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昭公廿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后土,后土爲社。"
《國語·魯語》:"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爲社。"著名神話學者丁山考證,"共工"的合音可讀爲"鯀","能平九土"的共工之子"句龍",就是"治水土定九州"的"禹龍",夏人祭祀"神社",就是紀念先祖"禹皇"。許慎《說文解字》解"禹"爲"蟲也,象形。"丁山根據甲骨文、金文字形,解"禹"爲"虺蛇"即"勾龍"。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論證夏朝的圖騰即爲"句龍":"夏有祀龍之官者,當因民族祀典,以龍爲尊。龍者,句龍也。而世傳夏后氏郊鯀宗禹,此餘所以疑禹即句龍;句龍平九土,亦演自夏后氏圖騰神話。"聞一多《天問疏證》也曾說:"共工子勾龍即鯀子禹"。當今被考古界定論爲夏朝遺址的二里頭文化陶器上,便繪有"蛇身龍",龍身修長、彎曲如勾,可稱"勾龍"。"勾龍氏"爲夏人的祖宗--禹皇,"勾龍"當爲夏族的先祖圖騰,因此,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爲"勾龍"。夏朝爲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夏朝的國家圖騰:"勾龍",當然也爲華夏民族的先祖圖騰。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宇宙間發生了一場戰爭。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領蝦兵蟹將,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駕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所到之處,雲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裡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雲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裡留得住。火焰又長舌般地捲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他滿以爲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着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4] 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氾濫[7]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於這場大戰。後來纔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蹟,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了水火相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說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縱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麼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這樣看來,火還是比水有優勢的,不然火神不會勝出,傳說中的項羽火燒阿房宮,不是足足燒了三個月。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他的舉動又破壞了自然世界,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一切皆源於神聖而偉大又平凡的自然。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剷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後都遭到失敗!
共工氏和他的女兒后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後,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爲了改變這種不利於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爲窪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