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太聖皇

“我的要求也不高,沒被用過的,要有內涵,最好宏大一些,能體現我的遠大抱負……最好再帶一個明字。”

朱雄英滔滔不絕,訴說着對年號的要求。

陳景恪一腦門的黑線,這要求還不高?你這比五彩斑斕的黑也差不到哪去了。

但朱雄英也有自己的理由:“大明從皇爺爺就確定的規矩,一人一個年號。”

“以後別人稱呼我,就不是名字了,而是用年號。”

“難聽了肯定不行,沒內涵也不行……”

“就算我不提這些要求,確定年號的時候他們也得考慮這些吧?”

“我真正的要求其實就一個,年號裡帶‘明’字。”

“如果這點都辦不到,他們可以回家賣殷薯去了。”

自從殷薯傳入,陳景恪就經常用殷薯吐槽某些人。

比如,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殷薯。

比如,就這能力,都不如大街上賣殷薯的。

他身邊的人受他的影響,也經常用賣殷薯吐槽別人。

對於朱雄英的狡辯,陳景恪表示懶得搭理。

反正‘乙方’又不是自己,頭疼也是禮部和諸位內閣學士的事情。

愛咋滴咋滴去吧。

然而,要不人家能當大官呢,能力就是不一般。

就這苛刻的條件,第二天禮部就拿出了年號,還是足足三個讓朱雄英挑選。

明昭、明章、皇明。

看到最後那個‘皇明’,陳景恪不禁笑了:

“真是難爲他們了,估計頭髮都要掉光了吧。”

朱雄英故作氣憤的道:“這些人就會糊弄我,等我登基了再和他們算賬。”

他也只是嘴上吐槽一下,實際上也知道下面的人不容易。

主要是,前兩個確實很用心。

明昭有明智聰察之意,出自《詩經·周頌·時邁》。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大意就是,稱讚周王室爲天下之主英明神武,分封諸侯王統馭天下。

還盛讚周王室德行高尚,天下鹹服之類的。

正好照應了大明目前推行的大分封制度,吹捧大明能開創不亞於大周的輝煌盛世。

同時也是對新皇的殷切期望。

希望朱雄英登基後,能德行兼備,帶領天下重現三代之治等等。

至於明章,則更有講究了。

東漢明章之治,是史書上排在前列的大治之世。

用這個年號,就是以這兩位皇帝爲榜樣,稱得上是目標遠大了。

而且這個年號,剛好還能和朱標的年號聯繫起來。

朱標的年號是建章,爲大明確立規章制度的意思。

至於明章……明有有彰顯、發揚光大的意思。

明章用在這裡,就具有了一層特殊含義,繼承發揚光大父祖輩的制度。

對大明和皇家來說,這個年號都更有意義一些。

至於第三個皇明,明顯是拍馬屁兼湊數的不用當真。

分析過後,陳景恪心裡大致有了數。

他敢肯定,羣臣都希望朱雄英選明章。

東漢明章二帝的功績,就是整頓吏治,修補完善了劉秀留下的制度漏洞等等。

說白了,這兩位主要是休養生息。

羣臣也希望朱雄英能這樣,不要再大刀闊斧的變革了,大家跟不上步調了。

然而,陳景恪知道,朱雄英肯定不會如他們的願。

事實也確實如他所想,瞭解過三個年號之後,朱雄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明昭。

“我大明要開創的是遠超兩漢的大事業,明章之治雖爲明君典範,然我不取也。”

“明昭方纔是我大明的追求。”

陳景恪笑道:“我以爲你連明昭都看不上呢。怎麼,不想在功業上超越周王朝?”

