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受訪青少年關注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出征太空

98.9%受訪青少年關注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出征太空

74.4%受訪青少年關注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生活,63.6%受訪青少年關注中國空間站建設情況

7月4日,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此次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出征太空,時刻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也激發了無數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關注和熱情。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2047名14-35歲青少年進行的專項調查顯示,對於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出征太空,98.9%的受訪青少年都表示了關注。74.4%的受訪青少年關注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63.6%的受訪青少年關注中國空間站建設情況,53.5%的受訪青少年關心我國航天發展進程特點

本次受訪青少年中,00後佔40.0%,95後佔29.7%,90後佔21.6%,85後佔8.7%。

98.9%受訪青少年關注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出征太空

山東某高校大四學生胡慕辰前段時間舍友一起觀看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直播。當指揮中心宣佈發射成功時,大家都拍手叫好。7月4日,胡慕辰又觀看了航天員首次出艙的直播,“只想大呼666!”

花式乾飯湯洪波,風景不錯劉伯明,太空健身聶海勝。”看到網友精闢點評,胡慕辰覺得,我們這些航天員真是太可愛了。直播畫面裡,最讓他感動的是,“指揮大廳的科學家都好年輕,未來可期!”

調查中,對於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出征太空,98.9%的受訪青少年都表示了關注。

某高校輔導員李輝(化名)看了出艙直播後驚歎,“國產太空機械臂也太牛了吧,簡直就是個機器人”。他了解到,這次的機械臂是我國目前最複雜也最智能的機械臂,自主研發的航天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中國智造好樣的,航天員好樣的”。

科研工作者俊傑所在的研究所,組織全體研究員一起觀看了直播。當看到發射成功時,大家都情不自禁鼓起了掌。“身爲研究人員,我很能體會那種喜悅的心情。做研究可能多少年都默默無聞,就等着出成果的這一天”。

看完出艙直播,王俊傑也感到激動不已。不論是這次的專用航天服,還是機械臂的進步,都能看到這些年我們航空航天技術的進步。“讓我們這些沒辦法上天的人,也有機會看到太空景象”。

調查顯示,95.6%的受訪青少年都觀看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等視頻畫面,其中53.6%的受訪青少年看了直播。

74.4%受訪青少年關注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

對於神舟十二號太空之旅,很多青少年都特別關注航天員。其中,74.4%的受訪青少年關注他們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46.6%的受訪青少年關注航天員是怎麼選的。

安徽蕪湖某中學班主任魯玉琳比較在意航天員的選拔,她希望她的學生在未來也能夠成爲航天員進入太空。她下定決心,有機會多給學生介紹一些中國航天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引導他們爲祖國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遼寧本溪小學教師書影則比較關注航天員的生活。“你想想,在太空中,很多在平時看起來簡單的事情都會變得很難。喝水和吃飯都成了大問題。我很好奇航天員的生活,不知道網上說的100多種口味的食品,味道怎麼樣”。

63.6%的受訪青少年關注中國空間站建設情況;51.5%的受訪青少年想了解載人飛行任務是如何實現的。

李輝很關注我國空間站的建設情況。最近他看到報道,國際空間站計劃在幾年後退役,那時候中國的空間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了。我國空間站現在只完成了一部分,他很關心剩下的部分何時完成,包括問天號巡天號,什麼時候可以完成建設。

調查中,53.5%的受訪青少年在關心我國航天發展的進程和特點。

胡慕辰一直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最近一段時間航天事業蓬勃發展,從北斗組網完成,火星車成功降落,到現在的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航天事業發展可以說是緊鑼密鼓、進展神速。“我覺得這背後離不開中國航天人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奮鬥”。聽說現在國家已經制訂了一系列計劃進行太空探索,未來還會更好。

75.3%受訪青少年充分感受到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大發展、大進步

對於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出征太空,調查中,75.3%的受訪青少年充分感受到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大發展、大進步;64.6%的受訪青少年認爲開啓空間站新時代,“中國速度”令人矚目;49.0%的受訪青少年表示承載了黨、國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爲之感到驕傲;45.8%的受訪青少年感到我們爲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中國智慧。

何書影感覺,這次發射成功在當下的國際大環境中挺有意義的。我們的載人航天起步晚,早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又受到西方國家的制約,但今天我們依舊站在了世界前列,這離不開幾代航天人的努力。“我作爲中國人,當然感到非常自豪,相信我們可以探索更廣闊的宇宙”。

李輝瞭解到,國內一些高校在各方面都對神舟十二號和我國空間站的建設進行了技術上的支持,像西安交通大學給這次的空間機械臂裝上了眼睛,載人航天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中有超過三分之一都是北航的校友。這些高校爲我國的航天事業貢獻了力量,很多人都是從本科階段開始就投身航天事業,令人感嘆。他們都是很好的榜樣,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可謂非常艱難。通過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同爲科研工作者,這其中的困難我很能體會。”王俊傑說,“航天前輩在那樣的困境下都能做出如此重大的研究成果,我們這些後輩的條件要好得多,更加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待。”

調查中,66.6%的受訪青少年表示中國航天人的執着和擔當令人感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衝 實習生 陳文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