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接見官員

允熥是看到了蘇州府的官員履歷後,才意識到這個時候地方上很多正印官以及四五品的中等官員也都是國子監出身,並非全是科舉出身。

既然是國子監出身,那麼一定在國子監讀過書,至少讀過三年書,多者讀七八年書的都有,在國子監教書的學官多少會有些印象;叫一個學官過來,可以問問這些國子監出身的官員讀書時的言行,會有用處。

允熥思索完了這些事,天色已晚他也有些疲憊,問隨身服侍的黃路道:“昀芷、寶慶和賢琴都睡下了沒有?”

黃路說道:“啓稟陛下,寶慶公主、益都郡主(賢琴)撐不過,已經睡下了;淮南公主殿下還沒有睡。”

允熥說道:“你去,罷了,昀芷也不會聽你的話,派人多盯着點兒,別讓她搞出什麼幺蛾子。”允熥對於自己這個妹妹不太放心。

“是,陛下。”黃路答應着。

允熥也累了,吩咐過後就躺下睡着了。

第二天允熥上午又根據現在已有的資料分析了一下現在蘇州城中幾個最重要的官員,然後中午召見了他們。

其實依照慣例,允熥身爲大明的皇帝,又不是專門來蘇州遊玩的,召見一下本地的知府就行了,不必接見其它的佐官,至於縣官就更加沒有必要了。

但允熥想在蘇州做一件大事,必須有當地的官員輔佐,所以決定接見知府、府同知和兩個知縣。並且是逐一接見。

首先接見的當然是知府向寶。向寶是多年的老臣,允熥當皇太孫前曾經在兵部任事,當時向寶正是兵部的員外郎,與允熥有過接觸。

所以允熥先敘了敘舊情,然後才問蘇州的情形。

向寶果然不出允熥的所料,老古板一個,對於舊情說的十分木訥,反而是說蘇州的近況十分流利。

“陛下,自從洪武元年先帝下令安撫蘇州百姓使其安居樂業後,蘇州逐漸恢復了元氣,現在已經又算是天下的繁華之地了。”

“洪武二十六年編戶齊民,蘇州府領州一,縣七,編戶四十九萬一千五百一十四,口二百三十五萬五千三十,田地數目爲天下諸府之首,雖然不及京城,但天下無其他比蘇州更加富饒的地方了。”向寶說道。

“那當地的商人呢?操何業?”

向寶極其歧視商人,對這些商人平時都幹什麼從來不關注,對允熥這段時日的改革也多有腹誹。但他不是榆木腦袋,不會和皇帝頂着幹,所以事前也瞭解了一些當地商人之事,聞言說道:“陛下,當地的商人多以生絲爲業,從百姓手中買下生絲,經銷到外地;也有人購買土地僱傭百姓種植桑樹餵養蠶蟲,另擇專人負責繅絲,再販賣外地。”

“還有商人不管繅絲之事,只是收購生絲讓工匠編製成絲綢經銷外地。還有人設置機房,僱傭民婦在機房編制絲綢。”他說道這裡忍不住說了一句:“十分不成體統!”

而允熥則有些驚喜了。‘現在纔是大明初年,就有紡織業這一工業革命的兩大開端之一初現端倪了?’

不過允熥又想了想,明白了這跟工業革命時的紡織業還不一樣。工業革命是棉紡織業在新型紡織機出現後,通過集體勞作使得棉布的成本大大低於一門一戶的土布成本,最終導致農村的自然經濟破產,捲入大工業時代。

而現在還沒有那種先進的紡織機出現,即使集體勞動棉布成本也不比土布低,所以沒有那種規模的機房,也不會影響大多數百姓。

而之所以出現專門編織絲綢的機房,是因爲絲綢價值高,若是讓一家一戶將生絲帶回家,萬一貪墨一部分怎麼辦?還能去村裡討要不成?當地官府基本上不可能爲商戶撐腰,去也白去;所以不如將民婦都聚集到機房,一起編織杜絕貪墨。

但允熥還是很高興。雖然只是本來價錢就貴的絲綢出現了近代手工業的曙光,也值得高興。硬說的話,這也算是工業革命的曙光啊!

允熥又問道:“本地的商戶可有人在上滬市舶司做生意?”

