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
隨着一陣熟悉的失重感出現。
幾秒鐘後。
徐雲感覺自己的身子微微一沉,睜開眼時,他所處的環境已經從吉普車內變成了一處略顯灰暗的虛空。
此處赫然便是.....
光環空間。
隨後徐雲忽然想到了什麼,下意識伸手摸了兩下自己的臉頰。
入手的觸感雖然不像女孩子臉蛋那般的光滑,但此前因爲燒傷而遺留下的傷疤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完整的肌膚。
接着徐雲又低下頭,看向了自己的下半身。
只見此時此刻。
他整個人正完好筆直的站立在地面上,腳底堅實的觸感讓他忍不住跺了兩下腳,空間裡很快響起了幾道鞋底與地面接觸的啪啪聲。
確認身體一切正常後,徐雲盯着自己的手掌看了幾秒,臉上浮現出了一抹極其複雜的感慨:
「真的回來了......」
而就在徐雲有些出神之際。
唰——
他的面前悄然復現出了一道透明的光幕,光幕上赫然寫着徐雲有些熟悉的內容:
【經檢測,‘面壁者"任務已完成,是否進行評估?】
【FBIarning:】
【面壁者當前所結算副本爲單節點模式,結算後面壁者將無法再次接續時間線,是否繼續?】
【是/否】。
同時下方還有一行小字:
【若面壁者選擇否定選項,將會自動跳過推演環節,直接進入結算階段。】
徐雲見狀深吸一口氣,沒有任何猶豫,點下了那個‘是"。
叮——
【評估系統激活中......】
【權限校驗通過......】
【推演開始!】
【檢測到任務自由度較高,本次評估將直接進行‘夢蝶"推衍!】
【‘夢蝶"推衍中......】
【結果生成!】
【主線人物線綜述如下】:
【郭友來】
【初始線】:
郭友來1909年生人,男,海岱省省榮成市滕家鎮人。
着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第一批華夏科學院學部委員,華夏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郭友來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後前往加州理工跟隨馮·卡門學習可壓縮流體力學,與師兄錢五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45年郭友來博士畢業,並於1956年帶着導師馮·卡門贈與的、號稱麥克斯韋使用過的斧頭回國。
回國後的郭友來經錢五師、錢秉穹推薦,加入221基地秘密研發核武器。
八年後的12月4日,郭友來乘坐專機返回首都彙報熱核武器工作,所乘專機在降至首都機場400米處時失控墜毀,郭友來與警衛員牟方東同時犧牲,臨死前二人以擁抱的姿勢將文件保護在了胸前。
後郭友來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也是勳章獲得者中唯一一位烈士。
【副本線】:
受‘面壁者"影響。
發生事故的伊爾-14飛機於【太上】項目完成後第四年提前退役,郭友來並未因事故犧牲。
【太上】項目結束後。
郭友來於次年六月升任九院副院長,與錢五師共同建立了華夏導彈航天測控網,參與優化了華夏第一枚遠程洲際導彈、
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空氣動力工作。
67年8月,郭友來對論文《關於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粘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進行了優化,相關成果直接挽回了原本夭折的殲-9項目,並且對後續華夏國產戰鬥機研發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1999年,郭友來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2年,郭友來以親歷者身份參與了原子彈爆炸五十週年紀錄片《一氣化三氫》的紀錄片拍攝。
2014年9月20日,郭友來於燕京家中熟睡時去世,享年105歲。
應郭友來生前遺囑,其去世後的遺體安葬在了原子城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生前帶回的斧頭則被贈與了中科大,收列於中科大校內藏館。
【陸光達】
【初始線】:
陸光達,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懷寧,核物理學家,華夏科學院學部委員,華夏核物理奠基人。
陸光達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10月赴普渡大學物理系學習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因其長相可愛清秀,人稱‘娃娃博士"。
後任九院理論部主任,原子彈研發項目中的核心領導者,生前主持過超過華夏超過一半的核試驗。
1979年9月13日,華夏空投氫彈發生意外,陸光達在搜尋過程中雙手觸碰到碎彈,自此沾染上輻射病,於86年搶救無效去世。
【副本線】:
受‘面壁者"談話影響。
陸光達未曾沾染輻射病,並於面壁者回歸後的第五年升任九院院長。
擔任院長後陸光達着重關注了核試驗的防護問題,大力且有效的推動了抗輻射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截止華夏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之前,華夏沾染輻射病的科研人員數量相較原本軌跡減少了76.53%。
74年2月,陸光達升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
1999年,陸光達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2年,陸光達與郭友來一同以親歷者身份參與了原子彈爆炸五十週年紀錄片《一氣化三氫》的紀錄片拍攝。
2024年8月12日,陸光達於懷寧老家逝世,享年100歲。
其妻許鹿希因截止面壁者穿越之前依舊康健,生卒信息光環不予推演生成。
「.......」
看着老郭和陸光達的推演結果,徐雲重重鬆了口氣。
太好了.....
