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之夢-10-11 16:09:09 本章字數:4494
百姓們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叫:套雀(鳥兒),那也呢!
要是換作一句書面語的話,那就是“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這個意思很簡單啊,那就是說:這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你想從那裡得到一點什麼東西,那你自己必須先要付出。
從這幾年的跑項目、要錢的過程中,大家也把這一套,看作了理所當然的人之常情了,大都見怪不怪了——你要是不這麼做,能跑下項目來的話,大家反倒會感到奇怪了。
吳永成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的:這也算是目前社會上流行的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吧。
大家都這麼幹,你要是想來個“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話,那隻會是一事無成——現在可不同於前十年的那會兒了。
只不過,這個道理是這樣的,但在這種場合下,自己卻是不能講出來的,否則的話,那不成了公然唆使大家給有關部門送禮、行賄的?!
開玩笑,本來大張旗鼓地帶着這麼多人,跑到京城來“化緣”,就夠丟人敗興的了,如果再挑起頭,搞一個集體行賄的話,豈不是嫌自己死得不夠快嗎?!
要真是這麼幹的話,估計自己這裡還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G省紀檢部門的人,就會根據大量的匿名舉報追到北京,把自己緝拿歸案了!
在座的人也都不是傻子,哪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在吳永成說出那番冠冕堂皇地話地時候。大家會意地笑了起來:呵呵。主要以感情投資爲主?!這不跟沒有說一樣嗎?!即使要和人家搞一點感情投資。那你總得拿出一點實質性地東西來。是不是?!否則地話。這又不是男女相親。還真有什麼“一見鍾情”地那種緣分生嗎?!
那位冒昧地提出問題地人。在大家地笑聲中。自己也面紅耳赤地坐了下來:真是地。自己也是一時犯糊塗了!就是想在這個時候。引起領導地注意。那也不應該蠢到用這種伎倆呀!
這下子可鬧好了。不光是引起吳永成專員地注意了。而且在同來地這十幾位同僚們之中。也算是出了大風頭了——只不過這個風頭也太不怎麼地了。估計在一段時間內。自己也就要成爲別人地笑柄了。
不過。好在吳永成接下來又說起了別地應該注意地事項。這才把大家地注意力轉移開來。
“高秘書長、高秘書長。這個玩意我們恐怕用不着吧。我們又不是出外跑生意、走江湖地。”
就在吳永成給隨行地桓畢地區各職能部門地領導們召開地碰頭會結束之後。桓畢地區行署副秘書長高建平。帶着幾個辦事處地工作人員。拿着一大堆塑料小盒子。按照上面印着地名字。挨個地給在座地各位。
不少人以爲這是又給他們放什麼紀念品之類的東西了,可拿到手一看:嘿,這不是名片嗎?!
於是有人就大驚小怪地衝着高建平叫了起來。
不錯,高建平這會兒給大家的,正是名片——上面除了正面印着各人的職務、電話號碼、手機號、傳呼號之外,背面則一律是介紹桓畢地區的基本情況的。當然了,裡面的內容都是經過了美化、拔高地,這也是爲了有利於招商引資的需要。
忙於着名片的高建平,聽到有人質疑,馬上回過頭來解釋道:“對,到大家手裡的名片,那是根據吳專員的指示,統一給大家印製地。名片也是由吳專員親自設計之後、委託省駐京辦事處的同志們找人制作地。”
什麼,這是吳專員指示印製的?!吳專員這個時候怎麼想出這麼一着來了。
拿到名片之後還在下面嘀咕着地官員們,聽到高建平這麼解釋以後,原來喧鬧的聲音倒是小了不小,不過,大家心裡地疑惑卻是更大了:這是搞什麼名堂啊?咱不是跑到京城來跑項目、要錢的嗎?!又不是做生意,還用得着名片這種玩意?!
的確,給來京的桓畢地區的幹部們印製名片,正是吳永成的主意。
所謂名片,它起源於交往,而且是文明時代的交往,因爲名片離不開文字嘛。
早的名片,應該是見於西漢史籍時的記載了不過在那個時候稱爲“謁”。
在當時各路諸侯王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諸侯王爲了拉近與朝廷當權的關係,經常的聯絡感情也在所難免,於是開始出現了名片的早期名稱“謁”。
所謂“謁”,就是拜訪把名字和其它介紹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當時紙張還沒明),作爲給被拜訪的見面介紹文書,其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現在的名片差不多。
在東漢時,“謁”又叫“名刺”。
至唐代,木簡“名刺”,改爲名紙。唐代長安新科進士以紅箋名紙互換,以便交流。
晚唐又喚作門狀、門啓,都是自報家門的一種聯絡方式。宋代的名紙還留有主人的手跡
只是到了元代的時候,易名刺爲“拜帖”;明、清時,又稱“名帖”、“片子”。
稱呼不一樣了,其內容也有改進,除自報姓名、籍貫之外,還書寫了官職。
到了清朝,才正式有了“名片”稱呼。
因爲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由於西方的不斷入侵,與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國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的普及。
只不過清朝的名片,開始向小型化展了,特別是在官場,官小使用較大的名片以示謙恭,官大使用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到了近代、現代之後,不管國內或是國外職場與人握手言歡之後會習慣遞上一張名片。
尤其在亞洲某些國家,對方常會根據名片,來決定要給你幾分鐘的面對面時間完會是否送你到門口至鞠躬要鞠幾度等等。
只不過,在中國的這個時候,名片的名聲可不怎麼好聽,一說到名片,就想起了不少人給它
外一個代名詞“片子”——“騙子”。
這是緣於改革開放這十幾年中,經商下海的人越來越多了,不少人爲了便於方便業務,更多的時候,也是爲了給自己撐門面,也不管自己手下有多少人(即使就是自己光桿司令一個),也不說自己攤地生意有多大(也可能只是一個圖章、一部電話的皮包公司),統統在名片上冠以董事長、總經理的頭銜。
時間長了,大家也都把手持一見面拿出名片、四處兜售自己的那種人,統稱爲“騙子”了,而那張代表着主人身份的名片,自然也跟着倒黴了。
作爲體制內地人,爲了撇清自己與那些掛羊頭、賣狗肉們的關係,自然是堅決不肯使用這種公關工具了——再說了,把自己的頭銜印到紙片上,逢人就一張,那不是有炫耀的嫌疑嗎?!
