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童起牀就腳痛...竟罹「幼年關節炎」 這些症狀要注意

▲7歲童起牀就腳痛,竟罹「幼年關節炎」。(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一名7歲男童某日突然喊腳痛,尤其是早上起牀痛到不想走,家長原以爲孩子不想去學校,沒想到就醫檢查發現孩子類風溼因子偏高,竟罹患了「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

收治病例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關節炎是一種主要侵犯16歲以下青少年自體免疫疾病,分爲少關節型(較常見)、多關節型及全身型等7種類型,其中少關節型主要是侵犯全身1-4個以下的大關節處,如膝、踝、手腕處。

肩關節腳趾腳掌交接的骨頭指關節間等小關節處有5個以上的發炎位置,則屬多關節型。而全身型關節發炎則是同時伴隨發燒、淋巴腺腫大和肝脾腫大,預後也相對較差。

根據臺灣健保資料庫統計,幼年型特異關節炎發生率約爲每10萬人中有5人,男女比例相當,全臺每年新增病例約200多人。高羽璇指出,以正常發展來說,3歲以上的孩子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清楚表達疼痛。其中幼年特異性關節炎的病童在早上會有「晨僵現象」,但隨着起牀後逐漸活動,會慢慢改善不適現象,與運動後要休息完全相反,因此家長可以特別注意此狀況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高羽璇。(圖/記者趙於婷攝)

目前特異性關節炎在治療上可依不同病情給予藥物治療,必要時可做復健或外科治療。高羽璇特別提到,罹患此病的病童,會有較高罹患惡性腫瘤、葡萄膜炎和感染的風險,因此還需定期追蹤檢查。

另外,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鍾政玲指出,病童長期服用抗發炎藥物,會造成葉酸缺乏、電解質不平衡或骨質疏鬆,建議要多攝取奶製品小魚乾等高鈣飲食,而深綠色蔬菜和黃豆製品可增加葉酸吸收,牛、豬和羊豬可增加鐵質。但要特別注意,病童不能食用生水生食,也要避免隔餐食用。

高羽璇提醒,如果發現孩子抱怨「關節疼痛、走路步伐、走路歪斜」等現象持續長達一個月,就要考慮是否爲關節炎,要儘速就醫檢查。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