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6月營收 首破600億元

長榮今年上半年營收概況

受惠於新增兩艘2.4萬TEU(20呎標準貨櫃)新船的運力、高裝載率及高運價的貢獻,長榮6月合併營收達603.4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長榮下半年尚有三艘2.4萬TEU的新船交付,增添營運動能。

長榮從去年第三季起,進入2.4萬TEU新船的交付高峰期,去年已有四艘加入營運,今年已交付三艘,其中5月底交付長彩輪(EVER ART),6月則是長益輪(Ever Alot)投入,以目前歐洲線長約價格,每FEU落在4,000~5,000美元概算,光是這兩艘新船,就貢獻長榮一個月30~36億元的營收,推升長榮6月合併營收繳出亮眼的歷史新高的成績單,達603.44億元,是首度突破600億元大關,年增59.75%,月增3.22%。

長榮第二季合併營收爲1,750億元,年增75.07%,季增2.45%,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達3,458.33億元,年增82.09%。

長榮第一季每股獲利(EPS)爲19.16元,每股淨值爲82.54元,日前股價一度低於每股淨值;投資人最關注第二季獲利,考量第二季國際油價高於第一季,將略微影響獲利,所幸長榮的脫硫塔船的裝載率,以運能佔比計算已超過七成達76.4%,享有高低硫油的價差,營運成本的競爭力超越同業。

長榮下半年尚有三艘2.4萬TEU及四艘2,500 TEU新船即將交船,隨着第三季爲貨櫃海運產業旺季的高峰期到來,長榮下半年的單月合併營收將旺到11月。

美西碼頭工人談判進行中,碼頭運作正常,並未有罷工情況,不過業者預期心理下,貨物早早移往美東港口運送,反而造成美東港口塞港;同時出乎預料的卻是德國、荷蘭港口怠工及罷工所引起歐洲大塞港,運價將維持高檔,就如長榮總經理謝惠全在今年股東會上重申的「疫情塞港仍持續,運價欲小不容易」。

長榮今年股價共下跌54.1元,跌幅37.96%,7日收在88.4元,若與歷史高價233元相比,已跌了超過六成(含除息),與長榮目前良好的基本面嚴重脫鉤,這與臺股傳統的主力操作習性及市場偏好有關,每當主力炒一波爆量後,見籌碼凌亂便退出,難重回主力的懷抱。不過目前長榮股價來到淨值附近,預計第二季長榮每股淨值將再攀高,是股價的支撐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