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玩兒”吃虧?帶孩子逛博物館也需要技術含量

孩子展廳裡“亂跑”,不肯按照展覽順序參觀;在綜合博物館裡,被某些展廳的昏暗光線和詭異展品嚇哭;看到感興趣的展品,總想舌頭去舔……當博物館體驗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視爲不可或缺的教育環節,怎樣帶孩子逛博物館也需要一點技術含量

目擊

玩兒了兩個技術含量不高的項目有點

中軸路上的自然博物館可能是目前北京最受家長歡迎的博物館了,除了形形色色的動、植物對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之外,免費參觀也博得了人們極大的好感。

今年第二次帶兒子晟晟來自然博物館的劉女士耐心地陪着兒子繞着爬行動物廳的恐龍化石轉了一圈又一圈,“上次來兩個多小時幾乎就看恐龍了,這次還是要看。”五歲的晟晟每次看到興奮處,忍不住模仿那些龐大骨架的姿勢。

“我還想讓他去看看植物展覽,他不想去,下次再說吧。”劉女士一邊說一邊用手機追拍兒子的“造型”,“反正免費,我們家離得也不遠。”

而在中國科技館的“科學樂園”,有的家長就沒有這樣的耐心了。抱着才三歲的兒子週週從科學樂園裡出來,週週媽就有些遺憾:“在裡面都玩兒累了,一直拍音樂牆,又看了好長時間魚……其他的好不容易拉着走看了一遍。” 週週媽覺得,兩個大人一個孩子五十塊錢的門票還好說,但從城南開車到城北一趟着實有點兒遠,孩子只玩兒了兩個技術含量不太高的項目,感覺有點“虧”,“好是挺好的,但是不可能經常來。”

在科技館的購票處,天花板上不斷起伏變形的氣球陣也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目光,一個仰頭觀看的小女孩被買完票的媽媽“拖”進了“科學樂園”:“走了,這個出來再看,進去裡面好多好玩兒的……”

參觀者寥寥,互動設施靜默

相比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的門庭若市,坐落在長安街畔的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就冷清太多了。雖然預料到非休息日,兒童主題的展館不會有太多參觀者,但兩個多鐘頭的時間裡,記者只在展區裡遇見了一家匆匆離去的參觀者。

不肯透露姓名的一家人,帶着兩個孩子在互動體驗區盤桓了一陣。兩個未到學齡的小朋友對垃圾分類之類的互動遊戲還不能體驗,只對玻璃罩子裡作展示之用的各色兒童玩具有興趣,趴在上面觀察了許久。在體驗區的其他區域,由於缺少參觀者,不少互動設施都處於“靜默”狀態,模擬撥打報警電話的設施前,電話機也不見了蹤影。

而曾經帶孩子到婦女兒童博物館參觀過的王女士,則覺得這個館對孩子而言,不如自然博物館或者天文館那麼有趣。“好像大部分(展品)都是歷史上怎麼教育孩子,我女兒直接就走過去了,樓上婦女館的民族服裝她還看了一會兒。”王女士回憶,“感覺這種參觀不太有意義,不像自然博物館能看到她在書上看到過的好多動植物,孩子特別高興,還長知識。”

爲什麼要帶孩子來博物館?

記者在自然博物館、中國科技館和首都博物館隨機採訪了數位家長,開闊視野、激發興趣、希望孩子養成逛博物館的習慣都是高頻答案。同時,家長們也都認爲博物館體驗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問到多長時間會帶孩子到博物館來一次,除了兩位定期陪孩子參加相關課程活動的家長之外,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半年左右——通常還不是同一個博物館。“主要就是爲了讓他感受一下博物館,再大一點,自己就能來。現在除了寒暑假,他平時也沒什麼時間。”一位受訪家長說。

在學齡孩子的生活中,被各種課外教學瓜分後的業餘時間所剩無幾,博物館體驗就成了類似“旅遊觀光”的一次性項目。

看到感興趣東西,喜歡伸出舌頭舔

在中國科技館的入口處,展示汽車發動機工作原理的巨大傳動裝置吸引了不少孩子的注意,也難住了一衆家長。

“媽媽,這個是什麼?”面對女兒仰望的面孔,孫女士除了“是齒輪”之外再想不出更多解釋了,即便仔細看了旁邊的說明,她還是覺得很難給四歲的女兒做出講解。

在首都博物館,才兩歲的“米花兒”一進入寬闊的博物館大廳,就興奮地跑起來,光可鑑人的地面讓“米花兒”媽媽急忙叫住女兒。

在自然博物館,被媽媽抱在懷裡參觀的洋洋有個讓人頭疼的毛病,看到感興趣的東西,喜歡伸出舌頭舔……

細聊之下,帶着孩子逛博物館的家長們也有不少小困擾:

