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座海洋雷達建置臺灣海岸 海嘯預警靠「它」

左圖爲超視距海洋雷達的發射天線右圖是接收天線。(圖/國研院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臺灣位處連結南海東海交會西太平洋邊隅,除了波浪潮汐外,附近還包括黑潮主流、中國沿岸流與南海海流等主要洋流,且夏、冬兩季的流況不同,這些海洋物理特性深深影響着臺灣的氣溫溼度氣候條件,同時也影響了航海漁場及海洋能源開發等經濟活動

傳統上人們透過漂流浮標、錨碇浮標及研究船執行海洋海象觀測任務,然而這些海上作業不僅因爲海象變幻而增添風險,觀測成果亦僅侷限於觀測設備通過的測線上,而且所費不貲。

因此,在1980年代後期,世界各國紛紛將雷達技術導入海洋環境監測應用,以超視距海洋雷達建置大範圍、長時間、全天候、低成本的觀測平臺

2009年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即展開「臺灣四周海域表層海流即時觀測平臺計劃」,在海巡署、國產署、軍備局、工業局墾管處、東管處海博館新北市機關協助提供適當場址下,6年間於臺灣沿海建置了17座海洋雷達,完成「環臺岸基海洋雷達系統」 (Taiwan Ocean Radar Observing System, TOROS)。

目前此觀測平臺逐時提供臺灣周遭約150公里範圍內、相當於5.4倍臺灣島面積大小海域的表層海流資訊,開啓了我國前瞻海洋科技支援海洋事務管理及海洋科學研究新世紀

千里眼與順風耳  觀測環臺表層海流

雷達會發射電波訊號至觀測區域,再接收來自觀測區域的回波訊號並加以分析,即可偵測物體距離方位高度速度、大小等資訊,其功能如同人體眼睛耳朵

國研院海洋中心建置的海洋雷達系統,觀測距離長達150~200公里,只要整合兩座雷達站的觀測數值,即可得出表面海流資訊,因此海洋中心沿着臺灣海岸線,每隔70~90公里建置一座雷達站,實現大範圍、長時間、全天候、低成本的海域環境監測。此類超視距海洋雷達系統可謂是海洋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2015年1月剛建置完成的新北市貢寮區馬崗測站。 (圖/國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