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疑雲 毒物專家:別漏查黑木耳

臺北市遠百信義「寶林茶室」素食餐廳爆發疑似食物中毒,27日市政府要求所有分店勒令停業。圖爲總公司寶林餐飲。(資料照片)

臺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爆發嚴重中毒事件造成2死、多人送醫;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較大,且指向是粿仔條遭到污染,中醫大附醫毒物暨毒藥物諮詢檢驗中心主任洪東榮呼籲,查粿仔條外,也極有可能是黑木耳泡發不當所致,採集食物標本送驗,不能漏掉該店的黑木耳。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由於出現症狀的消費者都曾在遠東百貨A13分店食用炒粿條,目前死亡及重症個案,都是先噁心、嘔吐、拉肚子,快速演變爲肝腎衰竭,專家傾向食物污染「米酵菌酸」可能性較大;洪東榮解釋「米酵菌酸」是一種細菌有毒代謝物,米類、玉米或木耳發酵過程不當,就可能會產生。

洪東榮說,由於「米酵菌酸」1mg就能致命,要釐清禍源,查食物標本可以快速準確找到答案,要解剖死者從血液或器官採檢化驗出來相對機率低。

從相關資料與訊息看,目前各方都傾向是粿仔條受到污染,並已將寶林茶室和上游供應商粿仔條食物樣本送驗,洪東榮認爲黑木耳發泡處理不當肇禍的可能性看大,他從媒體看到炒粿條也有黑木耳配料,黑木耳發泡時間不宜過長,且應冰在冰箱內,不排除該店黑木耳發泡時間過長,這點只要將該店黑木耳送驗、培養就能釐清。

知名法醫高大成也說,不排除是黑木耳污染所致,而寶林茶室有多家分店,但出問題的侷限在單店,他懷疑同樣的食材、工作人員操作流程不一樣也都造成同樣是炒粿條卻造成食物中毒,他建議應瞭解該分店粿條、黑木耳等製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