孩子總是花很多時間想繞到展品背面去看;

孩子被博物館裡的昏暗光線和詭異展品嚇哭;

孩子在展廳裡“亂跑”,不肯按照展覽順序參觀;

孩子在博物館學到的知識,很快就忘了……

那麼,究竟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博物館體驗呢?

建議

“純玩兒”不吃虧

張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 中國兒童博物館研究中心 常務副主任):博物館裡的家長通常有三種,一種是完全不管,讓孩子在裡面玩,自己在邊上玩手機,上網;第二種是把孩子拎來拎去,或者是想讓孩子去了解家長認爲他們應該瞭解的東西,或者是買了門票就想讓孩子把所有的項目都玩一遍,不吃虧;第三種是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兒的家長。這裡面第三種最好,第一種也還可以,第二種是最糟糕的——造成的結果是孩子覺得自己的興趣沒有被關注。其實孩子能對一件事專注是很好的,家長頻繁打斷他,反而會讓孩子以後很難專心。

美國的很多兒童博物館,教育理念是讓孩子在裡面純玩兒,在玩的過程中自然有收穫;但我們國內父母,會覺得我不能讓他們純玩,必須讓他們在這個時間段裡學到點什麼,這個期待是非常明顯的;包括我自己在內,有時候看到孩子在那裡純玩了一個鐘頭,心裡就會不踏實,覺得他一定是在浪費時間

孩子學一個小時琴,也許就能學會一首曲子;但在兒童博物館裡邊玩一個小時,不一定能直觀體現出他得到了什麼提高。實際上,他收穫更多的是思考的能力、創造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想象力……這些是很難讓父母看見的。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對博物館產生情結,將來他會知道去博物館學習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

博物館體驗,“知識是最次要的”

張旎:家長和孩子在博物館裡怎麼互動?在什麼時間段討論什麼問題?都需要學習。家長不能站在很高的位置去和孩子交流,如果用心互動的話,我們會發現孩子也在引導我們看東西,他們問的很多問題都是我們答不出來的。

實際上,博物館是個平臺,關鍵是怎麼去利用它。在博物館裡遇到的問題,可以帶回來,引導孩子通過其他的方式蒐集資料,把問題展開。長久的收穫是如何找答案,知識是最次要的。

我們的孩子課程壓力很大,他們的時間會被分配在課程這些最必要的事情上,剩下的時間就不多了。而孩子的時間表上還有很多事,博物館絕對不會是重要的,鋼琴、足球、英語課……都在博物館前面。

但我覺得大家還是要理解,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果讓孩子從小就有這個習慣,他的學習方式和能力會很不一樣,他會知道自己找資源。所以很多美國的兒童博物館會強調把孩子培養成爲“終身學習者”,把孩子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讓他們自己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兒童博物館就像很多專業博物館的縮影

在博物館的選擇上,多數受訪家長都傾向於選擇科技館、天文館、這樣爲孩子提供有效教育的專業場館;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頗受歡迎的兒童博物館,在國內卻始終發展緩慢。兩者究竟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張旎:普通博物館是給成人和孩子一起設計的環境,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孩子安全的問題,很多展項孩子是不能去動的。兒童博物館的基本作用,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教育的空間,從整體設計到運營理念都圍繞孩子這個羣體,讓他們可以在裡面探索,每個展項孩子都可以碰,可以玩,不會有危險。

國外的兒童博物館還作爲一個教育父母的基地存在,教育父母怎麼跟孩子互動;也向學校輸出各種課程,幫助老師設計課程,爲他們提供教育資源。所以兒童博物館不是一個簡單的場所,更多的是一個教育基地的概念。

同時,兒童博物館的內容很寬泛,比如有天文的內容,將來孩子可能就想去天文館學更多東西。所以兒童博物館就像很多專業博物館的縮影。(主筆 張棻 插圖 宋溪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