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馬克思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初探

人性的深刻洞察——馬克思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初探

劉志洪

侷限性是現實的人的一種基本規定性和重要現實,對人、社會歷史和自然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應,從另一側面深刻地表徵着人的生存水平與社會的發展程度。人的發展、超越、解放、自由和無限以及社會的進步,都建立在人合理應對自身侷限性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視人的侷限性問題,對其作了相當豐富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這些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研究人的侷限性的科學指南。然而,遺憾的是,以往對它們的認識並不充分,甚至一直未有專門的研究。系統深入地開掘和闡釋馬克思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亟需完成的使命。本文在此拋磚引玉,期待引起學界對這一思想的重視和進一步研究。

一、人的侷限性的涵義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全部事物都是不完善亦即有侷限的。“一切發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而發展只有在死亡時才結束。”人同樣是不完善和侷限性的,存在着各種各樣的侷限。在著名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提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還處於“真正的人類史”之前。恩格斯晚年也說,“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從人的侷限性的視角理解,可以認爲,現代人仍然具有很高的侷限性,距離完美還很遙遠。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理論和實踐的努力,都是爲了降低人特別是現代人的侷限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時常把侷限性理解爲不完善性。他們批評德國的意識形態家們即使闡述現實歷史,“意圖也只是把所考察的時代描繪成在真正的歷史時代即1840-1844年德國哲學鬥爭時代到來之前的一個不完善的預備階段、尚有侷限性的前奏時期”。明顯地,有侷限性的就是不完善的,侷限性也就是不完善性。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把這種等同於不完善性的侷限性具體理解爲缺陷、缺點、弱點、不足及其總體,主要在這些意義上使用“侷限性”概念。恩格斯曾經論述過18世紀機械唯物主義的侷限性,他所說的侷限性都是這種唯物主義較爲嚴重的缺陷或缺點。“僅僅運用力學的尺度來衡量化學性質的和有機性質的過程,這是法國古典唯物主義的一個特有的、但在當時不可避免的侷限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論述了作爲一般的事物的侷限性,而且還直接地論述人的侷限性,經常將其理解爲人的缺點、不足和弱點等。馬克思批評當時的法學家說:“這是法學家的侷限性,法學家創造了一個固定的法律用語,然後就一成不變地把它應用於早已不再適用的情況。”在這裡,侷限性指稱的是不根據現實的改變而改變法律用語的缺點、不足。恩格斯這樣批判杜林:“使杜林先生感到不自在的,正是在我的論述中沒有凱里以及他以前的成百人曾用來反對李嘉圖的那些弱點。因此,他惡意地企圖把李嘉圖的侷限性強加到我身上。”顯然,李嘉圖的“侷限性”也就是李嘉圖“那些弱點”。

由上可見,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心目中,人的侷限性是人的不完善、缺陷、缺點、弱點和不足及其總體。這種理解雖然還不夠完善,但已經相當程度地把握了人的侷限性的涵義。概括地說,人的侷限性是人不完美、有侷限的總體規定性,亦即人存在不足並受不足束縛的總體規定性。

二、人的侷限性的內容與根源

除了提醒人們侷限性的客觀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具體論述了人的侷限性若干重要內容,着重剖析了現代社會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所具有的侷限性,並指明瞭造成這種侷限性的真正根源。

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看來,人的侷限性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人的世俗侷限性與宗教侷限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世俗侷限性是人的宗教侷限性的基礎和原因,宗教侷限性是世俗侷限性的反映和表現。“宗教已經不是世俗侷限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現象。因此,我們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束縛來說明他們的宗教束縛。我們並不宣稱:他們必須消除他們的宗教侷限性,才能消除他們的世俗限制。我們宣稱:他們一旦消除了世俗限制,就能消除他們的宗教侷限性。”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主義世界觀對人的宗教侷限性所作的經典剖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人的侷限性的“範本”。

第二,人尤其是個人的生命侷限性。青年馬克思認爲,個人有一種基本的侷限——死亡:“死似乎是類對特定的個體的冷酷的勝利,……但是,特定的個體不過是一個特定的類存在物,而作爲這樣的存在物是遲早要死的。”同整個族類相比,個體的人的生命更爲短暫和脆弱。當然,青年馬克思也認爲並強調人能夠超越自身的侷限。在他看來,人是有普遍性的,能夠在觀念和實踐中越來越普遍地“把自然界變成人的精神的和物質的生活與活動的一部分,使人賴以生活的自然界的範圍越來越廣闊”,從而超越自身的特殊性。

