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步驟買股 臺股張老師輕鬆年賺2成

投資臺股逾30年、被學員稱爲「張老師」的張真卿,憑着一套安心投資法,包括用價值面選股,以技術面和籌碼面判斷進出時間點,並且擬定投資策略,最後做好風險控管等4步驟,不僅平均年賺2成,即使歷經4次股災,仍立於不敗之地。

圖文/鏡週刊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要能充分掌握各種技能。」張真卿這麼形容股市投資,他說各種判讀方法都有優缺點,若只偏重其中一種,容易出現盲點,最好要對個股全盤瞭解,「當所有條件都證明這是一檔好股,就能帶來更大的投資信心。」

一大早搭高鐵,從臺中住家趕到臺北的張真卿,馬不停蹄地爲電視臺錄製投資課程,接着做採訪,採訪結束時,張真卿約好的投資圈朋友已前來續攤,「我們每個月聚會一次,互相分享最新產業資訊。」時間管理效率十足的他,身上的後背包也放着筆電,隨時可以查看行情

「張真卿不僅懂技術分析,也懂產業面,有系統的教學方法,讓人投資時覺得分外安心。」6年前仍是投資新手退伍軍人振華,上過許多投資課程,最終選擇追隨臺股達人張真卿,程振華形容,張真卿就像股市「張老師」,在變幻莫測的股海里提供一股安定的力量。

外表樸實的張真卿,現年54歲,投資資歷長達33年,平均年賺20%。歷經過四次景氣循環的他,唯一一次負報酬是2000年科技泡沫,但當時資產沒有太大減損,反而有「面對空頭的經驗值」,讓他在2008年臺股高點之際,持盈保泰漂亮離場。其實,張真卿年賺2成的安心投資法有4步驟。

步驟一:觀察指標強勢股

「產業一定要對」,張真卿以餐廳經營比喻投資:「如果股市是外場,產業就是內場,如果你不懂內場,就無法在外場如魚得水。」針對一般投資人,張真卿建議2個「偷吃步」方法,第一個是觀察看盤軟體的細指標,「過去1個月或2個月漲得比大盤多,就是強勢產業。」第2個則要找對的公司,「如果營收、毛利、每股純益(EPS)3個指標連續2季成長,就是對的標的。」透過以上雙重檢視,去年上半年張真卿發現PCB產業表現不錯,往上游原料玻纖紗尋找受惠廠商:臺玻和富喬。由於臺玻是大公司,不僅做玻纖紗,也有做玻璃,而富喬專做玻纖紗,是百分百受惠,他因此鎖定富喬。

步驟二:技術判斷買進時間

當挑到好標的之後,爲避免「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出現,張真卿建議可用技術面來判斷買進時間點,並用籌碼面來加強信心,「就像很多人排隊的人氣名店,可以從三大法人及主力連續買超、融資融券餘額等,看出熱門股發動的時機。」

以富喬爲例,技術面的MACD指標大於零、KD值在50以上,呈現多頭格局排列,同時成交量增加,表示買點已到。張真卿去年11月開始佈局,12月富喬股價從17元漲到22元,漲幅逾3成,「國內5家PCB廠要花300億元擴廠,未來可以從PCB設備來尋找新題材。」他點出下一個值得注意的潛力標的。

步驟三:針對個股擬定策略

「投資策略是要追高還是殺低?是分批往上、分批往下?還是定時定額?」張真卿指出怎麼買、怎麼賣,就像什麼鍋炒什麼菜,例如強勢股要追高殺低、景氣循環股賺波段、高殖利率股要賺股利、價值股需花時間細燉慢熬,面對不同類型股票應擬定不同策略。

步驟四:風險控管執行停損

外匯交易員出身、視風險控管爲首要重點的張真卿指出,就像廚師嚴控火候般,透過持股部位的增減、有紀律地做好控管,才能真正從股市賺到錢。和張真卿有逾20年交情、前臺灣人壽首席特助魏哲楨指出,交易員背景的訓練,讓張真卿成爲有紀律、能夠嚴格執行停損的投資高手,不僅小虧大賺,更避開多次股災。

張真卿舉例,當大盤均線的20日線和60日線都上揚,總持股可達8成以上,當2者都下彎,總持股應降至2成以下。當20日線下彎、60日線上揚,意味着漲高拉回休息,總持股5到8成,當60日線下彎、20日線上揚,意味只是跌深反彈,總持股則維持2成至5成。

優遊臺股30多年的張真卿,打從大學時代就熱衷股票,「爲了白天進號子,把課表都排在下午。」搭上1980年代後半段的大行情,他笑說:「想買三商銀,結果買到三商行也賺。」1990年初他當完兵、準備出國,所以把持股賣掉,竟躲過股災,「沒有遇到崩盤,是運氣好。」在美國留學期間,張真卿曾是芝加哥期交所交易員,回國後,在銀行擔任資深外匯交易員。

近10年,張真卿在成大學長的邀請下,轉入產業界,擔任上市電子公司發言人、董事長特別助理,負責財務和金融操作。他坦言,過去只賺到小錢,因爲缺乏產業的經驗值,「若不進廚房,就不知道產業在搞什麼。」除了外匯交易讓他學會風控之外,踏入電子業則補足了他的產業知識。

多年來,張真卿受邀在臺中社區大學教授投資課,吸引一批追隨者,後來還成立「張老師財金協會」,會員達200多名,每個月定期聚會,徒子徒孫愈來愈多。

「目前散戶過熱的跡象浮現,我在社區大學開課,2小時就額滿;理專告訴我,最近新開戶的人一大堆。」張真卿判斷未來一年的行情是「先上後下」,建議投資人保守以對。

「2019年是我的下一個主戰場,也是財富分配的好時機。」張真卿指出,每10年一個循環,每一個循環都有一個國家、一個產業成爲領頭羊,例如1980年代最強國家是日本,最強產業是金融股;1990年則由美國及電腦和筆電產業領軍,臺灣也跟着吃香喝辣;到了2000年,則是中國崛起、原物料漲翻天;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換成美國復甦和手機產業一枝獨秀。

「下一波主流會換到中國、產業由5G帶動,包括自駕、AI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由於歷經2000年科技泡沫,張真卿說:「怕自己做過頭、不想賺最後一段。」他保留一半資金試水溫,另一半投資部位變現,放在銀行定存,等下一波行情發動。

更多鏡週刊報導【張老師安心投資術】2018臺股先上後下 抓緊2019財富重分配機會【張老師安心投資術】好強!2個月獲利3成 原來他這樣發現飆股【張老師安心投資術】33年投資資歷僅1年賠錢 他年賺2成的秘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