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說過一段名言:
“如果天空不亮,那就摸黑生活;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不必去照亮別人。
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爲黑暗辯護,不要爲自己的苟且洋洋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們。
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再次認真推薦各位看一看《烏合之衆》,勒龐的著作。需要說在前面的是,個人認爲雖然《烏合之衆》一直被稱爲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經典,但是社會心理學課追溯學科歷史的時候,卻根本不會涉及到《烏合之衆》,而是會追溯到美國一些社會學家的研究之上。
確實感覺這本書有點侷限,侷限在那個年代(書中舉得多個例子都是法國大革命期間,非中國史)。如果真對社會心理學感興趣,去看一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包括一些傳播學經典著作,比如《社會心理學》、《自卑與超越》、《自控力》。
當然,真想看的話,咱們的毛選 1-5卷也可以有……
收集了這本《烏合之衆》的50句精華,大家或許不用先去看書,看看這些句子,再回顧一下歷史,想想人家說的有沒有道理。
1、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爲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爲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3、羣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個人一旦成爲羣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爲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羣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5、我們以爲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爲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爲,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6、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7、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8、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9、羣衆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爲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爲他們的犧牲品。
10、數量,即是正義。
11、掌握了影響羣衆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12、沒有傳統,就沒有文明;沒有對傳統的緩慢淘汰,就沒有進步。
13、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爲羣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人類的機體的確能夠產生大量狂熱的激情,因此可以說,願望受阻的羣體所形成的正常狀態,也就是這種激憤狀態
14、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那些亂象在洋麪上的表象。
15、昨天受羣衆擁戴的英雄一旦失敗,今天就會受到侮辱。當然名望越高,反應就會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羣衆就會把末路英雄視爲自己的同類,爲自己曾向一個已不復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復。
16、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羣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羣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
17、羣體因爲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羣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衆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18、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只是人類思想無形的變化造成的有形的後果而已。
19、孤立的個體具有控制自身反應行爲的能力,而羣體則不具備。
20、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羣體的共性。
21、影響民衆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22、羣體總是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爲仁慈善行感動!在他們看來,仁慈善良只不過是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23、大衆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僞,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
24、羣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羣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羣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
25、從長遠看,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爲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26、羣體中的個人是沙中之沙,風可以隨意攪動他們。
27、羣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爲簡單而誇張。
28、但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爲罕見,極爲強大的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
29、結羣后,由於人多勢衆,個人會產生一種幻覺,感到自己力大無窮,不可戰勝,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
30、當一個人融入社會之中時,他便失去了自我。
31、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也許還是會願意接受傳統教育當中所有的弊端,因爲儘管它只會培養一些被社會所拋棄的人、心懷不滿的人,但起碼,對冗繁知識的膚淺掌握,對成堆教科書的完美背誦,或許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實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嗎?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斷力、經驗、進取心和個性,這些纔是取得成功的條件,這些都不是書本所能夠給予的。書本是可供查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這些冗長的詞條都裝在腦子裡,那可是一點用都沒有。
32、文明賴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時,它的最終瓦解總是由無意識且野蠻的羣體來完成的。
33、一切政治、神學或社會信條,要想在羣衆中紮根,都必須採取宗教的形式——能夠把危險的討論排除在外的形式。
34、羣體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從。他們如此甘願聽從別人的意志,以至於只要有人自稱是它們的主人,他們就會本能地聽命於他。
35、儘管在那一天的那兩個小時裡他們做到了或者幾乎做到了,到一個月以後他們卻不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無法再次通過考試。他們腦中不斷丟失大量過於沉重的知識,而且沒有新的知識來填充。他們的思想活力開始衰退,促進成長的才能漸漸乾涸,這時一個得到充分發展的人誕生了,但此時的他早已疲憊不堪。結婚過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種循環,並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他將自己封閉在狹隘的工作中,盡職盡責,僅此而已。他們最終變爲了平庸之輩。
36、個人一旦融入羣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羣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羣體的行爲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37、羣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38、人們經常說起那家大衆劇院,它只演令人壓抑的戲劇,散場後,必須保護扮演叛徒的演員,免得他遭到觀衆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當然是想象出來的,引起了羣衆的巨大憤怒。我覺得這是羣體精神狀態最顯著的表現之一,這清楚地說明,要給他們什麼暗示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假與真幾乎同樣奏效。他們明顯地表現出真假不分的傾向。
39、羣體也許永遠是無意識的,但這種無意識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強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絕對服從本能的生物,其行爲會複雜得讓我們不敢相信。理智是人類新近纔有的東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們揭示無意識的規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們的行爲舉止中,無意識部分佔的比重很大,理智所佔的比例卻很小。無意識現在仍作爲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40、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不會記得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人是誰,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能有令人吃驚的威力,這就是原因。
41、名望的產生與若干因素有關,而成功永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42、在決定人們歷史地位上起着更大作用的,不是他們的“真實”面目,而是後人對他們的認識和感受。
43、羣體會讓每個人在其中的錯誤縮小,同時讓每個人的惡意被無限放大.