朱雄英卻認真的說道:“以往我以爲,所謂三代之治不過如此。”

“我大明現在的制度、生產力,都是遠超三代的。”

“百姓的日子,也是要遠遠超過三代。”

“但越是瞭解歷史發展規律,越是瞭解文明發展史,就越能感受到周王朝的偉大。”

“他承前啓後,正式確立了華夏文明的主基調,樹立了華夏的天下觀,人心在周禮的影響下實現統一。”

“從此之後,不論世道如何變換,不論統一還是分裂,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

“我們是華夏,是一個共同的羣體。”

“即便我們分裂數百年,也能再次完成一統。”

“西方曾經也誕生過很多強橫一時的國家和文明,然而那些文明一旦分裂,就再也粘合不起來了。”

“……這就是周的偉大之處。”

“我們的制度、國土等等,都比周王朝要先進要龐大。”

“或許我們將要開創一個,遠比周王朝更加強盛的時代。”

“但功業上的超越,並不意味着就比他們偉大。”

“因爲我們有着先賢留下的基業,又有着幾千年的經驗可以借鑑。”

“超越前朝,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超越不了,說明我們做的不合格……”

“但對華夏文明來說,周王朝的貢獻是無法複製的,更別提超越了。”

“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從某個角度來說,也不過是在重走周王朝走過的路罷了。”

“所以,我又怎麼敢對‘明昭’不滿,反而會覺得自己現在還配不上這個年號。”

陳景恪非常欣慰:“咱們認識這麼久,今天你是最讓我意外的一次。”

“我穿……出山至今,最正確的事情,就是培養出了你。”

“希望你能永遠保持這份清醒和謙虛。”

朱雄英本來被自己一席話說的心潮澎湃。

看看,看看……什麼叫雄主明君的氣魄。

然而陳景恪一席話,卻讓他非常的無語,恨恨的道:

“你……真會掃興啊。”

陳景恪大笑道:“哈哈……要說鼓勵的話,也有。”

“我覺得你不用妄自菲薄,周王室的功績雖然偉大,但偉大又不是隻有一種。”

“我們可以在別的地方,做出同樣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的偉大功業。”

朱雄英高興的道:“你知道前路怎麼走了?”

陳景恪笑道:“你糊塗了,我們不是已經在路上了嗎。”

朱雄英一愣,然後鄭重的道:“是的,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沒有人知道前方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砥礪前行。

然後將一切交給歷史去評價。

最後回顧一生,能做到無愧於心就足夠了。

當年周公代掌天下制定禮法的時候,想必也是抱着這般的心態吧。

之後朱雄英拿着這三個年號,象徵性的去徵求了老朱、馬娘娘和朱標的意見。

他們三個不約而同的將‘皇明’給劃掉了。

然後告訴朱雄英,剩下兩個隨你心意吧。

朱雄英就將自己的選擇告訴了他們。

對此三人並不覺得意外,這小子可從來都不是墨守成規的人。

他要是選明章,那纔有問題。

不過對明昭這個年號,以及朱雄英的志向,他們還是很滿意的。

基礎已經打好,大明必將在他手上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

如此才能對得起陳景恪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晚上回到東宮,朱雄英就拿出這三個年號,非要讓徐妙錦猜他選的是哪個:

“你要是猜中了,今晚我服侍你。要是猜不中,今晚你服侍我。”

徐妙錦:“……”

不過她分析了一番之後,還是很確定的將明昭圈了出來。

這讓朱雄英非常開心,什麼叫夫妻一心,這就是了。

欽天監那邊也很快給出了吉日,臘月二十一日,並且明確表示這是本月唯一的黃道吉日。

於是,皇位更替就被確定在了這一天。

朝野上下開始爲此做準備。

佈置宮殿、邀請觀禮人員名單、大赦天下之類的,這些事情就略過不提了。

不過比起朱標繼位那一次,是沒法比的。

這也正常。

朱標登基那次光籌備都用了好久,有充足的時間策劃佈置,能多隆重就有多隆重。

朱雄英這次,總共就只剩下九天時間,可謂是非常倉促了。

這倒也符合朱雄英的意思:“沒必要大操大辦,太繁瑣了累。”

“下旨給各邊軍統帥和封疆大吏,上一封賀表就可以了,人不用來。”

“嚴禁獻賀禮,我不缺他們那點東西。”

他這樣表態,自然是皆大歡喜的。

羣臣更是非常讚賞,皇帝不喜奢華,這是好事啊。

在此期間,也有一個小插曲。

朱元璋給嫡長孫取了個正式的名字,朱文基。

用朱元璋的話來說就是:“這個‘基’字咱可是留了好些年了,一直都沒捨得給別的孩子用,就等着這小子呢。”

爲何?

