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粵港澳大灣區看臺灣 林淑玲:2020是開放與鎖島之爭

兩岸關係。(圖/路透社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媒體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採訪14日告一段落,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隨即於15日率團前往考察。《中評社》發表署名「林淑玲」作者的社評稱,粵港澳大灣區與臺灣「有着完全不同的發展思維」,對比前者面向全球的全方位開放」,蔡政府「竟連設置自由貿易經濟特區都認爲沒有必要」,於是開放與閉鎖「勢將決定兩岸的不同發展」,2020選舉對臺灣也「不只是統獨之爭更是開放與鎖島之爭」。

社評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大約7000萬、面積5.6萬平方公里,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以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最大特色是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根據規劃,2020年將完成大灣區基礎設施,2022年基本完成三地市場規則對接,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圖/CFP)

社評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啓動後「迫不急待走出去」,三地政府日前還首度聯手赴海外推介,第一站選擇日本,因爲企業「看到了日中深度合作契機」;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已於4月7日訪問東京,並且獲得日本政府和企業的重視;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的預測報告,大灣區只需六年即可超越東京灣成爲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

有關臺灣方面,社評話鋒一轉表示,此次多家臺灣媒體在香港、澳門、深圳、廣州採訪與大灣區有關的城市發展遠景,應該發現了「不止香港、澳門薪資水準高於臺灣」,深圳、廣州許多行業工資「也遠高於臺灣」,但臺灣民衆民進黨政府刻意冷處理下仍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瞭解非常有限」。社評還說,大灣區「如一個巨大的發展引擎」,反觀臺灣如果繼續停滯不前,未來的薪資水準「或許就不只輸給港澳深穗四地」。

社評強調,經濟要發展「一定要開放」,例如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今的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如此」,但臺灣卻是「反其道而行」,包括經濟在內「凡事都被政治所捆綁」,例如蔡政府面對國民黨力推的自由貿易經濟特區,最後也以經濟效益不大爲由否決,陸委會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亦以促統工具視之」,這「當然更不可能有合作的可能」。社評認爲,蔡政府拉高政治協議門檻、限制持居住證者服公職、加強管制退休軍文職高官赴陸等,這些「都進一步嚴格限縮兩岸交流」。

▼粵港澳大灣區覆蓋區域。(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社評說,粵港澳大灣區緊鄰臺灣「應是臺灣非常好的機會」,不論是融入發展、投資、就業「都可以帶動臺灣的轉型」,但後者「卻選擇了拒絕」;雖然最近高雄市韓國瑜赴大陸推銷農漁特產有了初步成果,但這其實還是不夠的,因爲農漁業佔臺灣總體GDP還是有限,能照顧的就業人口不多,臺灣需要的是全面開放的思維,讓金流人流大開放,讓所有想來臺灣投資的都可以進來,讓內資外資一起把臺灣的GDP拉起來,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進而把經濟帶動起來。

社評總結表示,臺灣從兩蔣到蔡英文執政,受困於政治思維「一直沒有真正開放」,導致企業只能出走尋求發展,尤其蔡政府的鎖島「是臺灣青年出走的最大推手」,自從蔡英文上任後的這幾年「青年出走就業、就學更蔚爲大潮」;臺灣如果沒有意識到鎖島等同衰敗,青年出走潮勢將愈來愈嚴重,而淘空臺灣的不是別人,正是臺灣政府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