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年輕人的事 馬雲將成立基金助臺灣人赴陸創業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創業15年就成爲彭博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中的亞洲首富,累積資產有286億美元(約8866億新臺幣),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睽違四年再度來臺,在「兩岸企業家臺北峰會」中演講時表示,要把機會年輕人,有機會的話想成立一個基金,幫助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學習、創業。

▼《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全球200大富豪,馬雲名列第19名,李嘉誠21名,分居亞洲冠、亞軍。(圖/翻攝自Bloomberg Billionaires)

馬雲早在2010年就曾受邀來臺演講,他說當時主持人驕傲地與他分享,「馬雲你看看臺灣多了不起,這麼大年紀的企業家都在談創新,我呢都覺得我備感焦慮,因爲我覺得創新是年輕人的事情。」馬雲不改犀利的話鋒,一開始就點出他看見的臺灣問題,還強調「如果你相信未來,你就要相信年輕人,如果你相信年輕人,你才能真正說未來是美好的。」

馬雲的焦慮不是沒有道理的,15年前阿里巴巴纔剛剛成立,只是一個小小的公司,但是那時候臺灣有許多網路公司早已經進入市場,馬雲說,「15年以後我相信臺灣的網路公司一定會起來,但是最可怕的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臺灣的網路公司起的比大陸早,但是晚了。」

張忠謀也出席「兩岸企業家臺北峰會」,馬雲嗆:張忠謀說得我都不懂。

15年前馬雲35歲,只是個英文老師,沒有有錢的父親、沒有銀行政府資助,孓然一身在自己的公寓和18個年輕人一起創業,那時的他就是想試試看,如果他都能成功了,那中國80%的人也能,今天馬雲站在舞臺證明自己做到了,但是他說自己也迷惘過,曾經應徵三十幾個工作,沒有一個被錄取,甚至還有一次去肯德基,面試 25人,錄取24人,馬雲是唯一沒有被錄取的。

馬雲認爲,人生有三層機會,第一層,年輕人什麼都沒有,但其實滿是機會,因爲什麼都沒有才能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第二層,剛開始有點成功的時候,總覺得到處是機會,但是反而要想清楚,你有什麼、你要什麼、你放棄什麼,而其實真正屬於你的機會並不多;第三層,給別人機會,馬雲說,「30歲跟別人幹,40歲爲自己幹,50歲要給別人幹,要給別人機會,給年輕人機會。」

▼中國第二富豪百度創辦人李彥宏與馬雲。(圖/東方IC)

馬雲也說,未來的社會一定勢力主義的,「其實互聯網時代還沒有開始,或者是剛剛開始,前面二十年互聯網給中國、給社會、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變化經濟、社會、政治方面影響很大,但我想跟大家講的,這只是剛剛開始,我們正在看的是從IT(資訊科技)向DT(數據科技)的轉移,這個思想觀念來自於,IT是爲了自己越來越強大,而DT是讓別人越來越強大,未來的經濟和社會一定是利他主義。」

呼應自己說的利他主義,馬雲在演講的最後說到,「有機會我們想成立一個基金,專門做臺灣年輕人去大陸學習、創業的基金,如果這個能做起來我們備感榮幸。」他認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會,端看能否把握住,有人會將災難當作機會,有人則是把機會當作災難,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機會,張忠謀有他的機會,互聯網有互聯網的機會,當全世界充滿抱怨和不滿的時候,機會就在其中,只要解決了一個抱怨或不滿,你有成功了,不要做「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