第三,人的活動侷限性。活動的侷限性是人的侷限性核心內容。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說產品的異化源於活動的異化,活動異化是產品異化的原因。與此一致,馬克思後來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這種產品還與活動的侷限性相應而仍然被看作自然規定的產品——農業的產品,主要是土地的產品。”這裡所說的活動的侷限性,主要指物質活動的侷限性、勞動的侷限性。除此之外,這種活動侷限性還包括交往侷限性和思維侷限性。人的交往,最初具有“地域侷限性”——侷限於狹小的地方之中,後來又具有“民族侷限性”——侷限於民族—國家之中,最後才發展到無侷限的世界歷史性。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集中論述了人的交往侷限性這一歷史發展過程。恩格斯論述了思維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提出思維既具有無限性和至上性,又具有有限性和非至上性。這種有限性和非至上

性也就是思維的侷限性。

第四,人的受侷限性和片面性。這是人的侷限性的兩種典型樣態。青年馬克思認爲,人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這說的是人的受侷限性。現實生存着的人總是受到各種實際條件的制約和限制。思想成熟後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強調,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處於片面發展之中,具有嚴重的片面性。不論是受舊式分工統治與奴役的無產階級,還是統治、奴役無產階級的資產階級,都具有嚴重的片面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論述一般的人的侷限性,還對階級與政黨這兩種現代社會典型羣體之侷限性作了深入的剖析。階級的侷限性,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述最多的。他們尤其深刻地解剖和批判了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侷限性。逐漸喪失合理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僅在相當大程度上造成了被統治階級——無產階級的侷限性,而且也造成了統治階級——資產階級的侷限性。資產階級“這種發展的侷限性不僅在於一個階級被排斥於發展之外,而且還在於把這個階級排斥於發展之外的另一階級在智力方面也有侷限性;所以‘非人的東西’也同樣是統治階級命中所註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這種侷限性是資產階級自身無法克服的,而資產階級及其所統治的社會也必然由於這種侷限性而被揚棄。

以往我們對無產階級的侷限性認識不多甚至有些不敢觸及,然而,無產階級的兩位偉大導師早就對此作了深刻的自我分析。他們指出,無產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髒東西,才能成爲社會的新基礎”。可見,在最革命、最先進從而將實現自身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階級身上,也有某些“陳舊的骯髒東西”,亦即侷限。在生產領域,受制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片面分工和機器的無產階級片面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片面性。“大工業的機器使工人從一臺機器下降爲機器的單純附屬物。”在政治上,無產階級也是有侷限的:“英國工人階級過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苟安於政治上的毫無作爲。”但是,無產階級能夠在革命和變革中超越自身的侷限性。馬克思特別強調:無產階級革命“經常自己批判自己”。這雖然一方面表明無產階級革命也有不足,需要超越;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是徹底的,無產階級對自身侷限性的應對是合理的,而這也是無產階級先進性的重要表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侷限性的論述啓示我們,即使是最具先進性的階級,也必須不斷地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才能永葆先進性與生機活力。

和其他思想家注重從精神或肉體的視角看人的侷限性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人的侷限性同生產條件的密切關係:“在矛盾產生以前,人們進行生產的一定條件是同他們的現實的侷限狀態,同他們的片面存在相適應的,這種存在的片面性只是在矛盾產生時才表現出來,因而只是對於後代才存在。這時人們才覺得這些條件是偶然的桎梏,並且把這種視上述條件爲桎梏的意識也強加給先前的時代。”這表明,人的侷限性和生產條件是相互作用、相互規定、相互匹配的。正因爲如此,當它們相互適應的時候,人們不會覺得它們有矛盾;只是當人發展起來而生產條件不能適應這種發展的時候,人們纔會認爲生產條件是自身生存的桎梏。

