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罹癌 中文教育須返古治療

五四及白話運動影響華人百年,但火星文及語言癌的流弊,卻凸顯臺灣語文教學的缺失,引起各界關注。圖爲一羣小朋友發揮創意「玩」中文。(本報資料照片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影響層面非常廣,至今仍持續當中。(本報資料照片)

五四運動風起雲涌,許多新刊物應運而生,百家爭鳴。(本報資料照片)

「現在要『做』點餐了嗎」、「有局部性大雨『發生的機率』」、「『針對』自動販賣機『進行』衛生稽查」…全球華人使用白話文已久,臺灣甚至衍生出外星文、語言癌等龐雜表達方式。事實上百多年前華人還在使用古文,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白話文才真正擡頭。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也是白話文運動百年,臺灣在語文教學的明顯缺失,顯示中文教育有必要「返古」。

飽讀古典 白話才優美

「當年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改革者,像胡適魯迅,都是飽讀古典,才能寫出優美白話文!」捍衛國語文教育不遺餘力的已逝詩人余光中曾說,提倡白話文不表示不讀文言文,也不認爲讀了古書就斷了新文學前程

言之有物 非不讀古文

回看1917年,中國身陷傳統轉型現代的陣痛,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8項主張,認爲「白話文學之爲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爲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成爲2年後五四里白話文運動的先聲。

可見胡適所謂的白話文,也要有內容信達雅、有條理;何況這篇征討文言文的「檄文」,根本是用文言文寫的。

盲目歐化 根本是退化

不過,當時知識分子吸收西洋語言時,也吸納英文文法結構,如「就…而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來說」等。大陸作家蔣波認爲,原本中文可以表達「很難」、「很快」、「易讀」,加入英文構造裡的「度」、「性」變成「難度高」、「速度快」、「可讀性高」;余光中也曾痛批,中文的「因此」、「問題很多」變成「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問題存在」,是盲目「歐化」。

如今漢語還有縮寫、諧音表情符號圖像化、火星文、數字化等「網路語言」。臺灣部落客王韜曾抨擊「語言癌」:去餐廳吃飯,「請等候『做』帶位」、「需不需要『做』介紹」、「現在『做』上菜的『動作』」、「幫您『做』整理」、「是否要『做』結帳」,冗言贅字根本不是語言的「演化」而是「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