基有基業之意,就是希望這小子能繼承守護大明基業。

而且老朱爲何要在這個節骨眼上,提前給嫡長孫取名字?

這都是有深意的。

朱雄英登基後,肯定要冊封皇后皇太子的。

皇太子人選總不能連個名字都沒有吧?

現在取名字,就是爲了給後續冊立做準備。

但凡看明白這一點的,無不感嘆這嫡長孫的地位,真的是穩如泰山啊。

然後紛紛去徐家和陳家送禮。

老朱也沒有厚此薄彼,給朱文基取名字的同時,還沒忘了給團團圓圓取名。

馬娘娘則認爲,這麼大的事兒不能將孩子的祖父祖母給忘了。

於是把陳遠和馮氏也叫過來,大家一起閒聊,順便把孩子的名字給取了。

至於陳景恪和福清……這倆誰啊,邊玩去。

陳遠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準備從草藥裡選取兩個寓意不錯的,爲孩子命名。”

這倒也符合他們家的家學,老朱和馬娘娘也覺得不錯。

經過商議,最終確定姐姐叫白芷,弟弟叫子芩。

白芷蕙蘭,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子芩也同樣如此。

這兩個名字,也寄予了長輩對他們的關懷與期望。

陳景恪也是事後才知道孩子取名的事兒,得知是根據藥材來取的,心中不禁有些吐槽。

乾脆取名叫雪見、重樓,朱文基改名叫景天,多好。

直接上演仙三。

當然,他也只是吐槽。

雪見、重樓、景天是好聽,但寓意完全沒辦法和白芷、子芩相比。

老朱他們選的這兩個名字,確實很不錯。

時間很快就到了臘月二十一,登基大典在奉天殿舉行。

老朱爲朱雄英換上了皇冠,朱標則將玉璽放到了他手裡。

羣臣參拜之類的就略過不提,之後朱雄英首次以皇帝的身份,祭祀的蒼天和宗廟。

如此流程纔算走完。

接下來就是大赦天下之類的,這些都很好說,按照流程走就行了。

關於朱元璋和朱標的尊號變動,這纔是大事。

事關孝道和禮法。

朱標成爲太上皇,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難的是老朱的尊號。

三皇在世,這是亙古未有之事,尊號自然也出現了空白。

倒也不能完全說是空白,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個獨特的例子。

南北朝時期,北齊皇帝高緯,眼看就要亡國了就趕緊禪位給太子,自己當太上皇。

然後他又來了個騷操作,讓兒子再次禪位給任城王高湝,他自己自稱無上皇。

只不過他的聖旨還沒送到高湝手裡,北齊就亡國了。

所以他這個無上皇,事實上就沒當成。

不過無上皇這個尊號,倒是因此被髮明瞭出來。

羣臣就準備給老朱上無上皇的尊號。

這老朱哪願意啊,氣的飯都吃不下了:

“欺負咱老了是吧,竟然將咱和高緯那等亡國之君相提並論?”

“無上皇這破稱號,誰想要誰要去,反正咱不要。”

“誰要是想給咱上這個尊號,咱就給他的墓碑刻上大奸臣三個字。”

這下羣臣束手無策。

無上皇不能用,別的尊號也不能隨便亂取啊。

問朱雄英,他說這是羣臣的事兒,擺明了故意刁難人。

於是衆人就求到了陳景恪頭上:“安平侯,這事兒你可得拿個主意才行啊。”

陳景恪也是無奈,這事兒還真不能說老朱無理取鬧什麼的,而是很多東西真的要看人。

“宋真宗之後,再沒皇帝提封禪泰山之事。”

“宋高宗之後,再沒帝王想用高宗當廟號。”

“秦檜之後,這個名字也沒人用了。”

“無上皇這個尊號,是高緯發明出來的,他老人家不願意用實屬人之常情。”

“你們啊,確實欠考慮了。”

邱廣安仗着和陳景恪關係最近,說道:“陛下……嗯,陛下剛登基政務繁忙,將此事交給了我們。”

“可這是給他老人家的尊號,哪是我們做臣子的能決定的?”

