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全國卷:注重關鍵能力考查 提升學生作答獲得感

人民網北京6月9日電 “2021年高考地理命題以穩爲主,充分考慮教情學情,在題型結構、呈現形式與風格、難度等方面,基本上延續了近些年的特點,給學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進一步提升學生作答的獲得感,有利於學生穩定心態,發揮水平。”根據高考考試安排,地理科目考試在8日進行。對於地理試卷的主要命題思路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進行了解讀。

命題專家表示,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考評價體系要求,注重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考查,彰顯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素質教育導向。

反映祖國建設的輝煌成就,彰顯立德鑄魂

教育部考試中心指出,地理試題緊密結合學科內容,選擇反映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精準扶貧、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等素材,強化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等方面的引導。

首先,講好建黨百年的偉大成就,厚植家國情懷。試題精選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例如,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1-3題,以無人機服務新疆棉花生產這一典型科技興農案例,展示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農業科技水平、農民勞動收益與生活水平發生的巨大變化。

其次,展現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堅定理想信念。試題依託脫貧攻堅偉大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展現多種扶貧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我國消除貧困、拒絕返貧的重大意義。

例如,文科綜合全國甲卷第43題,以京九鐵路和昌贛高鐵建設過程中2次“繞彎”蘇區模範縣江西興國爲案例,體現在黨中央關懷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把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發展優勢,不僅實現了脫貧攻堅任務,而且弘揚了革命文化、賡續紅色基因、增強民族精神

豐富能力素養的考查維度,服務人才選拔

據瞭解,今年的地理試題既有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也有複雜的學習探索情境,要求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學科的基本規律與原理、科學的思維範式方法,主動思考、分析問題,最終完成開放性探究性的任務、得出新結論,展現學科素養。考查的能力不僅包括必備的邏輯推理能力,還包括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提出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

第一,注重對地理過程推理能力的評價。試題重視對地理過程與地理聯繫的考查,要求學生能夠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徵內在聯繫,運用學科的思維方法和邏輯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恰當的推理,着重考查學生對地理學“尺度-結構-時間-過程-機理”這一邏輯思維脈絡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文科綜合全國甲卷第9-11題,考查珊瑚礁的形成過程,思考地貌發育過程及其背後隱含的機理;全國甲卷第37題,考查祁連山山麓的地貌、沉積物組成與地表植被之間的關係,深化學生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學會從時間空間、內部外部的角度思考地理問題。

第二,凸顯對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甄別。試題通過拓寬材料的來源,從材料信息的豐富性、試題要素的靈活性、問題解決路徑的差異性、答案的多樣性等方面,探索和嘗試開放性試題的設問視角,通過搭建多維度創新展示平臺,克服封閉式設問和唯一答案對學生思維的束縛。

例如,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36題,以某品牌在江蘇崑山市建設咖啡創新產業園爲案例,要求分析其上海因素,需要學生正確看待區際分工和區域聯繫,正確認識中心城市和外圍地域的關係;全國乙卷第37題第(4)問,以巢湖西岸圩田區從種植莊稼轉變爲發展水產業的情境爲案例,呈現人湖關係協調發展的方案,考查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開放思路和視角,思考我國平原地區不同階段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

優化考試內容設計方式,助推教學改革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地理試題選取的考查內容與高中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高度契合,以考促教,以考促學。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礎上,立足學科內容和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引導中學地理教學回歸課標、迴歸課堂,加強對體美勞的教育引導

一是深化基礎性內涵,夯實發展基礎。試題進一步完善基礎性考查方法,圍繞學生比較熟悉的主幹知識提供材料,情境設置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強調基礎性並不是對單一知識點的機械重複和簡單再現,而是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綜合運用。

例如,文科綜合全國甲卷第7-8題,以安裝高反射率屋頂達到節能減排目的爲案例,全國乙卷第7-8題以城郊相對溼度的時空差異爲案例,考查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理解,引導學生重視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繫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試題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從“做題”轉向“做人做事”的素養提升。

二是解決現實問題,促進全面發展。試題通過選取生產實踐場景設計典型任務,要求學生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到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錘鍊意志、提高本領。

例如,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37題圍繞巢湖流域圩田的開發與利用,設計了4個邏輯嚴密的遞進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時空變化,不論是早期圍墾河湖灘地滿足更多的糧食需求,還是後期圩區功能的改變,都需要人類通過勞動不斷努力奮鬥,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與進步,促進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試題引導學生培育勞動精神和奮鬥精神,認同勞動的崇高和偉大,鼓勵學生堅持以創造性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