像人家那種職位高的人,無需於此——電視新聞中經常露面,他的那張人所共知地臉,就是一張最好的名片;而職位低的人,就更用不着這個了,又沒有任何人求他來辦事,即使有的話,他們想方設法也會找到的,就更不需要這個勞什子了!
望着衆人疑惑不解地眼神,吳永成覺得這個時候,自己有必要做個解釋:“呵呵,也許大家對名片有點誤解吧,這可不是商人們才能使用的,咱們敬愛的周總理,在建國之初,還兼任外交部長的時候,就讓人印製過自己的名片,這也是爲了工作需要嘛。
大家可別小瞧這名片呀,有時候它也能起到大家意料不到的作用呢!咱們來京城跑項目,人家部委的同志們,見到從基層來地人太多了,哪能一個個地都留下什麼印象呢?!或許這張小小的卡片,就能起到這個作用。
呵呵,我不是讓大家加強個人之間的感情聯繫嗎?!名片,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當吳永成正在自己的房間裡,爲大家做這些啓蒙教育地時候,門外有一個服務員進來問道:“那位是吳專員?門外有人找你。”
還沒有等吳永成回過神來,想清楚是誰來找自己的時候,只見門外就探進來了一個頭:“呵呵,吳永成,你丫地回到北京,第一個不給我打電話,還讓高寶平那丫的通知我,你這是什麼意思啊?!我說,這是不是也太不夠意思了呢?!”
“杜三兒,你小子怎麼找到這來了?!我不是讓高寶平通知大家,中午地時候纔在這裡集中嗎?!怎麼,一頓飯就把你饞成了這個樣子?!你也太沒有出息了吧!”
雖然說只是半個多月沒有見到杜三兒,可吳永成在G省滿目無親地呆了半個多月,回到北京第一眼看到杜三兒的時候,頗有一種看到了親人解放軍地感覺。
“切,你當哥兒們稀罕你中午的那一頓飯嗎?!”杜三兒習慣性地撇了撇嘴,不屑地說道:“你們這個G省的辦事處能做出什麼像樣的好菜呢?!我說,哥兒們,我知道你去的那個地方窮得拿不出幾個錢來,今天這頓飯還是算到哥兒們的頭上吧,有多少人算多少人,咱在北京飯店訂幾桌,就算是慰勞你這位從貧困地區回來的功臣了,怎麼樣?!”
“呵呵,你小子說什麼呢?!注意一點階級感情啊!”吳永成輕輕地捶了杜三兒肩膀上一下,示意他說話聲音小一點:“我說三兒,你嘴上就積點德吧,背後可都是咱哥兒們的部下啊,你總得給俺們留點情面吧。”
就在吳永成和杜三兒親熱地打招呼的時候,吳永成身後的那些官員們,望着一臉飛揚跋扈進來的杜三兒,心裡都不住地猜測到:這又是北京城裡那家的衙門呢?!看這個樣子,身價可不低哪!與吳專員的關係不像是一般的熟啊!
因此,當杜三兒聽到吳永成的提醒,衝着衆人打量的時候,大家都向杜三兒出了友好的微笑。
“哼,一羣土包子。”杜三兒嘴裡輕輕地哼了一句,小聲地調侃着吳永成:“哥兒們,我看你就像那丐幫的幫主,帶着大大小小的叫花子,莫不是跑到這裡來討飯的吧?!我看你就別叫什麼五兒、六兒的了,乾脆就叫吳七公吧!”
這幾年金庸的小說,可以說紅遍了大江南北,就連這肚子裡沒有幾滴墨水的杜三兒,都知道有個丐幫了
“去、去、去,你小子怎麼嘴裡就吐不出一點象牙來呢?!”吳永成沒好氣地把杜三兒拉到了自己的裡間臥室,轉過頭吩咐其他人:“大家把各自準備好的資料,再仔細地過一遍,力爭把最理想的項目,能報到相關的部委去。”
因爲時間的關係,對於這次桓畢地區所報上來的項目,吳永成還真沒有系統地過一次,只是在集中起來之後,大致地聽取了一下他們的彙報,反正其中的內容,也都是目前國內通行的那些項目——這樣沒有辦法啊,桓畢地區就是一個農業地區,地下、地上的資源也沒有什麼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的,就沒有一點特殊性啊!
“我說,哥兒們,你這次帶着他們來的目的,是不是讓哥兒們我猜中了?!”到了裡間的臥室之後,杜三兒愜意地躺到了吳永成的那張大雙人牀上,不無嘲諷地望着吳永成說道。
吳永成從桌上的煙盒中,彈出一支菸,扔給了杜三兒:“三兒,沒辦法,G省那個地方實在是太窮了。
在這起步之初,我還真是隻能帶着他們跑部前進了。對了,你手頭的關係不是不少嗎?一會兒你把你在各部委的那些關係,都給我列出來,凡是處得比較硬邦的,你也別管他有用、沒用的,我都要!”
“我還認識財政部一個看門房的呢,這種人你也能用得着嗎?!”杜三兒斜睨着吳永成,眼睛裡一股捉弄人的神情:“呵呵,我說你小子到了下面,是不是真得窮瘋了?!就至於到了這種地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