早先提及過。
在23位兩彈一星榮譽獲得者中,陸光達和老郭是僅有兩位因公殉職的功勳。
老郭犧牲在空難,陸光達則是爲了搶救第一手資料而染上了輻射病。
改變這兩人的命運,乃是徐雲在穿越之處就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儘管在離開副本之前就與二人暗示過這方面的信息,但徐雲一度有些擔心光環會不會搞出什麼‘歷史的慣性"之類的結果,如今看來光環還是比較靠譜的......
陸光達和老郭能夠壽終正寢,徐雲也算是能大喊一聲我滴任務完成辣.......
接着徐雲深吸一口氣,繼續看了下去。
【李覺】
【初始線】:
華夏知名戰將,曾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九局局長,核武器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副部長,華夏核工業***之一。
2010年2月12日,李覺逝世。
【副本線】:
在完成魄【太上】項目後,李覺於次年接替劉勃生,全面負責華夏
核工業項目。
在李覺的帶領下,華夏於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第六年順利下水401號潛艇,將華夏核潛艇的下水時間提前了整整三年。
1999年,李覺獲得兩彈一星勳章。
2012年,李覺參與了原子彈爆炸五十週年紀錄片的相關錄製,紀錄片上映後,蠻力型領導的形象深入人心。
2015年6月,李覺逝世,享年101歲。
【王淦昌】
【初始線】: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生於常熟,華夏原子能研究院院長,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華夏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1929年畢業於水木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化名王京,參與了原子彈與氫彈的相關研發。
1959年,王淦昌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從4萬對底片中找到了一個產生反西格馬負超子的事例,這也是人類科學史上第一次發現反超子現象。
1998年,王淦昌出行時遭遇車禍骨折,於同年12月10日逝世。
【副本線】:
受面壁者影響。
王淦昌在完成【太上】項目後調任原子能研究所擔任副所長,在王淦昌與趙忠堯領導下,華夏物理學界在粒子物理方面取得了極大突破。
2004年,王淦昌逝世,享年97歲。
【趙忠堯】
【初始線】:
1902年6月27日生人,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華夏第一批學部委員。
1925年趙忠堯自東南大學畢業,1927年赴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從師密立根。
1931年年,趙忠堯觀察到正負電子對產生與湮沒,五年後安德森因發現正電子徑跡獲諾貝爾獎。
1958年,趙忠堯負責籌建中科大近代物理系並出任系主任。
1998年5月28日,趙忠堯因病逝世,享年96歲。
2020年前後,趙忠堯護送鐳的謠言開始於短視頻平臺大行其道,大量自媒體乃至官媒在未經確認的情況下大肆傳播,真正的功臣閻裕昌卻無人問津。(這裡再提一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從和水木的周廣業教授專門爲這事兒寫了篇論文,發表在了《世紀》2022年第6期,標題叫做《1937年清華運鐳者並非趙忠堯》,上頭的內容比我之前科普的詳細很多,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副本線】:
受面壁者影響。
趙忠堯在完成【太上】項目後調任原子能研究所擔任所長,與王淦昌、朱洪元等人共同對元強子模型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965年。
趙忠堯等人發表了第二篇論文,歸納出了51類基本粒子模型。
次年7月,蓋爾曼與溫伯格在元強子模型的基礎上計算出了夸克味型,在數學方面進一步夯實了元強子模型的基礎。
1669年3月。
