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種冬水鳥來臺灣數量逐年大減 熱點「蘭陽平原」最嚴重

趾濱鷸。(圖/農委會特生中心提供、呂翊維攝)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調查團隊分析併發布2014年至2019年度水鳥族羣變動趨勢,發現有12種水鳥的數量明顯減少。團隊成員之一的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大利在本月3日將監測成果與百餘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報告,並將研擬國際的監測指標。水鳥減少的原因,可能和各類型溼地的面積縮減和棲地品質劣化有關,將再執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特生中心說明,由1054位賞鳥者共同推動的度冬水鳥公民科學「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在今年年初完成176個樣區鳥類調查。監測範圍涵蓋臺澎金馬東沙島,共記錄350種,323,979只次的鳥類,合計2萬多筆調查資料全面開放。分析結果發現,整個臺灣的東方環頸鴴、青足鷸、磯鷸和長趾濱鷸的數量明顯減少,只有白冠雞的數量有所增加。

▲▼特生中心6年水鳥監測成果出爐,多種水鳥數量明顯減少。(圖/農委會特生中心提供)

特生中心表示,狀況最嚴重的地區是重要的度冬水鳥熱點蘭陽平原」,共有9種水鳥的數量顯著減少,包括赤頸鴨、磯鷸、小環頸鴴、長趾濱鷸、小青足鷸、太平洋金班鴴、田鷸、鷹斑鷸和黑腹濱鷸。另外一處因外海常有大面積泥灘地的「彰化沿海」,則有蒙古鴴、鷹斑鷸、赤足鷸和三趾濱鷸的數量明顯減少。

特生中心強調,觀察得知,這些水鳥會使用沿海泥灘地、河口水稻田、魚塭和埤塘等各種溼地環境,因此,維持各種溼地環境的面積和棲地品質,避免受到開發和污染,都將是未來保育遷徙水鳥的核心保育行動

▲鷹斑鷸。(圖/農委會特生中心提供、呂翊維攝)

日本學者天野達博士和澳洲學者傑克森博士認爲,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推動,補足了東亞澳遷徙線上遷徙水鳥的資料空缺,是掌握東亞水鳥狀態和溼地環境品質的重要拼圖。臺灣能有千餘位鳥友共同觀察及監測鳥類的變動趨勢,是國際少見公衆團結力量。除了感謝臺灣鳥友的熱情投入,也期望如此珍貴資料能繼續與全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