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並非單一原因導致 醫師:篩檢才能提早發現

醫師提醒,要定期大腸癌篩檢,若有血便、腹部不適等狀況,要儘速就醫檢查。(圖/達志示意圖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大腸直腸癌近年成爲臺灣每年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據國健局2008年篩檢成果顯示,50-69歲民衆每2年曾做過糞便潛血檢查率僅11%,可見國內大腸癌篩檢涵蓋率偏低。彰濱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指出,很多因子可以預防,息肉可藉由擴大篩檢提早檢測切除,若有血便、排便習慣突然改變、腹部感覺不適、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貧血症狀,就要儘速就醫檢查。大腸癌的腫瘤特性從長出來到出現症狀,需要約5-10年時間王俊偉醫師表示,大腸息肉不一定會有症狀,早期大腸癌也可能無症狀,若有像是血便等明顯症狀,大多已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期,因此大腸癌最適合篩檢來及早找出病竈並切除。醫學研究也歸納出大腸癌危險因子,包含年齡飲食、息肉、肥胖與代謝症候羣個人病史家族史炎性腸炎、抽菸等,此外,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也是大腸癌快速攀升的主因。但也有注重飲食養生,甚至茹素的人得大腸癌。

一名68歲婆婆從年輕就茹素,近兩三個月來有頭暈且發現有黑便狀況,就醫做了大腸鏡檢查,從內視鏡上發現一串腫瘤,切片證實罹患大腸癌,且已轉移肝臟,爲癌症末期。另一位51歲的女強人患者,因異地飛來飛去工作而常有便秘情形,最近因便血到院檢查,也發現罹患直腸癌晚期。可見大腸癌並非單純單一原因導致,而是由包括遺傳基因突變致癌物質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綜合而成。而美國自2003年起致力於大腸癌定期篩檢,早期大腸癌發現個案增加,且經治療整體死亡率也下降。因此,王俊偉醫師提醒,有很多因子都可透過糞便潛血檢驗、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來預防,民衆若篩檢提早發現,透過早期治療,便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工作繁忙,身體嘛愛顧!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即時掌握最新醫藥保健資訊→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