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鋒面成今年梅雨絕響?彭啓明:漸有出梅訊號 曝該指標重要性

▲近來幾波梅雨鋒面來襲,爲臺灣各地帶來強降雨。(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陳俊宏臺北報導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啓明表示,逐漸有出梅訊號,是否5月底的這波鋒面成爲今年典型梅雨的絕響,很值得觀察,目前的確有這現象趨勢氣象局代理局長鄭明典也指出,臺灣上空出現「出梅指標」,憂心如果這樣就出梅了,不是個好現象。

彭啓明今天(1日)在臉書說,這周仍持續太平洋高壓影響的天氣,也伴隨着偏西南風,各地天氣穩定炎熱,預計高溫在西半部都有機會接近到35度,臺北盆地都會有機會往35度以上挑戰

彭啓明提醒,仍要很留意午後發展起來的雷陣雨,這種雨勢每天的型態都不大相同,有時甚至和區域環境風場連動,有時雨勢甚至下到晚上;或是西南風在西半部和海陸風環流發展成熱對流,這都是幾個小時前的發展才能精準知道發生動態,但至少聽到雷聲請入室內,隨身攜帶雨具是很必要的。

彭啓明指出,預計這類似的天氣可能會延續到這週末或下週,而大家關心的下一波梅雨鋒面何時到來,從天氣預測角度來看,目前在長江中下游到浙江福建廣東這附近,仍有鋒面持續發展,近期都在臺灣北方南北擺盪,在當地很有典型梅雨鋒面的態勢

▼鄭明典說,臺灣上空出現「偏東風」(紅線)時,是一項「出梅」的指標。(圖/翻攝鄭明典臉書)

彭啓明表示,臺灣位於鋒面的前緣,但是否就明顯北擡,逐漸順着系統變化往北推進,臺灣受到典型梅雨鋒面的時間告一段落,也就是宣告「出梅」,5月底的這波鋒面成爲今年典型梅雨的絕響,很值得觀察;目前的確有這現象及趨勢,從許多氣候的指標來看,例如高壓的位置及西南風的態勢也有此現象。

彭啓明也說,不過,大家不要太急,把預測未來和實際上的現在觀測混在一起,還沒發生的事情很重要,可以來研判未來的情境;畢竟這還是預測,縱使現在的預測工具越來越準確,但仍是預測,越接近時間的準確度會較高,現在都是研判,切勿把預測當成百分百的監測來使用,也要有風險的概念評估,就像是押寶越集中,勝率可能會波動越大。

彭啓明解釋,爲何出梅的指標很重要,因爲這也代表臺灣真正的夏季已經到來,將邁入一個典型炎熱高溫的夏天,同時又要擔心颱風是否生成或接近的時候

鄭明典5月31日也在臉書PO出一張天氣圖,並解釋當高層南亞反氣旋軸線移到臺灣以北,臺灣上空出現「偏東風」時,這是一項「出梅」的指標,「今年梅雨落在山區總量並不多,感覺還不夠。如果這樣就出梅了,這不是個好現象。」他也補充,這個現象還要再觀察幾天,先提醒一下,一起來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