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都更先行者 重新妝點老城區

迪化街布商起家的常殷建設,是大同區老牌的都更建商,看盡大稻埕三十年的變化;如今,常殷建設也跨出大同區,參與臺北市其他區域的都更案。(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臺北市延平北路一帶,是日治時代的「太平町」,與迪化街一帶的「永樂町」都曾是大稻埕最熱鬧的商街。如今延平北路上的低矮樓房,記錄着當年的興盛繁華,卻也難掩因時代更迭的老舊樣貌。

紮根 延平北路1段 6棟常殷作品

26年前,常殷建設就與在地人攜手改建老舊社區轉化市容,是大同區都更的先行者;而今短短的延平北路1段上,就有6棟常殷建設作品,儘管常殷建設在大同區小有名氣,但發跡迪化街的常殷陳家卻十分低調。

根據《財訊》報導,這次常殷建設董事長陳暉鵬首度接受專訪,卻堅持不拍照。現有公開照片是2019年他在「常殷峰澤」開案記者會的畫面;據悉,當年也是常殷建設20多年來的第一次公開記者會。

陳暉鵬分享,陳家早年在大稻埕經營布行,「我爸說,以前的布商只要10塊布選對一兩種花色,就能賺大錢;鼎盛時期,1百元的成本布料能賣出4百元。因爲滿手現金,每家布店都有一個小金庫,存放幾百萬元,當金主放貸,利息甚至高達兩三分。」後來陳家跨入紡織業,富隆紡織、德隆纖維、國隆紡織皆爲其相關企業;1974年開幕,2017年歇業的西門町六福保齡球館,地下室佔地近三百坪,也是陳家的資產。

陳暉鵬的父執輩有4個兄弟,早年在延平北路有四間店面各自經營生意。《財訊》報導指出,陳家跟着臺灣經濟的成長軌跡,累積了財富,而今各事業體也互相分工。62歲的陳暉鵬回憶,他小學時候的延平北路,熱鬧程度就如同現在的東區,從採購結婚用品到南北貨採買,一應俱全,也因離臺北火車站近,周遭有許多旅社和職業介紹所,「酒店多,晚上睡覺還能聽到酒瓶互砸的聲音」。

延平北路也是雙十國慶總統閱兵的路線,坦克車也會經過,「住在這裡的人都說,延平北路與總統府共用同一條專線,不會停電。」直到1976年,市府興建北門高架道路延平北路匝道,不利於人行,延平北路的熱鬧戞然而止,「這裡是一個龍穴,橋剛好把龍頭插下去,整個延平北路就敗掉了。」

《財訊》報導進一步指出,1986年,臺北工專土木科畢業的陳暉鵬退伍後,不想接家業,自己去應徵工地的工作。隔幾年陳暉鵬與朋友合資,當起建商,第一案在臺北市東湖,興建完沒多久友人因年紀大想退休,公司面臨改組,陳暉鵬說服父親和叔伯一起當股東,加上家族在大同區有許多店面,改組後便決定深耕大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