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篇 三國志·季漢書·雍王傳
《三國志·季漢書·雍王傳》
季漢·陳壽著
雍王者,姓劉,名胤,字文宣,季漢昭烈皇帝之孫,安平王劉理之子也。父早亡,胤承嗣王位,娶關中都督傅僉女傅氏爲妻,延熙十九年意外墜馬,昏迷,七年乃醒,衆人皆爲之奇。
時其弟武邑侯輯繼安平王之位,乃改封霸陵候,充羽林衛。後因救駕有功,遷中尉右丞。
景耀六年,魏國寇邊,大興徒衆,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漢中失守,大將軍姜維自沓中敗退,拒守劍閣。冬十月,鄧艾率三萬衆走陰平小道,欲襲江油。
胤諫後主曰:“魏人將以陰平小道襲成都,請陛下詣兵禦敵。”後主乃問羣臣,衆曬笑,皆不信,後主遂不爲備。胤無奈,請旨以家兵部曲千人至陰平小道,帝乃準。
及至江油,守將馬邈與魏人勾結,欲獻城而降,胤斬之。轉而進軍至靖軍山,與鄧艾軍遭遇。鄧艾自陰平小道行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爲艱險,與胤戰于靖軍山,窮途末路,捨命而逐,戰況至爲慘烈,艾軍十死**,胤亦傷亡殆盡。後傅僉自劍閣來援,鄧艾大敗,與其子鄧忠降。
胤回朝,後主悅,遷其爲執金吾,授安西將軍,轄陽安、虎步、虎騎三營。改元炎興。
鄧艾敗亡之後,魏再遣中護軍賈充率兵五萬增援漢中,攻閬中,漢軍兩線作戰,甚是吃緊。中都護諸葛瞻提議搬東吳之兵救急,衆皆稱是,唯胤諫曰:“此乃引狼入室之策也。”
後主不聽,遂請援東吳。吳主乃派鎮軍將軍西陵督陸抗入蜀。陸抗者,陸遜之子也,清白忠勤,少有膽略,至永安,襲之,奪永安,佔江州,巴東之地盡落吳國之手,漢廷俱震。後主乃遣諸葛瞻領軍討之,劉胤、閻宇爲副。即戰,右將軍閻宇臨陣而叛,諸葛瞻憤死青陽浦。胤巧做周旋,拒敵於郪縣,斬叛將閻宇。陸抗無隙可乘,轉攻涪城。
姜維腹背受敵,力不能支,乃棄劍閣,退守閬中。鍾會揮師入劍閣關,與吳人相爭於涪城。
胤回師成都,在建寧太守霍弋的支持下,力主遷都南中,痛斥譙周降魏,黃皓降吳之主張,後主准予遷都,並授胤都督之權。
胤密斬黃皓。黃皓乃後主近侍,擅權弄國,結黨營私,國人深恨之。譙周等人不願南遷,密謀挾持後主降魏,事敗,譙周自鴆而死。
既遷南中,胤私晤後主,請旨北伐關隴:“陛下,先帝創業艱難,季漢江山得來何其不易,現在社稷傾危,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臣披肝瀝膽,效死以節,討賊興復,並非爲一已之私,只爲無愧於劉氏之姓,將來縱使九泉之下亦有顏面告慰先帝之靈。陛下,南中非棧留之所,只爲權宜之地,不可久守,方今天下勢變,正是攘兇除奸興復漢室的最佳良機,此乃天賜機緣於陛下,望陛下恩准,臣別無他求,只願一死以報陛下。”後主准奏,遷劉胤爲鎮北大將軍、尚書事、雍州牧、都督雍涼諸軍事、假節鉞,以北地王諶爲監軍,率兵三萬,北伐雍涼。
炎興二年八月,胤離南中,自漢嘉北上,越雪山,過草沼,行二千里無人之荒域,出奇不意,連撥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金城六郡,天下震怖。
