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1章 天下佛教大會

“方正大師,此事就交給大師了。”允熥笑道。

“陛下放心,貧僧定將陛下交代的事情處置妥當。”已經年過八旬的方正微笑着說道。

允熥交給他的事情,當然就是主持天下佛教大會。其實允熥早在十多年前,帶兵向西和帖木兒在伊吾打一仗之前就已經決定要舉行這樣一個活動了。

這個時代,在東方佛教的影響力還是很強的,天方教雖然在西域站穩了腳跟,但佛教也沒有一敗塗地,仍然與天方教不斷鬥爭;印度的佛教徒也不像後世那樣少;更不必提爪哇島和呂宋羣島等南洋之地仍然多佛教徒少天方教徒。再算上藏地等完全被藏傳佛教控制的地方,漢地和朝鮮、日本這種半信佛教之地,整個東方,仍然是以佛教爲主。

既然如此,佛教就很有利用價值了。衆所周知,在現代民族主義興起之前,宗教是最能團結百姓的組織,允熥一時拿不出民族主義來團結百姓;即使能夠拿出,他也不願用民族主義來團結印度人和南洋人,更不必說想讓長相、膚色與漢人完全不同的印度人相信自己和漢人是同一個民族也不大容易。所以只有使用在東方影響力極大的佛教來團結。

“方正大師,旁的事情朕都已經與大師說過了,只有兩點朕再強調一番:其一,必須讓所有前來參會的高僧答應,建立統轄天下僧衆的佛教會,所有僧人都必須從屬於佛教會,不然就是假僧人,人人得而誅之。”

“其二,所有僧人都必須承認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與安徽九華山分別爲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與地藏菩薩之道場,並選出公認的觀音菩薩的道場。朕覺得,既然中原通稱觀世音菩薩爲南海觀世音,那觀音菩薩的道場就設在珠江入海口的大嶼山吧。大嶼山位於南海,但離着大陸又不遠,又是從外洋進入珠江的咽喉要地,設在這裡正好方便信奉之人祭拜。”

“陛下,第一點所有僧人不會反對,可第二點卻不容易讓他們答應。”方正說道。所謂統轄天下僧衆的佛教會,即使建立起來了也不過是一個空頭組織,大明也不會允許有這麼一個能統領天下佛教徒的組織,大家表面上聽從,回去後仍然該幹嘛幹嘛,大不了每年交幾個錢罷了,沒有多大影響。

可第二點卻不一樣。各地的佛教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是獨立發展,早就有了自己的菩薩道場,豈會願意承認自己的道場是假的?這不僅僅是名聲問題,還事關‘錢’途,萬萬不能相讓的。

“天下的菩薩,也不只有這四個,還有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等許多菩薩,將這些菩薩的道場分別設在其他地方不就成了?”允熥笑道:“中原也不獨吞,只佔四個菩薩道場,其他的菩薩任由他們去分。”

“貧僧明白了。”方正說道。但他心中仍有疑惑:‘既然要承認這麼多菩薩,並不僅僅獨尊文書、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那這樣做又有何用處?’

用處當然是有的。這代表着全世界的佛教除了最基本的教義之外,又有了統一的‘聖地’,各地的佛教徒將從僧人嘴裡知曉遠方也有菩薩的道場,有些人就會前往遠方的菩薩道場去祭拜,不同地方佛教徒的交流增加,就會促進全天下的佛教徒團結,大明也能更加方便的利用佛教控制外番。

當然,各地的高僧雖然未必能夠看出允熥的目的,但他們都不傻,大明皇帝大張旗鼓地請天下的高僧都去廣東開會,不去還不成,一定是要利用他們,若是沒有好處,他們不會心甘情願被利用。所以允熥還要給他們好處。“朕會下一道詔書,從明年正月初一開始,大明在南洋加封的藩國,所有官員都必須爲佛教徒,而且必須得到隸屬於佛教會承認的寺廟承認身份;印度的三個總督府,所有官員至少一半爲佛教徒,同樣必須得到隸屬於佛教會承認的寺廟承認佛教徒身份。朕還會傳旨給各番國,各番國的高僧可以朕的聖旨請求國君實行。”

“有陛下此聖旨,事情必成。”方正這時笑道。這等於是讓僧人們壟斷了做官的權力,幾乎就是與僧人共有國家,僧人們怎麼會不答應?