馬克思和恩格斯進而指出,人的侷限性歸根結底是由不夠發達的生產力和不合理的生產關係造成的。“過去的一切革命的佔有都是有限制的;各個人的自主活動受到有侷限性的生產工具和有侷限性的交往的束縛,他們所佔有的是這種有侷限性的生產工具,因此他們只是達到了新的侷限性。……在迄今爲止的一切佔有制下,許多個人始終屈從於某種唯一的生產工具;在無產者的佔有制下,許多生產工具必定歸屬於每一個個人,而財產則歸屬於全體個人。現代的普遍交往,除了歸屬於全體個人,不可能歸屬於各個人。”在這段論述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說明了人的侷限性同佔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關係)、生產工具、分工和交往的關係。在共產主義社會之前,由於佔有制、生產工具、分工和交往是侷限性的,因而人也是侷限性的,不能消除侷限性,只能達到某種新的侷限性程度;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由於佔有制、生產工具、分工和交往都消除了侷限性,因而無產階級(人類)也消除了侷限性。這一論述啓示我們,人的侷限性受生產力、生產關係和物質活動及其侷限性的深刻影響以至決定,它指明瞭人的侷限性形成的真正根源,超越了以往所有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思想家對人的侷限性根源的認識。

三、人的侷限性的超越

每個人的完美是馬克思一生理論和實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之一。早在中學畢業論文中,馬克思就鄭重提出:青年選擇職業“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不難看出,在青年馬克思心目中,實現每個人(自身)的完美和全人類的幸福是最高的價值。個人的完美亦即個人的無侷限。也就是說,青年馬克思認爲,個人應努力實現自我的無侷限並使之同通達人類的幸福相契合。

人的侷限性不能克服,只能降低。而侷限性降低也就意味着人獲得了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超越人的侷限性的基本路徑。既然侷限性受生產力、生產關係和物質活動的決定,那麼,要降低自身的侷限性,人就必須努力從不發達的生產力、不合理的生產關係和不完善的物質活動中掙脫出來。唯有如此,才能根本地降低這種侷限性。精神和身體的完善雖也有助於超越人的侷限性,但決非最根本的途徑。如果一味靠精神或身體的“修煉”來“克服”侷限性,就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人的侷限性的降低也同世界歷史的生成和發展密切相關。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世界歷史性的個人突破了民族與地域的侷限。隨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與改造,伴隨着交往和全球化的擴展與推進,各個單獨的個人能夠“擺脫種種民族侷限和地域侷限而同整個世界的

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繫,……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人的世界歷史性生存是一種超越了地域侷限性存在和民族侷限性存在之生存。同世界歷史保持緊密聯繫、獲取世界歷史發展所提供的有利條件,是降低人的侷限性的重要方法。

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論述了個人和階級超越自身侷限性的具體方法。“勞動者在有計劃地同別人共同工作中,擺脫了他的個人侷限,併發揮出他的種屬能力。”有計劃的科學合作,是超越個人工作能力侷限的方式。“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來得快。”這一觀點可加以合理的普遍化:人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能夠獲得最快的提高。

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諸多論述都對我們超越侷限性很有啓示。“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係,才能把它們消滅。”這給予我們這樣的啓示:現實的侷限應該在現實中,以現實的手段,現實地進行超越,而不能只以觀念的方式超越。觀念的侷限也是由現實造成的,甚至連試圖以觀念超越現實的侷限之觀念本身都是由不合理的現實造成的。不過,另一方面,對人的侷限性的意識,也是必要的和有意義的。“必須把我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一歷史運動的侷限性和目的,把意識到超越歷史運動看作是現實的進步。”這啓示我們,意識到人的侷限性也是一種現實的進步。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還有資產階級)的侷限性將伴隨人類的解放而消除。隨着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無產階級革命的開展和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推翻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勞動成爲人自由自覺的活動和第一需要,分工的合理化和交往的進一步完善,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能夠擺脫從前的各種侷限性,包括前階級社會時期的侷限性和階級社會時期的侷限性。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將實現解放,侷限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超越,最終達到相對無侷限的狀態。這是對人類美好未來的展望和憧憬。

全面自由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人之基本規定。全面發展和全面性是對片面發展和片面性的超越,自由發展和自由個性是對受奴役和無個性的超越。這種全面自由發展既消除人的地域侷限性和民族侷限性,也消除人職業的侷限性和對分工的依賴。“在共產主義的社會組織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藝術家屈從於地方侷限性和民族侷限性的現象無論如何會消失掉,個人侷限於某一藝術領域,僅僅當一個畫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動的一種稱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職業發展的侷限性和他對分工的依賴這一現象,也會消失掉。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爲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可見,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心目中,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實際上就是對人的侷限性(尤其是片面性和束縛)的根本性超越。

