不過等將來,天下每一個人,只要他願意,都能看到無數書籍。”允熥想起後世,說道。
一邊說着,他們已經走回馬車,重新坐進去繼續趕往周王府。這個地方本來與周王府就不遠,沒幾步就到了,馬車停在周王府門前。
允熥抱着敏兒下車,才走幾步,朱橚與朱有爋就迎出來,行禮道:“見過陛下。”
“都是一家人,五叔你還是長輩,這麼多禮做什麼?”允熥笑着答應一句,又讓敏兒給他們行禮,攜手走進正廳。
坐在正廳內,幾人寒暄幾句,朱橚正要說正事,就聽敏兒說道:“爹,女兒想在院子裡面玩,叔爺,侄孫女想在叔爺家裡的院子玩。”
“哎呦,把敏兒你給忘了。”朱橚笑道:“你當然聽不慣我們說話,出去玩吧。小陳,去把子凌叫來,與敏兒一起玩。”
“你去玩吧。”允熥也笑道。
“多謝爹爹,多謝叔爺。”敏兒笑着答應一聲,跑出了屋子。幾個宮女和周王府的侍女、宦官連忙跟上。
“又一年不見,敏兒又長大了些。”朱橚看着敏兒的背影,說道:“她雖然才十二歲,但這個個頭,比許多成年婦人還高了。”
“這是當然的,民間婦人吃的不好,自然身量矮,咱們皇家不僅吃得飽,還吃得好,比普通百姓身量高才正常。不要說婦人,就是成年男人,也未必比咱們家的女兒高。”允熥說道。民間百姓農閒時候都捨不得吃飽飯,營養怎麼可能足夠?營養不夠,當然也長不高。當然,總有那基因特殊的,吃得不好還個高,但這種情況畢竟少見。
“說的也是,就算是子凌,沒有敏兒這麼高,但也比鄉下的農戶人家年齡相近的孩子高,站在一起再換上農戶的衣服,人家肯定覺得已經十四五歲了。”朱橚說這話本來不是這意思,但允熥不接茬,他也沒法說下去,只能就事論事。
又議論幾句,允熥問道:“五叔,您上次說的事情,還是宜早不宜遲。《大明大典》已經快要校對完畢了,若是等史館校對完畢您再送來,就有些晚了。”
“我也知曉,已經派侍衛趕回開封,督促他們儘快將書籍都送來。不過冬天運河凍住了,恐怕要慢些,又爲了防止書籍破損,得一個月。”
“一個月也成。三月中旬《大明大典》還校對不完。”允熥笑道。
允熥下令編纂《大明大典》,作爲宗室中著名文化人的朱橚當然十分贊同。他不僅將自己和朱有燉蒐集的書都命人抄錄一份送到京城,還在河南境內不斷着人搜尋書籍。去年他又在河南省內搜到了一批沒見過的書,命人抄錄一份後原打算等開春河水解了凍送到京城,但聽說《大明大典》快要編纂完畢後,派出侍衛趕回去督促將書籍抄本儘快送來。
“其實五叔你不用等河水解凍的,有軌馬車即使冬天也能用,用有軌馬車送過來也好。”允熥又道。
“是了,還有有軌馬車。只是雖然馬車已經修到河南有一年多了,但還總是想不到。”朱橚道。
“慢慢習慣了就好。”允熥道。
“對了,五叔,我又得了一種在大明從未見過的作物,也是從漢洲大陸發現的,送給五叔你。這種作物在河南估計長不了,但生出的果實很有意思,五叔你研究一番。”允熥想起朱橚還在開封開了一個‘格致監河南植物動物學分監’呢,就想起一種漢洲大陸的作物,要讓他研究研究。
“正好,官家,我也有有關研究作物之事要與官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