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都不愁,孩子爲什麼還說自己不快樂?”

原標題:雲南着力推動農村兒童心理健康關愛

“吃穿都不愁,孩子爲什麼還說自己不快樂?”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榆

“爸媽不在身邊時,你會覺得孤獨嗎?”“感覺孤獨時,你會怎麼辦?”日前,雲南某鎮中心小學針對留守兒童做了一次詳細的問卷調查,以此瞭解留守兒童普遍的心理狀態。問卷調查顯示,近九成學生表示有孤獨感,排解孤獨的辦法是經常看爸媽照片,或者跟爸媽通電話。

記者從雲南省民政廳獲悉,截至2023年底,雲南省有統計在冊的留守兒童33.4萬餘名。爲進一步提高雲南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省民政廳與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婦聯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雲南省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幫助1.17萬名留守兒童與父母“親情連線”,爲困境留守兒童鏈接併發放愛心物資5萬餘份,開展留守兒童數據摸底排查,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水平。

更需要情感交流和陪伴

“感覺自己和父母彷彿是陌生人,每次父母來電話不知道該說什麼。”雲南心理諮詢師鄒茜在2023年10月曾接到一通這樣的來電:12歲的初一女生喵喵電話求助,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一年只有一次見面機會,自己不知道如何與父母親近。

“孩子說從來沒有快樂過,我很困惑,也很委屈。我努力賺錢,給他最好的條件,吃穿都不愁,孩子爲什麼還說自己不快樂?我是哪裡沒做好呢?”留守兒童家長用微信和雲南昭通彝良縣海子鎮向陽小學教師張婷溝通道。

張婷告訴記者,尤其是近年來精準扶貧在各地落地開花,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變好,物資需求退而居其次,他們更需要情感交流和親情陪伴。

在從事了近20年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李朝霞看來,家長的這種想法具有普遍性。“家長認爲提供足夠的物質條件就可以了,實際上,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非常迫切,許多人卻未意識到。”

溫暖孩子們的精神世界

“做老師不光是當一名‘教書匠’。”雲南宣威市西寧街道靖外明德小學顧培英深有體會。

當地有不少留守兒童,出於家庭環境的原因,難免會出現一些厭學、逃學,或者和同齡人相處困難等情況,這就意味着,教師們除了傳道授業,也需要在生活上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關心和關注。在這個過程中,足球成了意外出色的交流“工具”。

“如果沒有足球,我可能永遠不知道他們調皮厭學的原因。”顧培英感嘆。

讓顧培英印象深刻的是,一名經常逃課的學生被收進足球隊後,不僅成績有了好轉,不再逃學,性格也變得開朗樂觀了。“融入集體之後,要習慣於傳球、助攻,與人溝通,交流合作,以前不信任別人的孩子也學會了相處,而厭學好動的孩子找到了喜歡的體育運動,把好動的天性釋放出來之後,反而更能安心地學習,精神面貌比以往更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通過足球運動也得到了很大的鍛鍊。”

如今和很多鄉村小學相比,明德小學的體育開展水平已稱得上“頂尖”——從一年級開始,每個班級都有足球的男女班隊,整個學校共900多名學生,足球隊人數約有200人,到2023年,學校已經代表宣威連續四屆參加曲靖市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女子隊伍還奪得了五人制小學組的冠軍。

仍有短板亟待補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等專家指出,自我接納、情緒、人際交往等社會性發展問題,是少年兒童整個人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對全國7200名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82.7%的留守兒童經常或有時做家務,50.8%的留守兒童自己洗衣做飯,30%留守兒童在家需要照顧弟妹,13.1%照顧長輩。

當前不少貧困地區都設立寄宿制學校,這爲留守兒童提供了監護,但部分寄宿制學校人力物力短板突出。一些寄宿制學校外聘附近村民、返聘退休教師,或者讓學校老師輪流當值。有的老師既是班主任、科任老師,又是宿舍管理員、生活老師,“三頭六臂都不夠用”。

爲了更好幫助到留守兒童,2019年中建二局雲南分公司成立“雲南省首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志願服務隊”,專門聘請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醫生對志願者進行培訓,合格後才成爲心理輔導志願者,爲留守兒童提供假期日間照料、課後輔導、心理疏導、精神陪護等關愛服務。

據共青團雲南省委副書記許思思介紹,近年來,全省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積極發揮組織和職能優勢,以“情暖童心”工程爲統攬,健全完善“駐村工作隊+團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的幫扶模式,廣泛開展“12355”“爲了明天”“四點半課堂”“童心港灣”等一系列品牌項目,年度活動覆蓋200萬人次。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