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疫情陰霾 拚經濟萬箭齊發

逛商場兼看車爲大陸消費特色,北京高檔商場汽車展示廳,汽車大廠競相在此設櫃。圖/黃欣

大陸近年GDP成長目標與實際情況

前言 低谷徘徊三年,大陸今年起全力衝刺經濟,致力擺脫疫情陰霾。從清明、五一假期旅遊火爆的氛圍來看,消費出現復甦的跡象,第一季出口也一度寫下佳績。年初開始,本報採訪團隊先後走訪華北、華中、華南各主要城市,進行第一手的採訪,在看來樂觀的數據背後,也觀察到實體經濟火車頭的房市仍有顛簸、企業欠缺擴張信用意願,出口爲主的臺商甚至反映「根本沒有單」……經濟復甦成色不足,雲開見月明的時刻何時可以到來?請看以下的採訪報導。

3月中旬,平常上班日的中午,北京朝陽CBD最熱門商場合生匯的餐飲樓層人氣滿滿,熱門餐廳前擠滿現場候位的民衆。等待的客人大多素面朝天,若非應接不暇的服務人員仍戴着口罩,幾乎讓人忘記過去三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這檔事。

這樣的場景不是單一個案,自去年底大陸官方宣告解封后,誰不想拿下口罩、走出家門,重新感受自由的美好,食衣住行育樂的消費因此迅速回溫。

但就在3月初,大陸官方將今年GDP年增率訂在5%,不只低於預期也跌破外界眼鏡,似已透露今年經濟情勢的窘迫情境。新上任的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記者會首秀上坦言,今年新挑戰不少,「要實現5%的增長目標並不輕鬆,需要加倍努力」。他還頻頻向民營企業和外資喊話,強調會營造法治化的經商環境,平等對待所有企業。

兩會之後,李強爲「穩增長」奔波的腳步未曾停歇。除了諸多與經濟活動相關的公開行程,還在多次外交會談中,談及在數位經濟、綠色經濟、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合作。譬如3月底海南博鰲論壇期間,他先後與西班牙首相桑傑士、馬來西亞總理安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面時,皆談到上述的合作商機。

李強還特別考察先進製造業,包括長沙的比亞迪汽車廠、藍思科技等,以行動表達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讓外界關注的是,曾因失言風波遭到封殺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宣告回國並出席公開活動,透露官方扭轉風向、護航民營經濟的態度。

大陸官方全力拚經濟,究竟帶來多少成效?從最明顯的消費復甦來看,大陸文旅部統計,今年五一長假國內出遊合計2.74億人次,較疫情前2019年同期增長近20%。但國內旅遊收入較2019年同期僅增長0.66%。代表疫後旅遊人數雖增加,但民衆卻因荷包縮水或是對前景保守等種種考量,消費動能不如以往。

再看另一數據,今年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雖達12.7%的高點,創逾兩年新高,但主要是去年同期上海封城、整體消費低基期之故,無法真正反映出民衆擴大消費。

投資、消費、出口這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消費復甦不如預期,投資和出口動能也形同熄火。今年前五月,大陸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僅4%,爲兩年來低點,單以5月份來看,投資總額就較上年同月驟減人民幣1兆元之多。

外貿方面,1~5月出口以美元計價僅年增0.3%,更讓人憂心的是進口年減6.7%,透露內需疲弱的窘境。不論是出口爲主的華南臺商,或是華中的製造業與科技業臺企,不少都無奈表示「就是沒有(訂)單,哪需要進料和招工」。

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認爲,過去大陸依賴「外循環」爲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受歐美景氣、美國製裁等影響效能大幅下降。而「內循環」又未能形成鼎立之勢,「要達到全年5%的GDP增長,有其困難」。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任澤平提出警告,大陸經濟眼前最大問題在於信心不足。民衆儲蓄率節節攀升,資金並未轉化到消費和投資而流入實體經濟,致使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形成「流動性陷阱」。

因此,如何破解信心危局,帶領大陸在復甦之年走出一番新局面,不僅需要更多的政策牛肉,也考驗新一屆領導班子落實政策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