魏晉王司馬昭遣驃騎將軍司馬望爲雍涼都督,據守長安,以防範漢軍東侵。司馬望到任之後,籌調兵馬十萬,於三年春向隴右進軍。其時楊欣叛於金城,羌人亂於西平,漢軍在隴右腹背受敵,瀕於危殆。胤兵分兩路,令傅僉屯兵街亭,以拒司馬望,己親率主力,西渡黃河,斬叛將楊欣於金城,與羌人盟。
頃後,胤回師東進,大敗司馬望與街亭,斬首兩萬餘級,繼而東進,取陳倉,斬王渾、蘇愉,五丈原再敗司馬望。四月,克長安,司馬望**而亡。長安之役中,漢軍動用火藥,堅如磐石之長安城牆傾刻之間倒塌,舉世皆驚。
五月,胤率二萬五千人,從子午道入漢中,解黃金之圍,一路西進,得漢、樂、陽安諸城,收復漢中。彼時鐘會在益州,糧道全在漢中,漢中既失,糧道斷絕,鍾會大軍陷入絕境,被迫東渡涪水,撤至巴西,姜維復克劍閣、成都,恢復與漢中之交通。
長安既失,司馬昭急調南安將軍杜預至上庸,攻打武關,牽弘不能敵,連失武關、商縣諸城,死守藍田關。胤未及救援,乃率部從漢中沿漢水東進,侵入上庸三郡。杜預恐上庸有失,後路被斷,乃從武關退兵,胤則順勢退兵,返回長安。後主聞胤取關中,喜不自甚,封胤爲驃騎大將軍。
秋八月,晉王司馬昭卒,子司馬炎立。胤以荊州商人之身份,潛入洛陽,策動司馬攸兵變。攸,昭次子也,因司馬師無子,過繼之,昭在位之時,有意立攸爲世子,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何曾賈充等諫之,皆曰不可廢長立幼,昭躊躇未決。及胤至,與攸謀,炎懼,恐失其位,入宮殺昭,枉圖自立,然攸爲衛將軍,掌京幾兵馬,炎事泄,遭囚禁。胤建議攸殺炎以絕後患,然攸念及手足之情不忍動手,及羊祜、陳騫、石苞勤王兵至,炎得勢,攸爲階下囚,胤攜司馬師女司馬青遁走,輾轉荊州回長安。胤納司馬青爲次妻,生子徵。司馬炎廢魏帝自立爲帝,國號晉,改元泰始。
四年春,鮮卑人禿髮樹機能叛於河西,殺西羌王姚柯回,胤興兵討之,獨創偏廂車,破禿髮樹機能於河西走廊,收復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禿髮樹機能逃至烏孫國。胤本欲追擊,鄧艾諫曰:“公不聞郭嘉遺計定江東之事?”胤乃止,及明年春,烏孫國主遣人送禿髮樹機能及敦煌太守馬循人頭至,胤遂還師。
司馬炎稱帝之後,發兵三路,大舉進攻關中,一路攻潼關,一路攻武關,一路攻蒲阪津,皆爲漢軍所阻,未得寸進。陸抗則趁機取弋陽,晉廷震動。炎乃令鍾會撤出益州,會至襄陽,殺扶風王司馬亮,反,自立爲魏興王。匈奴人劉淵爲上黨太守,欲遷爲帶方太守,淵不滿,起兵反於晉陽。一時晉國東西受敵南北俱反,國勢頹危。
胤言之:“胡夷乃我漢民族之仇敵,漢與晉雖勢不兩立,但同爲炎黃子孫,理當捐棄前嫌,共抗胡虜。”遂與晉議和罷兵。未幾,北地胡亂,衆皆稱胤睿智。胤調兵平叛,匈奴郝散部、氐齊萬年部、馬蘭羌、盧水胡盡數皆平。
七年春,胤東渡黃河,進擊匈奴劉淵部,取左國城,殺劉淵父劉豹,至晉陽,而後東進,兵分三路,東路右軍都督羅憲至冀州,北路左軍都督傅僉至新興、雁門,南路胤自率至上黨。胤至上黨,與數倍之匈奴、羯敵周旋,輾轉于山林險惡之地,糧資匱盡,和雪爲食,至若艱險,歷三載,取上黨,進河東,與羊祜聯,破晉陽,平幷州。劉淵逃往冀州。
胤率軍東進冀州,巧取抱犢寨,出井徑口,據真定,羊祜亦出樂平,取趙國,對信都劉淵形成合圍之勢。胤決漳水灌信都城,淵大敗,只得嚮慕容鮮卑求援。慕容鮮卑覦覷中原久矣,派兵七萬南下,至漳水,遭伏,全軍盡墨,淵亦死於易水,胡亂悉平。
