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兵》習將宣告國防軍隊深化改革初步完成

大陸實施大規模軍隊改革陸軍員額比例首度降到50%以下。圖爲解放軍在朱日和訓練基地閱兵畫面。(圖/新華社

大陸建政70年,將於10月1日天安門舉行的大閱兵,不但是大陸史上規模最大的閱兵,也是史上武器最精良的閱兵。但精良的武器仍需精良的部隊才能發揮戰力,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2年上任以來花費大量心血進行的「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將於此次建政70週年的大閱兵典禮宣告改革初步完成。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推行的「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自鄧小平在1985年「百萬裁軍」後,幅度最大的軍事改革,也是大陸自1949年建政以來,所施行規模最大、程度最深的軍事改革。他在2015年「九三閱兵」先宣佈裁軍30萬,並於當年11月底的「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正式發出軍改號令,以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做爲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也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更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外界有人認爲習近平推動軍改的目的,或在清洗軍中派系重塑「黨指揮槍」的權威,又或者是官方所謂爲實現建黨與建國「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必須落實「強軍夢」等。

2018年11月14日,習近平出席中央軍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圖/新華社)

歷來中共領導人都必須先鞏固在軍隊中的權力,才能使政治權力穩固。圖爲1977年7月鄧小平在共軍建軍50週年大會上。(圖/新華社)

此次軍改除裁軍30萬,更推出具體改造措施,打造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包括實現「軍委管總」:將四總部分列成15個職能部門,成爲中央軍委直屬的幕僚單位(包括三委:軍委紀委、軍委政法委、軍委科技委;七部:聯合總參謀部、政治工作部後勤保障部、裝備發展部、訓練管理部、國防動員部與軍委辦公廳。五機關戰略規畫辦公室、改革和編制辦公室、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機關事務管理總局及審計署),以加強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強化「黨指揮槍」。2016年1月上旬,距離習近平下達軍改號令僅一個多月,中央軍委機關調整組建任務基本完成。

同年2月1日,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五大戰區成立,傳統的七大軍區製成爲歷史。區隔建軍與用兵,達成「軍種主建」、「戰區主戰」:重點作爲包括成立陸軍司令部及建立新軍種戰略支援部隊,提升二炮地位,改名火箭軍,以及在五大戰區建制中將行政管理建設與指揮分治,建立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和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建構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

大陸北海艦隊所屬潛艇基地的受閱核潛艇官兵。(圖/中新社

中共黨史看,中共領導人在實施軍區制度變革時,必然有全盤性政治考量與配套,不全然以純軍事作戰效益爲目的。1950年代毛澤東擔心打下中共江山的地方軍頭坐大,於是在「高饒事件」後,將6大軍區分成12個軍區。而在林彪主持軍務的10多年間,爲了培植自己軍隊的勢力,將軍區裁併爲11個;林彪垮臺後,毛澤東更將軍區縮減爲8個。這幾次的軍區裁併,主要都與政治權力鬥爭有關。

1985年鄧小平復出主政,主張「軍隊要整頓」,除了各項軍事現代化作爲,並汰換林彪勢力,再將11個大軍區裁併爲7個,並實施大軍區司令員輪調製度,以免大軍區與地方官員合流,坐大地方勢力。鄧小平去世後,江澤民權力未穩,直到1997年十五大召開,國內外形勢趨於緩和,江澤民地位穩固,纔敢針對軍隊編制問題,決定分3年裁軍50萬。

習近平此次軍改未來發展主要包括三大面向,第一爲職能收斂;部隊收斂,朝向部隊編成縮減,朝合成旅、合成營發展;能力收斂,在人才的晉用與培養,將讓腐敗無能者下,夠紅夠專者上。第二爲人力管理,強化職業技能與福利;軍費管理,加強財物集中監管;制度管理將持續推動依法治軍。第三爲需求擴散;技術擴散,將擴大軍民融合以滿足後勤;文化擴散,在軍中與社會上弘揚崇軍尚武風氣

軍改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在於解放軍在中共黨內具有相當地位,共軍仍堅持武統臺灣,軍改雖非因於臺灣,但共軍實力提升,將增加北京對臺施壓空間,並隨兩岸關係緊張或緩和,發揮不同程度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