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憤怒左右了孩子的行爲 專任輔導老師:只要是情緒 都需要被傾聽

當憤怒左右了孩子的行爲。(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青少年議題書籍中,多以心理諮商師或精神科醫師身心科醫師執筆,從理論的角度切入,往往較少着墨於每個孩子各異的特殊氣質。身爲輔導老師作者天天與孩子接觸,將孩子們之間的相談與輔導所發現的問題,引導的過程記錄下來,更能貼近真實情況,提供家長們最有幫助的相處建議

◆從老師到家長,都是輔導範圍

書中探討的議題,包括青少年在學校遇到的困難,也討論來自家庭內部動盪所產生的問題,對孩子造成的影響。除了引導孩子,當問題的核心在家長或導師身上時,作者也請家長反思,與導師長談,從各方面解決孩子的困境

◆具體建議整理完善,讓父母不迷惘

作者以故事鋪陳每個孩子的故事,輔以引導或諮商的技巧,每篇文章的最後,將運用到的技巧或建議,貼心地整理好,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再次回顧反芻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精彩書摘

●只要是情緒,都需要被傾聽

「馬的,一羣王八蛋。」

重光呼吸急促,忿忿不平說着,還無法從剛剛那件事情緩和下來,對於導師的記過處分也感到非常不爽。

「我可以感受到你很在意大家這麼說你。」

第一節英文課,老師還沒到教室,重光自告奮勇地走到講臺前幫忙管理秩序,叫了某位同學安靜後,被同學回嗆:「全班最吵的就是你,你憑什麼管我?」結果重光回嗆了一句:「幹!」引來其他同學的不滿,一起指責他,重光見到此般情景,惱羞成怒地衝到臺下抓了那位同學的衣領,舉起拳頭來要打他,而這一幕剛好被英文老師撞見。

允許憤怒出現

每個人都會憤怒,憤怒是個正常的情緒。情緒,是我們對某人某事所產生的一種感覺,我們會因爲某個人或某件事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告訴孩子「不可以生氣」、「生氣是不對的」,但不斷地否定憤怒情緒,只會導致孩子在生活中更不知道怎麼處理憤怒,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選擇最直接的肢體暴力來處理。

讓孩子們瞭解每個情緒的出現都是正常的,覺察與辨識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正面和負面的情緒,但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我們必須當情緒的主人。誰說「憤怒」就一定是壞的情緒呢?

憤怒可以產生力量,促進我們與人交談,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憤怒也可以激起我們想要改善現狀、增強控制生活的動機,但憤怒同時也會讓我們無法思考與行動,容易引起別人異樣的眼光,甚至引發攻擊行爲,所以任何一個情緒都會有其正向和負向功能,端看我們如何運用。

專輔老師這樣做……

「爲什麼不會學習忍耐呢,都已經國中了。」面對導師的指責,我非常不認同,我能理解導師的不悅與無力感,但我們也需要去理解孩子們的憤怒情緒,即使孩子憤怒後出現的暴力行爲是不對的,但他的情緒也是需要被傾聽的,特別是傾聽其情緒背後的需求與渴望。

我能理解你

「你能跟我說說剛剛發生了什麼事嗎?」

「導師不是都跟妳說了嗎?」

「嗯,但我想聽聽你的說法,因爲我知道你會這麼生氣一定是不小心失控了。」重光對自己很沒有自信,學校課業無法擁有良好的表現,也沒有其他專長,但又期許自己可以被大家喜歡,成爲班上萬人迷,所以選擇搗蛋的方式來引起同學和師長的注意。

那天,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爲英文老師管理秩序,結果卻換來同學的批評,也沒有一位大人願意坐下來聽聽重光怎麼說,理解孩子生氣的背後,其實是因爲難過,以及對自己的失望,導師只是一味地叫他要忍耐,卻沒看見他憤怒下那充滿淚水的雙眼。

面對因憤怒而打人的孩子,儘管我知道孩子有錯,我也不會馬上指責,相對的我會先邀請孩子還原現場,聽聽他們的故事版本,然後在孩子的描述中,去理解孩子是怎麼看待整個事件的?跟着他的角度去感受、同理,讓孩子知道:「我能理解你爲什麼這麼生氣」。

(未完待續)

(本文摘自《擁抱叛逆期:輔導室裡孩子的真心話》/四塊玉文創)

【作者簡介】

羅可/專任輔導教師

2016年創立臉書粉專「嘿,我是專輔」,分享任教中的生活點滴及各種經歷。

從小因爲雀斑感到自卑長大後卻也因爲雀斑成爲一位有力量的人。喜歡笑、也喜歡哭,享受與人接觸的快樂。善於內省、覺察自己的情緒與狀態。有點完美主義,但也愛着自己的不完美。

FB:嘿,我是專輔 @Counseling.tw

《擁抱叛逆期:輔導室裡孩子的真心話》/四塊玉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