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盧建良:研發比藍白拖還「臺」的檳榔葉拖鞋

出處:Cheers雜誌第194期作者/何楷平 圖片來源/陳應欽

說到「檳榔」,你會想到什麼?是口腔癌土石流,還是檳榔西施?這個被國人視爲「破壞環境、有害健康」的植物,在Betel Life創辦人盧建良眼中,卻是臺灣最具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在地資產。

透過Betel Life,他將「檳榔葉」製成可自然分解的環保拖鞋。從在新加坡路邊攤,做到去美國拉斯維加斯參展,現場接到超過1,600筆訂單。2014年,更與美國知名品牌orfana合作,成功將臺灣味十足的檳榔拖鞋推廣到全世界

對盧建良來說,這一切的開始,都源自「想要改變」的初衷。

我能爲家鄉做些什麼?

時間倒轉,回到盧建良出生的1981年。那是臺灣經濟「由農轉工」的年代,原本農民賴以維生、大量種植的稻米柳丁,因爲價格崩盤,導致愈來愈多人轉種檳榔。盧建良的家鄉──嘉義中埔鄉,就是全臺第二大的檳榔生產地。

1990年代,全臺檳榔產值高達80億美元,高居臺灣農產品年產值第二,當時因而有了「綠金」的美名。不過,由於屬淺根植物,水土保持能力不佳,加上健康意識擡頭,嚼食檳榔易導致口腔癌,政府改推動「三不」政策(不鼓勵、不輔導、不禁止),導致檳榔園面積銳減,農民生計也跟着大受影響。

從小在檳榔園長大,身邊不少親戚都是檳榔農,檳榔業的興衰和困境,盧建良全都看在眼裡。「我能爲家鄉做些什麼?」這樣的聲音,一直在他的腦海中縈繞。

18歲到新加坡理工學院攻讀國際貿易,21歲起陸續在中國、香港等地的紡織業工作,也曾在父親白手起家的紡織貿易公司上班,盧建良回憶,外銷全盛時期,父親可是一支電話、一臺傳真機,就能做全世界的生意,「但是,品牌呢?臺灣的品牌在哪裡?」於是,他決定在31歲那年回到家鄉,展開一場未知的冒險

10月中旬,在海馬臺風外圍環流襲臺前夕,《Cheers》雜誌團隊來到嘉義,找到盧建良位於石頭厝的老家

高聳的檳榔樹昂向天際,讓散落在石頭厝的四合院建築,顯得特別矮小。檳榔園或高或低,有的在家門對面,有的在山坡旁邊。此刻正值檳榔產季,採收完檳榔的小農,開着小貨車來回穿梭。一旁的大有國小全校只有25人,留在這裡的,多半都是老人。

看見盧建良回家,老人們顯得特別開心,一面熱情招呼,一面遞上用自家栽種檸檬泡出的蜂蜜檸檬水,喝來格外暖心。當年,盧建良從零開始,返鄉創業,動力或許也來自這份「對家鄉的歸屬感」。

力圖翻轉負面印象,創造農民、鞋業、環保三贏

除了產出檳榔,檳榔樹還有什麼其他用途?從記憶中搜索,盧建良想起,小時候,曾看到外婆撿拾檳榔葉,剪成腳掌形狀的大小,塞到鞋底。當時懵懂的他一問,才知道原來檳榔葉有「吸溼除臭」的功效。於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成爲他的事業商機。2012年,盧建良創立Betel Life自有品牌,推出以檳榔葉製作的拖鞋。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94期,網址】【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永遠不要覺得手上的工作低賤,如果你夠好

伍佰:討厭主流就是我的主流

丁菱娟:迷惘只是過程,但要儘量縮短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