十年秋,晉罷羊祜,以司馬駿爲都督,文鴦、馬隆爲副,攻信都,漢晉戰於冀州,安國之戰,重創司馬駿。十一年春,戰線重心移至幷州,爲爭幷州,雙方皆是重兵西進,胤棄上黨,誘文鴦攻平陽,敗之,鴦退守壺關,自刎而死。漢軍東進,戰於羊腸阪,生擒司馬駿。
司馬炎再度起用羊祜爲都督,重整冀州兵馬。祜到任後,退守鄴城,深壕高壘以拒戰,胤破馬隆於清河,圍鄴城,不克,乃轉戰河內。河內與洛陽僅有一河之隔,漢軍兵臨黃河,晉國朝野震動,炎欲調鄴城兵回援河內,遭羊祜拒,怒而撤其職,檻車擒祜返京問罪,以賈充代之。充至鄴城,盡棄之,回師河內,卻遭敗績,充身死。炎怒而下旨斬祜於河內,幸得漢軍相救,祜降漢。
胤揮師南渡黃河,攻破洛陽,司馬炎**而死,晉亡。時炎興十一年冬臘月初一。
季漢遷都於洛陽,後主病危,姜維等欲扶新興王恂繼位,兵諫開陽門,意圖逼宮,事敗,維自殺,鍾會亦死,後主崩,北地王諶繼位,是爲康帝,改元興國,大赦天下。封胤爲雍王,加太子太保,大司馬、兼錄尚書事,都督天下諸軍事。
陸抗攻洛陽,雍王敗之,誅穎川王陳騫、泰山王馬隆、淮南王石苞,盡得關東之地,陸抗病亡。
鮮卑犯中原,雍王奉旨討之,敗慕容涉歸於漳水,殲敵十八萬人,收復幽州。興國二年春,雍王出塞,平拓跋鮮卑,封狼居胥。三年春,平遼東,滅高句麗,八月,渡馬訾水,徵三韓,滅鮮卑殘部。四年,渡海擊倭,倭諸國降,漢軍凱旋而還。
其時吳主皓暴虐無道,周處弒之,另立景帝子壾爲主。吳西陵督岑安懼,叛之,求援於漢。帝乃遣鎮軍大將軍胡濟率兵五萬救之,與周處戰於西陵,處決水淹之,大敗胡濟。
時雍王母喪丁憂,詔令奪情起復,督天下兵馬伐吳。六年春,雍王率三萬輕騎轉戰交州,取鬱林,得蒼梧,斬交州牧陶潢,破叛軍郭馬,平定交廣二州,揮師北進,取衡陽長沙。秋七月,漢軍七路齊出,前將軍黃崇攻徐中,後將軍蔣斌攻壽春,左將軍牽弘攻弋陽,右將軍王頎攻武昌,驃騎將軍傅僉攻江陵,益州史王濬率巴蜀水師浮江而下,東西凡二十八萬大軍。
王濬水師順江而下,勢不可擋,吳西陵督陸景,江陵督陸晏先後死節,周處戰於武昌,以身殉國,漢軍一路東下,生俘陸機、陸雲,直抵建業城下,七年正月,孫壾降,吳亡。
雍王回師洛陽,因近侍董宏諂言構陷,請旨斬之。侍中郤正、輔國將軍胡濟、鎮軍大將軍李球、尚書右僕射李虎、少府費承等懼雍王權勢,聯名彈劾,帝下旨拘雍王於天牢。未幾,天牢大火,牢中死囚盡喪,雍王下落未知。帝懊悔,以誣陷之罪處死郤正、胡濟、李球、李虎、費承,下罪己詔,收雍王子徵爲義子,立爲太子。九年,康帝崩,太子徵繼位爲帝,雍和十年,追諡雍王爲仁孝德廣雍武皇帝。
評曰:論及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鼎峙,唯漢闇弱,幾庶傾覆,然雍王胤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蓋非人力可爲之,豈乎有天助之?胤本宗室,錦衣富貴,不善兵甲,然國之傾危之際,受命危難,慷然生死,擒鄧艾,拒陸抗,碾轉千里,襲隴右,取雍涼,滅五胡,除狄夷,滅晉吞吳,非大智大慧,大勇大賢者不能。雍王性淑,愛兵如子,每行軍歷陣,與將士同帳而眠,同飲同食,事如大小,親歷親專,是以三軍用命,虎狼之旅,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及功成,四海靖平,漢始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