“只能從古人那裡找經驗,可他老人家又不滿意……我們還能怎麼辦啊。”

其他人紛紛恭維道:“都知道安平侯聖眷冠絕天下,我們只能來求你幫忙了。”

“是啊,勞煩你去問問陛下、太上皇和他老人家的意思。”

陳景恪倒也沒推辭:“也好,你們先回去等消息,我問過陛下之後,自會通知你們。”

於是羣臣千恩萬謝的離開了。

然後陳景恪就去東宮見朱雄英。

離過年也就剩下幾天時間,這時候讓老朱從幹清宮搬走,顯得太急切了一點。

目前老朱依然住在幹清宮,朱雄英暫時在東宮辦公。

等過完年,老朱再將幹清宮騰出來。

他到的時候,就看到朱雄英在一大堆文案裡奮筆疾書。

不分古今都是一樣,年底的時候各種彙總、計劃什麼的,那是一大堆。

目前朱雄英要處理的,就是此類工作。

這還是內閣幫他分擔了一大批的緣故,否則不敢想有多忙。

都說老朱上輩子死於孤獨和勞累,那是一點都不假的。

也有人說雍正是累死的……有一說一,這是被《雍正王朝》影響了。

真實的雍正,是一位長生丹藥愛好者,長期服用各種丹藥。

還在圓明園養了一大批的道士、和尚爲他煉丹。

衆所周知,長生丹基本都是金石入藥……重金屬中毒瞭解一下。

說他是累死的,不如說他是吃長生丹吃死的。

只不過他有個孝順的兒子,幫他將這個污點給洗了洗。

言歸正傳。

見到陳景恪過來,朱雄英放下手中的筆,長吁口氣道:

“如何,那些人是不是求到你那去了?”

陳景恪在他身側坐下,說道:“剛把他們送走,我就到你這裡來了。”

朱雄英笑道:“態度是不是很恭敬?”

陳景恪頷首道:“有求於人嗎。”

朱雄英說道:“那就對了,就是要讓他們知道,誰說話纔算數。”

是的,之前朱雄英當甩手掌櫃,可不是爲了爲難人。

而是要藉此機會,替陳景恪立威。

原因也不復雜,陳景恪沒有實際職務,他的權力來自於皇家的信任,以及和羣臣之間建立的關係。

上一屆的內閣學士、部堂高官,和他相熟,也承認他的地位。

現在朝堂大換血,很多人是新提拔上來的對他不熟悉,下意識的就會忽略他的存在。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服氣,故意忽略他。

對此,陳景恪自己倒是無所謂,慢慢大家熟悉了,自然就好了。

但朱雄英卻不樂意了:“朝廷大事不斷,哪有時間給他們慢慢適應。”

於是就想到了借這個機會,幫陳景恪確立在朝堂的地位。

正所謂響鼓不用重錘。

朱雄英作爲皇帝,在某些事情上拒絕和羣臣溝通,卻願意聽陳景恪的意見。

僅此一點就足夠了。

如果還看不明白,那在朝堂也待不久了。

事實證明這一招確實很好用,羣臣馬上就求到了陳景恪頭上。

之後兩人就商量起朱元璋尊號的事情。

經過一番討論,最終他們確定了一個稱呼:太聖皇。

對此老朱也沒什麼意見,只要不是無上皇,別的他都能接受。

然後陳景恪就找到羣臣:“新尊號已經確認,爲太聖皇。”

“已經得到太聖皇、太上皇、皇上的認可。”

於是,羣臣都鬆了口氣,解決了就好了。

同時那些新晉的部堂高官們,終於親身感受到了陳景恪的真正地位。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

這些瑣碎的事情處理完,時間就到了元日(新年)。

雖然是新皇登基後的第一個新年,但並沒有大肆慶祝。

沒辦法,去年實在是多事之秋,大家高興不起來。

朱雄英按照舊例召開大朝會,宴請了羣臣、社會名流。

當然,也在這天接受了藩屬國使節的朝拜。

不算大明分封的諸侯國,來自天下各地的藩屬勢力,有數百家之多。

很多甚至來自於遙遠的安西。

說一句萬國來朝,一點都不誇張。

這還僅僅只是一次正常的元日大朝會,若是朝廷事先做準備,藩屬使節能再擴大兩三倍。

面對這種盛況,朝野都非常高興,直呼漢唐盛世再現。

但不論是陳景恪還是朱雄英,對此並不在意。

“我們要的不是一個名義上的藩屬,而是一個納入大明宗藩體系的諸侯國。”