儘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發展懷有樂觀的態度,也曾認爲人能夠完全克服自身的侷限性,但晚年的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人永遠無法完全克服自身的侷限性。在《資本論》第三卷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人雖然能夠進入真正的自由王國,但在這個王國的彼岸,在物質生產領域,永遠都將受必然性的支配,必然王國將永遠存在。恩格斯同樣對人的侷限性有着清醒的認識,他強調:“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於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於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也意味着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侷限性。這表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對人是否能夠克服自身侷限性問題的認識轉變。年輕時過於熾熱的理想之火經過長期的現實洗禮,變得明亮而又溫和。

四、結語

總的看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人的侷限性的思考存在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服從和服務於理論與實踐的主要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理論和革命行動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通達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他們對人的侷限性的探索也出於這個目的而展開,並主要從這一視角出發思考人的侷限性。第二,立足唯物史觀。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說,當時已經獲得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他的“總的思想”。形成唯物史觀之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出發考察人的侷限性。這讓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得以科學地分析和解決人的侷限性問題,並使他們關於人的侷限性的思想從衆多思想家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他們對人的侷限性的思考也服從於對唯物史觀的整體建構。第三,鮮明的現實性。現實性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品格。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侷限性的思考也呈現出顯著的現實性。無論是根源、影響因素、內容還是超越,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立足現實對人的侷限性加以分析,揭示其實際的內涵與路徑。這也讓馬克思主義人的侷限性思想同所有思辨的人的侷限性思想區別開來,並得以真正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在理論上,它是人類第一次自覺地站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立場上對人的侷限性進行思考,批判地繼承和創造性地發展了前人的人的侷限性思想,提出了諸多很具開創性的有見地的思想,初步形成了關於人的侷限性的科學理論,對於新的歷史時期人的侷限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導和啓發意義。在實踐上,它是指引人們合理應對侷限性的行動指南,能夠引領和推動人們對自身侷限性的合理應對,實際地超越和降低侷限性,實現良好的存在和發展。我們應以馬克思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爲指導,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推進對人的侷限性的理解與應對。

(原載《學術論壇》2014年第2期,作者系郭湛教授2008級博士,北方工業大學教師)

(本章完)

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現代中國價值觀轉型中的集體主體分析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文化:人爲的程序和爲人的取向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哲學與生活——記郭湛教授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人的主體性的進程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論公平與效率的價值觀基礎與實踐原則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馬克思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初探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我的導師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簡論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富強”範疇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人類文化自覺的和諧旨趣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堅持醫學科學中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現代中國價值觀轉型中的集體主體分析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用頭走路 用腳思考 從心所欲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人性的深刻洞察——馬克思恩格斯人的侷限性思想初探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個人與社會羣體的矛盾關係及其解決方式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用頭走路 用腳思考 從心所欲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哲學與生活——記郭湛教授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論公平與效率的價值觀基礎與實踐原則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論公平與效率的價值觀基礎與實踐原則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學問之道載師情——記郭湛先生的教誨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共性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人類文化自覺的和諧旨趣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品行與學風——受教於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郭湛先生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品行與學風——受教於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郭湛先生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世界歷史、資本邏輯與中國道路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論公平與效率的價值觀基礎與實踐原則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共性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富強”範疇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擾動文化的反文化——一種哲學視野的考察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安健勤和美 臨淵不羨魚——郭湛先生的生活哲學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批判理論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論“理性的公共性與公共理性”之哲學意蘊及啓示意義——基於康德1784年兩篇文本的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於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比較視角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跨越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簡論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人的主體性的進程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中國夢”研究的文化之維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個人與社會羣體的矛盾關係及其解決方式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於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比較視角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用頭走路 用腳思考 從心所欲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人類文化自覺的和諧旨趣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個人與社會羣體的矛盾關係及其解決方式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人類文化自覺的和諧旨趣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論超越及文化的超越性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恩師,師恩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用頭走路 用腳思考 從心所欲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固本與開新的變奏:文化重建問題的學理審度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文化:人爲的程序和爲人的取向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關於生態文明公衆參與制度的思考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世界歷史、資本邏輯與中國道路馬克思公共性思想初探——基於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羅爾斯的比較視角第一編 奠基與開拓_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的幸福觀——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第四編 情深與恩重_學問之道載師情——記郭湛先生的教誨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個人與社會羣體的矛盾關係及其解決方式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公共意識產生的社會根基第二編 理解與闡釋_現代中國價值觀轉型中的集體主體分析第三編 創新與發展_用頭走路 用腳思考 從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