“啓稟陛下,臣不知。”向寶說道。

他一個信奉儒家的官員,一向瞧不起商人,能勉爲其難了解一下已經很不易了,怎麼會詳細打聽。

好吧,允熥馬上也反應過來,不該向他問這個問題。允熥又強打精神和他說了幾句話,讓他下去了。

之後是府丞左貴寶覲見。允熥只與他說了兩句話,就知道他是唯唯諾諾的磕頭蟲類官員。

這種官員在允熥看來比貪官還可惡。雖然大明從前的體制就是地方府州縣掌印官大權獨攬,佐官沒什麼權力,但也不是什麼事都不幹,還是分配工作的。允熥此時還不能確定他是不是什麼都不幹,但,若是查證確定他什麼都不幹的話,

‘你他媽回家自己吃自己去吧!’

‘不對,讓他回家自己吃自己都便宜他了,打發到蘇藩去,朱棣會教導他幹活的。’允熥想着。

既然左貴寶是這樣的人,允熥什麼也沒問,就讓他下去了。

允熥接見的第三個官員是吳縣知縣白文選。

允熥看他不像是迂腐之人,把問過向寶的問題又問了他一遍。

白文選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與向寶差不多,但第二個就讓允熥驚喜了,他竟然回答出了本地是否有商人在上滬與番商做生意,順帶回答了允熥尚未出口的第三個問題。

他說道:“陛下,本縣與長洲兩縣最爲出名的商人就是城西的李家了。他家有良田千畝,卻不種植桑樹全都種糧食,另收購桑葉、僱人繅絲。洪武三十一年上滬開海之後也派人去上滬做生意了,到底什麼情形因爲在上滬那邊,所以臣不清楚。”

雖然他了解的也不清楚,但允熥已經非常高興了。這個年代商人的地位不高,朱元璋又打擊過大商人,各地最有錢的商人明面上的錢財都不多,只有熟人才知道哪家到底有多少錢,作爲官員忽略了商人很正常。

但他竟然對於本縣最出名的商人家有所瞭解,十分難得。允熥已經有提拔白文選的意思了。

第717章 安南王妃第195章 新位置第578章 南洋功臣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162章 撫慰第1440章 對歐洲的謀劃——第1413章 託他人之口第795章 諸事第1698章 不知道是誰在騙我,只能再調查了第1383章 事情第139章 戰——血戰第1815章 最後的囑託第1739章 偉大的航行第1406章 接見——歐洲的書籍第1363章 吃飯第671章 經緯西南——回師田地與佛第3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文英的提醒第1273章 家話第792章 大案——真相(下)第637章 相模國第37章 從戶部到兵部第20章 重陽節——續逛京城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結第1430章 卡斯蒂利亞人與英格蘭人第1489章 路遇色目——前因後果第673章 經緯西南——奴婢和佛教第255章 想法和英靈第313章 花英與徐家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639章 糧食和軍歌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第1785章 工業時代——工人的待遇第1332章 南洋風雨——威格拉瑪?瓦爾達拿的想法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1710章 抓到你了第1155章 出征第1509章 菜市場與捉拿第516章 稅清氓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814章 雷州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1450章 印度攻略——軍費第876章 胡朝的末路——遇襲第727章 帖木兒的反應——猜測與返回第994章 朱鬆不知道第353章 徐南青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410章 德州之戰——關鍵第1461章 常家的想法第1382章 聯繫前文第211章 田賦高了?第1523章 朕之想法與諸位愛卿均不同第946章 初入市井第797章 廣州人的反應第67章 濟州島養馬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505章 編戶齊民第1262章 羅家的本子第182章 匆匆返回第1005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上)第1127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準備面聖第305章 見水師副將第1050章 最終決戰——鐵籠子第543章 拒絕與見面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1037章 鐵門關之戰——禮物第129章 過山東第26章 內宮之患第1344章 南洋風雨——帶路黨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318章 內宮貪腐案(二)第498章 任官第1755章 開羅——潛入第82章 抓海盜第1318章 金融改革——勳貴們第1079章 最後的圍殲戰(二)第766章 發現第167章 國力第36章 祖孫相處——第一次第141章 戰——玉碎戰第818章 戰安南——登陸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1552章 印度之戰——陰影第165章 送行第562章 滿江紅第754章 南巡——移民第273章 正名後記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1150章 分析動機第1133章 卡教秦尾甘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1747章 答應索菲亞與陛下的密旨第215章 以官代吏第1023章 守城——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