44、束縛個人行爲的責任感一消失,人便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爲。
45、羣體的無意識行爲取代了個體有意識的行爲,這是現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46、偶像崇拜的五大標識:
第一,偶像總是凌駕於信徒,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這一點有着決定性地作用。
第二,信徒總是盲目服從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對偶像規定的信條進行討論。
第四,信徒有着狂熱的願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條廣加傳播。
第五,信徒傾向於把不接受它們的任何人視爲仇敵。
當羣體符合第一條,其形式就等同於宗教,而這種情感就變成了宗教信仰。
對羣體來說,也許最不合理的纔是最合理的選擇
47、羣衆日益被大衆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作最有價值的東西。
48、所以不要輕易地成爲集體的一份子,這樣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爲自己只不過是隨聲附和了一下而已,實際上你已經成了幫兇。
49、羣體的誇張傾向只作用於感情,對智力不起任何作用。
50、羣體不善推理,卻又急於行動。
……
昨天說到的那個青島女志願者,還是挺心疼她的,對着鏡頭她(略帶驕傲和羞怯)說:“吃的、喝的,甚至是寵物用品,都由她來幫忙購買。尤其到吃飯點,自己顧不上吃飯也要把他們的飯解決了。”
這充分展現了志願者的奉獻友愛互助精神。寧願自己先餓着也要滿足他人。這本來值得讚揚,但總讓人覺得有一點奇怪。
視頻中的外籍人員看起來正當壯年,我們千千萬萬在國外的同胞,不知道又幾個享受到了人家這般對待?難道這就是天朝上國一貫的風儀?
哪怕在自己的國家,那些歸國同胞又享受到了什麼待遇?他們在隔離時期,有受到同外籍人員一樣的優待嗎?自己買了礦泉水尚且扣着不給送上去,真的做到了中國人、外國人一視同仁嗎?就這樣,評論裡還罵聲一片,喊打喊殺喊滾的樣樣都有。
我這不是胡說八道吧?到底事實是什麼樣,熱評下面的評論隨便去看。
汪莘說:鐵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論窮達生死,直節貫殊途。要知道,這可是咱們的國學名句啊。
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德國等免費的不算)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高等學府都是要國際學生通過考試和語言學習達標了後,纔有資格交高額學費來學習的。你再反觀咱們,從建國以來國際學生屈指可數,什麼原因我就不多說了,哪怕到最近也不是一個能吸引留學生的地方,於是某些聰明人就開始了最擅長的投機取巧。
人家的國際學生待遇都不如本地學生,那我們搞一個國際學生待遇遠超本國的不就行了嗎,又是獎學金又是某伴,再不行我就降低門檻到學點語言就可以來。只要你想,我們就拿錢堆,要什麼有什麼,哪怕有些發達國家的留學生一看這待遇那也考慮考慮吧,更別說亞非拉的學生了,頂不住福利真的好啊。所以近二十年來咱們大學的世界排名,漲的那叫一個快,自信蹭蹭上來了,真的是厲害,不服不行。
北師大有一位叫胡必亮的教授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結果招來網上罵聲一片。胡教授大概是在與人探討和非洲交流合作話題,談到對非洲留學生資助時說:我們國家和非洲定的獎學金標準很低,一個人一年也就 10 萬塊錢……
罵歸罵,氣歸氣,不過話又說回來,10 萬塊錢也不是他老胡定的,這是執行了多年的留學生助學金制度,只不過從他嘴裡說出來而己。
嗯,不知道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