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霞》市場化 部立醫院的哀歌

前衛福部臺北醫院護理之家大火悲劇罹難者家屬發表聲明,盼釐清事件的「真相」,進而一針見血指出: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應該把錯歸咎在第一線人員身上,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

「真相」是多層面的,防火設備、措施、人力不足、法令不完整等等,都可能是真相之一,但卻不是家屬期待的「系統性」、「根本性」的真相。臺灣社會長年不願或不曾面對的一個真相是:政府過去2、30年來新自由主義醫療市場政策陷部立醫院於不義

1950、60年代,當臺灣還遵循着「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經濟政策的時期,政府對醫療體系發展重點公立醫院建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立醫院,尤其省立醫院,是當時臺灣醫療體系的主力,它們提供臺灣民衆價格低廉的醫療服務,在全民醫療與健康維護的集體事業扮演重要的角色

政府對部立醫院的支持到70年代,才因爲改採「鼓勵私人資本」的經濟政策而開始減弱;越來越多私人資本投入醫療體系。進入80年代中、末期,政府對部立醫院的支持明顯逆轉,開始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一方面對部立醫院的補助大幅降低,且要求部立醫院自負盈虧。例如,政府的補助款佔部立醫院總收入比例從70年代之前的8成以上,不斷下降到1999年的3成,再到2016年的1成多。另一方面卻以租稅優惠、醫療發展基金補助及社會醫療保險資源的分享等政策,刺激及鼓勵私人及財團資本投入醫院的創建。因此,大量私人及財團資本不斷投入醫療市場,這個趨勢在90年代之後更是變本加厲。極度市場化、競爭異常激烈的臺灣醫療體系於焉形成。

新自由主義及醫療市場化政策逼得原本不是以營利目的的部立醫院,在競爭極度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爲了存活必須與私立或財團法人醫院拚業績、搏資本、爭市場。也因此,部立醫院開始進入護理之家的市場。

部立臺北醫院護理之家大火悲劇只不過是部立醫院問題的冰山一角。政府過去對部立醫院一路棄守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使部立醫院難以適應,長年處於經營困境員工士氣低落,無法留住優秀的醫療人員。許多部立醫院爲了生存必須擴大經營,又要降低成本,於是僱用薪水低的約聘人員,有些醫院員工的約聘比例竟然佔5成以上。就這樣,部立醫院長年處在惡性循環的困境中。

公立醫療機構在全民健康的維護與促進,擁有私立醫療機構無法取代的角色與功能。而部立醫院是全民珍貴的資產,是基層醫療及公共衛生體系極爲重要的一環。全民應共同監督不容政府將醫療體系帶入新自由主義、全面市場化的險境,更不容政府陷部立醫院於不義處境

作者爲國立成功大學衛所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