聽到方正說事情必成,允熥也鬆了口氣。該交代的都已經交代了,他想了想,又道:“現下才是四月份,大會要在十月份才舉行,大師這幾個月是在京城或是前往廣東?”

“三日內貧僧就啓程前往廣東。”方正馬上說道。

“廣東可比京城要炎熱的多,大師已經年過八旬,恐怕受不得廣東夏季的氣候,不如等秋季天氣涼爽後再前往廣東。”允熥道。

“爲陛下辦事,貧僧豈敢懈怠?”方正又道。他當然要立刻前往廣東。既然設立佛教會,那不管是叫做教宗或是叫做牧首,總要有一個領頭的。天下佛教會的首任頭領啊,必定是要名傳千古的,他當然想要爭這個位置。何況他已經年過八旬,又是中原第一大寺廟少林寺的主持,還在伊吾之戰中施展過‘法力’,對大明擊敗帖木兒也有功勞,完全有資格得到這個位置。所以他要早早趕往廣東,在會前與來自各地的高僧商議,通過各種手段讓他們支援自己。爲了與各地的高僧能夠交流,他連翻譯都找了九個,所有佛教徒衆多的地方的語言都能說,人也已經到了京城,等着出發。

“方正大師如此勤於國事,朕自然不會阻攔。從京城趕往廣東千里迢迢,而且或許也有盜匪騷擾,朕就派一隊兵馬護送大師趕往廣東。”允熥道。方正的心思他心知杜明,不過方正得了首任佛教會教宗對大明也有好處,他不僅不會阻止,反而會出手幫助。

“多謝陛下。”方正心中一喜,又趕忙行禮謝恩。

第1502章 蘇州驚變——李家的決斷第272章 掩護與實錄第946章 初入市井第469章 坤寧宮夜話第1491章 蘇州驚變——開始第1479章 囑咐第1118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真正的選擇第302章 嚮導第1236章 國子監三項第707章 安南使者第1663章 巴布納——跟隨薩爾哈的理由第1747章 答應索菲亞與陛下的密旨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728章 對安南的決定第904章 反游擊戰與中毒第1703章 朱芳遠迎接天使第46章 再至麪館第1193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決定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969章 計算第420章 回京之前第1170章 調查第1696章 終於打消了這個念頭第652章 岷王——過兵第399章 朱榑異變第1768章 繼續解釋爲什麼攻打埃及第1355章 漢洲攻略(十六)第1361章 流淚的樹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1129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語言與國家第1739章 偉大的航行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208章 用方第646章 衛徽第121章 兗州事件——誰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1162章 蒙古謀劃——吩咐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974章 問題第1154章 被喚醒的噩夢第1242章 真正的學校——課程設置第1509章 菜市場與捉拿第13章 初到兵部第148章 卡廷番外4:分封制的變化二第312章 舉賢令與開始第645章 鐵紀鐵第1341章 漢洲攻略(九)第625章 體育第449章 二十八個番國第971章 年輕人第583章 親人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702章 從二十五到三十第1782章 格致院視察——萬有引力定律第661章 攻緬——人口和規劃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兩個與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265章 突然的請求第105章 殉葬第1075章 決戰——老武器新用法第643章 南婆羅洲第1687章 設立總督的緣故與昀芷第499章 兵藩第584章 奴僕第1416章 身爲家主第1113章 繼續談論第1287章 西方課先生第1043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兵力比第1375章 忽悠伯魯涅夫斯基入職第806章 戰安南——白鶴第774章 大案——‘真’真人第126章 兗州事件——最後抓人第445章 又一年的臘月二十九第1351章 漢洲攻略(十四)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674章 用什麼辦法挑釁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504章 黃淮奏報第1734章 信心十足的李繼遷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1239章 真正的學校——答疑解惑第1016章 伊吾城下大戰將臨第293章 接見使臣第76章 走進科學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第718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安南談論第399章 朱榑異變第588章 宗喀巴第963章 鋼鐵廠第1551章 印度之戰——對策第1010章 焦急第1158章 計策與旗幟第221章 三年守孝第1384章 投獻案的起始第468章 羅貫中的遺憾第1707章 世子,世子第77章 兩個相關第1717章 遠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終於要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