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情緒崩潰,怒扇孩子十幾個耳光,無法共情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今天早上收拾妥當以後打開手機,就刷到了一個視頻,讓我看得無所適從,不可思議。

一個媽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情緒崩潰,突然就失控了,扇了孩子十幾個耳光,又扇了自己一個耳光最後還踹了椅子一腳。

同時伴隨着還有尖叫、怒吼。

“你寫啊,坐正了,改啊……寫的是什麼……”

看完很震驚,覺得這個媽媽就像瘋了一樣,怎麼就能到這種程度呢?

你能共“情”到這個媽媽嗎

我自己是無法共情到這個媽媽的,因爲我和我的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一直是平等溝通,我無法想象如果我這樣對待我的女兒……一輩子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我也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接受不了,從女兒的角度我就接受不了。

我跟朋友討論了這個情緒失控的媽媽,朋友表示能夠理解她的崩潰。

“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態度不認真,敷衍,左扭右扭,我真的很崩潰,我昨天就發飆了,不過還是在可控的範圍內,不像這個媽媽這樣失控。”

我只有一個問題:情緒失控,對孩子提升有意義嗎?

朋友說沒有,我說那爲何還要去讓自己發飆生氣呢?

她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雖然知道這對孩子的提升毫無意義,甚至會有反作用,但是到了那個節點,還是無法控制。

從“我”的角度來分析這個點

我特別能理解朋友說的“能理解這個媽媽崩潰的點”,她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不過她會理智很多,把這種情緒控制到一定的範圍內。

能共情到的和不能共情到的一定是兩個人羣,人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看世界、評判世界的。

我是不能共情到的人羣中的一個,因爲我和孩子的日常相處方式是平等的,過完年孩子5歲了,我就更尊重她的個人想法和選擇了。

有人會問:平等地對待孩子,他們真的會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嗎?

朋友就認爲孩子是“一天不打上房揭瓦”,有的時候打、罵,都是爲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爲和方向,把孩子帶到正路上來。

如果說能夠控制在一定的情緒範圍內,動手的力氣也能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通過這樣的方法教育,也會有一定的效果吧。

但是情緒失控下的這種過激反應,我認爲只有負面的,沒有任何正面的引導意義。

任何一個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都有固定的模式,家長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孩子也習慣了這樣的模式(被動習慣也算是),我始終覺得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保持靠一點點溝通來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也能接受這樣的方式。

我之所以願意選擇平和的方式,我是覺得這是更有效的方式,而且不會衍生不確定的負面影響。

但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這個方法可能真的只適合從一而終,就是孩子從2歲開始,我們就選擇平等的溝通方法,不會用大人慣用的“打罵、怒吼”手段來達到孩子聽話的目的,那麼孩子就一定會逐漸成爲一個願意用溝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人。

不反對“打孩子”,但是一定要理智

我其實並不是嚴格地反對打孩子的媽媽,我覺得對於幼兒來說,打幾下屁股,讓他們冷靜下來,也不算不是一種好方法(不能太頻繁了,一年一次還是可以的)。

孩子從出生到一路成長起來,在幼兒園階段,因爲孩子無理取鬧,情緒到了某個點,打一兩次都是正常的。

可是我們還是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個負責的家長,打什麼位置,打到什麼程度,這個不應該是無知的,應該是確定的,換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在理智範圍內。

但是當孩子懂事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後,上了小學了,我是無法支持“打孩子”這件事的,一旦想到孩子受到家長情緒崩潰狀態下的暴打,無法接受。

輔導作業如何才能不崩潰

朋友說,輔導作業減壽,因爲真的會氣到不行。

朋友問我爲什麼不會生氣,是不是孩子太優秀了。

孩子的資質都差不多,這個年齡段行爲習慣也差不多,基本上這些點孩子身上都會有。

不生氣,是因爲我能平等地看待孩子,我不會按照我的水準去要求孩子,我在跟孩子接觸和溝通的時候,能夠清晰地劃定界限,接受孩子的年齡,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幼稚,有的時候甚至是不夠配合。

當我們在開始輔導之前,接受了這一切的時候,怎麼還會生氣呢?

這也是我不理解的一件事,我權當認爲,生氣就是因爲沒有降低標準。

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多盯着樂觀積極的方面,看到孩子進步的點,就不會陷入情緒炸彈裡了。

跟孩子接觸的時候,情緒崩潰失控,傷娃傷己,話說多少都無法叫醒一個不想醒的家長,還是多控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