“將來這些所謂的藩屬,一個個都要被大明冊封的諸侯王所取代。”

“到那時在慶祝也不遲。”

過完年之後,很多政策相繼實施。

比如改元,這是計劃中的事情。

建章朝結束,明昭朝到來。

朱雄英也如計劃那般,冊封徐妙錦爲皇后,朱文基爲皇太子。

讓羣臣沒想到的是,朱雄英專門爲陳景恪發明了一個職位:

大本堂堂主。

大本堂自然就是教導太子、諸王的場所,只不過以前並沒有專門的負責人。

教諭之類的,都是臨時挑選,大家輪流去講課。

朱雄英封陳景恪爲大本堂堂主,就等於是將皇子的教育重任交給了他。

以後他就是太子及諸王師。

這種信任,太讓人眼紅了。

然而,沒人敢說什麼,也沒人會說什麼。

這個職務換成誰,都會有人不服氣,唯獨陳景恪沒人不服。

他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能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別的不說,看看年輕的皇帝就知道了。

這可是陳景恪親手帶出來的。

陳景恪對這個職務,也是非常滿意的。

還是那句話,培養繼承人,有時候比改革本身更重要。

——

對於朱雄英當皇帝,羣臣是歡迎的。

畢竟也是衆望所歸。

但大家都有些擔心,怕他年輕氣盛,一上來就要搞大動作。

不過很快大家就發現,自己多慮了。

朱雄英雖然年輕,可經驗卻一點都不少。

他並沒有搞什麼新皇登基三把火,而是選擇了求穩。

比如在政策方面,他並沒有提出什麼新的革新意見,而是要求對以往的革新進行深化。

同時也下達了求賢令,要求各地官吏推舉地方賢才。

“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大明富民何止十萬。”

“這些人家定然產生了不少人才,各府縣官吏當擇優舉薦。”

對於求賢令,羣臣非常的高興,新皇有古之聖王之風啊。

紛紛將自己轄區內的人才舉薦了上來。

然而他們還不知道,朱雄英已經挖好坑等着他們了。

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第433章 無題第285章 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452章 明勳宗第459章 欺老朱年邁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103.第103章 我搞定無酸紙第335章 永恆的變第274章 團隊力量第475章 人無信不立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第438章 不要寄希望於敵人愚蠢188.第187章 黨同伐異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178.第177章 獨眼石人第304章 氣運第452章 明勳宗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220.第219章 打交趾?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126.第126章 溫寒變第353章 社會模型第431章 良種第380章 鑿穿戰術再現第456章 拿捏第384章 兩極反轉第345章 血染淡馬錫第425章 朱老四好樣的啊第449章 舉世震驚第436章 封侯和一些事的後續99.第99章 你們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474章 水無常形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241章 漢四郡第326章 有錢任性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10.第110章 別人不配讓陛下去賭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馬皇后第44章 這孩子,能處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第51章 老朱強大的理解能力第38章 聖人言177.第176章 異常第28章 給朱元璋講史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第339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第252章 構建帝國體系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82章 心眼真多啊194.第193章 琉璃動人心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00.第100章 廷議第342章 無題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90.第90章 做人第411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第84章 徐達還朝第284章 給朱標上課第294章 又一新課程第388章 強化錦衣衛?187.第186章 定黃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469章 帷幕186.第185章 軍隊自有軍隊的規矩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457章 佈局開始第401章 這個鍋必須要有人背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234.第233章 誰能比陛下更疼媳婦第375章 花錢是一門學問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417章 給過年增加點顏色第413章 陳景恪算什麼東西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第390章 太子長子234.第233章 誰能比陛下更疼媳婦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222.第221章 太簡單了沒意思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第289章 政變第479章 佛教東傳帶來的第34章 新篇章111.第111章 出關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第469章 帷幕第384章 兩極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