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大稻埕新經濟 跨國企業都搶進

文/今週刊整理

大稻埕曾是全臺最大的茶葉集散地,紡織食品大企業的起家厝,但曾經繁華絢爛的大稻埕,隨着產業外移,逐漸沒落、衰退。

被遺忘的老城區,如今再度成爲各界注目的新焦點

全球咖啡盟主星巴克,全球最暢銷的數位筆記Evernote等,3年內共高達近70家新店進駐。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區共計約有370棟房子申請容積移轉,1年內,就冒出40多間新店家,3年內,總計新開了近70家店文創小店高達2/3以上。

無論是傳統產業再出發、亦或是年輕人孵夢造夢基地、文創聚落等等,大稻埕魅力何在?能否風華再起?

位於臺北市重慶北路與保安街交叉口上,有一棟建築非常引人注目,大樓的1到3樓是仿巴洛克風格的紅磚式古建築,4樓以上則爲灰色石崗石材所砌成的全新建物。舊建築的部分大有來頭,是人稱「鳳梨大王」葉金塗宅邸,興建於1929年,當年葉金塗站在頂樓,俯視着整個大稻埕碼頭,滿懷雄心壯志地看着淡水河口的繁榮。

「就集客力而言,大型商場集客力當然比較好,但是葉金塗古宅充滿了歷史文化元素,讓我們可以向本地或國外的顧客敘說和分享。」星巴克發展部主管經理楊佳矗(矗,音處)說明。現在星巴克成爲大稻埕的著名地標之一,業績也比一般門市多出2成。

星巴克進駐古宅 業績多2成

全球最大的數位筆記行動應用程式Evernote,在臺灣擁有150萬用戶,其臺灣分部選擇落腳大稻埕,「自從搬進大稻埕之後, 因爲科技與傳統的強烈反差,反而成爲一個話題與焦點。」科技與傳統老城區的另類結合,讓Evernote亞太區總經理Troy Malone甚至下令,所有亞太辦公室都必須以大稻埕辦公室爲模範。

迪化街北段右轉涼州街,會被一個很特別的店名吸引──「你好我好」,店內竟擺置一系列黃、淺藍、粉紅、紅、綠五種顏色的「大同電鍋」,桌面底布還用臺灣特有的藍白帆布鋪設。

這是重度哈臺」的青木由香,自稱是「臺灣一人觀光局」局長,她推薦許多連臺灣本地人都沒聽過的巷弄小吃,「愛臺灣」的青木由香,致力於向日本人引介臺灣的大小事,也因爲她的推薦與報導,日本最大的旅行社JTB,也開始將霞城隍廟列爲景點,取代原本行天宮

成立35年,自創品牌也十多年的ALL BLACK,在全省百貨公司有30多個櫃點,去年毅然決定從百貨公司出走。尋覓一整年後,去年底落腳大稻埕,開設第一家專賣店。負責展店林文正表示,「大稻埕的人流量雖然不高,但是消費力卻是滿高的。」原本預估初期月營業額約60幾萬元,結果出乎意料,竟有近百萬元的好成績。

大稻埕不只有全臺第一家西藥房屈臣氏大藥房」、「茶葉之父」李春生紀念教堂等,大稻埕還孕育了新光紡織、力麗集團、聯華食品、義美光泉等的「起家厝」,讓大稻埕的迪化街有「臺北華爾街」、「臺北第一街」的稱譽。但隨着臺北的經濟重心移至東區,曾經繁華絢爛的大稻埕,變成臺北市最邊緣的傳統舊聚落,也是現存最完整、最具歷史意義的唯一老街

隨着全臺各地老屋活化熱潮方興未艾,大稻埕再度成爲各界注目的焦點,2年前還曾吸引馬來西亞開發商開高價覬覦。

大企業的起家厝 新創公司的孵夢搖籃

大稻埕是否能夠再成爲另一世代的「起家厝」?以「全臺灣第一位90後總編輯」爲號召的行動新媒體KNOWING,也已經進駐。此外,臺灣著名文創老店蘑菇,也於1年前,將原本坐落於中山區的辦公室,搬移至大稻埕。

大稻埕這一波的文創熱潮,背後最大的力量,就是出身學運世代的民進黨青年部及文宣部前主任周奕成。他的世代文化公司,已經在大稻埕連續打造了好幾個文創空間,包括民藝埕、小藝埕、衆議程、學藝埕、聯藝埕等「藝埕系列」,旗下已經約有高達30多家新店進駐,每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創意小店。

臺灣民族運動者蔣渭水所帶領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盛極一時,文學、藝術、音樂百花齊放。如今,新一波的文創風潮,將帶給大稻埕什麼樣的新面貌?大稻埕的未來,和過去一樣精采。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966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臺北巷弄裡行走的美味我愛上臺南,我來自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