特胡夫特發表論文,證明了元強子模型中非阿貝爾規範場重整化的邏輯,完成了超出微擾理論最低階的計算。
1972年。
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發現了完整的夸克噴柱,證明了夸克存在,至此,元強子模型正式被物理學界視爲了標準粒子模型。
次年,趙忠堯與王淦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由於國際形勢以及兔子自身進行的風險評估,二人並未出國親自領獎。
1999年,趙忠堯獲得兩彈一星勳章。
同年
11月,趙忠堯去世,享年97歲。
「.......」
看着李覺、王淦昌和趙忠堯的推演結果,徐雲忍不住摸了摸下巴。
相比於陸光達和老郭,這三位在壽命上的變化倒是沒那麼大。
畢竟原本歷史中他們都很高壽,原先軌跡中的李覺活了96歲,王淦昌活了91歲,趙忠堯活了96歲。
其中也就王淦昌去世的原因相對特殊一些,他是被自行車撞成了骨折然後元氣大傷,沒過多久便因病逝世了。
如今在徐雲的影響下,副本里的華夏發展速度顯然要更快一些,無論是飲食還是醫療條件都會比原先軌跡中的同時期更好,所以這些功勳多活個幾年倒也合理。
因此除了幾位先輩都壽終正寢之外,真正讓徐雲感到欣喜的還是.....華夏理論物理學界的發展。
當初徐雲推動元強子模型的目的就是爲了讓華夏理論物理界能夠趕上應用物理的腳步,從而具備一個兩條腿走路的正常能力。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徐雲在副本中佈下的最重要的一條線。
如今看來....
這條線的發展和他預計的出入不大,兔子們確實通過元強子模型取得了基本粒子的話語權。
同時趙忠堯和王淦昌都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也算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了——不管諾貝爾的其他分類有多追求政治正確,至少在物理學這塊,它依舊是業內的最高榮譽。
總而言之。
這三位的推演結果也算是彌補了一些後世角度看上去的遺憾,嗯,除了李覺的蠻力型領導......
隨後徐雲繼續看了下去。
【于敏】
【初始線】:
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津門蘆臺,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華夏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勳章獲得者,綽號大於。
1949年
于敏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後調入二機部九院從事核武器研究,獨立推導出于敏構型,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氫彈理論問題,是我國氫彈順利投產的核心人員之一。
2019年1月16日,于敏逝世,享年93歲。
【副本線】:
爲儘量讓面壁者的‘任務調動"顯得真實,組織方面於【太上】項目結束後成立了二機部404所,于敏爲第一任所長。
404所的主要職能爲現有武器的進一步優化,以及對未來武器的空想藍圖進行規劃分析。
面壁者回歸七年後,404所第一批優化方案出爐,國防科委根據此套方案生產出了華夏第一枚射程達到2萬公里的無死角洲際彈道導彈東風π。
「......」
看着這段推演結果,徐雲的眼中忍不住浮現出了一抹敬佩。
不愧是大於啊......
衆所周知。
地球的周長約爲四萬公里,也就是如果導彈的射程達到兩萬公里,幾乎可以覆蓋地球的任何位置。
不過由於當前國際社會中真正能夠形成相互核威脅的國家主要位於北半球的緣故,大多數國家的洲際導彈射程也就在1.5萬公里左右,2萬公里的射程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沒啥必要性的。
但是沒必要歸沒必要,這種射程聽起來還是很剛猛滴......
隨後徐雲繼續看了下去:
【在完成了對洲際導彈優化後,404所又將戰略視角投向了核能源領域】
【1999年,于敏親自論證、設計的華夏首臺機甲‘女媧"正式
首航】
徐雲:
「??????????????」
我叻個槽?
我看到了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