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陸經濟復甦進行式 股市長線動能猶存

陸股近半年表現

權重在摩根史坦利新興市場指數排名第一的中國市場,在2月結束了連續三個月的漲勢。隨着地緣政治成爲市場焦點,投資氣氛逐漸冷卻,市場不僅浮現獲利了結賣壓,亦使得中國經濟重啓題材遭到忽略。

市場持續有傳聞指出,美國政府將祭出行政命令,禁止投資中國科技領導業者,連帶導致各類股齊跌,成長股首當其衝,又以網路股跌幅最深。

儘管存在波動,有鑑於中國消費者自疫情以來受壓抑的需求和累積的儲蓄,聯博對中國的基本預測仍舊是今年以消費爲導向的經濟復甦,這將有助於緩衝外部需求放緩和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下,出口疲軟帶來的衝擊。

此外,不像成熟國家解封后面臨的高通膨情況,中國經濟重啓後的通膨相對溫和,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甚至調降存款準備率1碼,以釋放更多流動性支持經濟。

聯博認爲,中國可能比預期更早擺脫疫情的影響,且2023年GDP成長率可望強勁反彈,從許多經濟數據持續顯示中國經濟出現加快復甦跡象,即可看出端倪。第一,家庭消費力道正逐漸逼近疫前水準,預期民間需求逐步回溫。

再者,受惠於生產和新訂單的再度上揚,製造業活動2月連續第二個月出現成長,官方的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1月的50.1大幅成長至52.6,創下10多年來最快的成長速度;2月份製造業就業人口也增加,爲去年7月以來首見。

展望未來,由於經濟持續重啓和政府支持消費措施,我們目前較看好以內需爲導向、以及符合中國長期政策發展的企業中,相對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在內需方面,超大型科技股仍可伺機佈局,除了其消費導向的經營模式有撐之外,科技類股的評價吸引力仍舊優於長期趨勢;在必須與非必須消費品當中,尤其以飲料、家用電器、汽車和電腦遊戲等值得注意。

在長期投資題材上,與中國淨零政策相關的投資不但具有長期成長性,也相對提供下檔風險保護,因爲無論地緣政治如何變化,這個趨勢都會持續發展。

根據歷史經驗,符合中國政府政策的公司通常會受惠,這類企業也會提供投資人相對較佳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相關的主題包括永續運輸(如電動車電池供應鏈、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替代能源(譬如太陽能、風能、能源儲存),以及基礎建設解決方案(譬如智慧電網和超高壓輸電、電動車充電設備)。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市場和政策改革的潛在結果以及地緣政治發展仍舊充滿不確定性,中國復甦之路仍有大小波動。然而,隨着中國經濟觸底反彈,企業盈餘回升之下,將有望爲下一階段的復甦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