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學新生 入學收到大包裹

隨着疫情形勢好轉,德國學校在停課數月後陸續復課。暑假結束後,各地的小學又迎來了一批新生。不久前,筆者在街上看到一羣剛參加完入學儀式孩子家長,每個孩子懷裡都抱着一個花花綠綠的個頭快趕上自己的大包裹。這就是德國小學新生都會得到的“入學禮物袋”,寄託了家長們對孩子即將開啓人生新階段的美好祝願和期待。

手捧“入學禮物袋”的德國小學生。

延續了兩個多世紀的傳統

“入學禮物袋”最初的名稱是“糖果袋”,據說這一傳統起源於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州圖林根州。最早的相關記錄出自18世紀末一位牧師的兒子的自傳,他從校長那裡收到了一個“糖果袋”。後來,耶拿市的小學新生都會得到一個裝着點心的小紙袋,裡面一般是八字面包或字母形狀餅乾。德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埃·克斯特納在童年回憶錄裡描述了1906年在德累斯頓上學的第一天,向鄰居展示了他的“繫着絲帶的糖果袋”,從裡面倒出的水果糖夾心巧克力椰棗、無花果、小蛋糕和華夫餅一直堆到了腳踝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糖果袋的習俗才逐漸傳到了德國西部和南部地區,甚至鄰國奧地利和瑞士德語區。人們把這個口袋的名稱更改爲了“入學禮物袋”,並沿用至今。自1950年代起,德國經濟復甦,人們終於擁有了足夠的物資來填滿禮物袋,這個傳統也就得以固定下來。在兩德分裂時期,東德地區將“入學”這件事賦予了更多意義,禮物袋的通用標準被定爲85釐米長的六角錐形狀,在西德地區常見的則是70釐米長的圓錐形禮物袋。今天,德國東部的幾個聯邦州仍然比西部聯邦州更加重視新生入學的儀式感,整個大家庭通常會在孩子開學前聚在一起慶祝,不僅父母會精心準備一個大禮物袋,其他親戚也會送上小型的禮物袋。

入學禮物袋帶給孩子安全感

幼兒園升入小學,意味着即將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而禮物袋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孩子平穩度過最初的緊張和不安,讓他們對這段經歷留下一個溫馨甜蜜的印象。有些幼兒園會專門爲畢業班兒童舉辦“糖果袋節”,將一個個漂亮的口袋掛在一棵樹上,邀請父母和祖父母一起來參加活動,由孩子們自己排練和表演小節目,通過這樣的儀式與熟悉的環境和朋友告別。1853年出版的《給所有初次上學的兒童的糖果袋書》中就提到了“糖果袋樹”的習俗。直到今天,老師和家長還會給孩子講述這個童話,“糖果袋”從這棵特別的樹上生長出來,果實成熟時就是新生入學的日子了。

家長如何針對孩子的喜好和需求準備入學禮物袋,可以說已經成爲一個兒童心理學課題,袋子裡的禮物種類越來越豐富和實用。專家就禮物的選擇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議,首先是在學校需要用到的東西,比如午餐盒、飲水杯、兒童手錶、彩色鉛筆、姓名貼紙等;其次是用於閱讀和學習的材料,比如關於學校生活的繪本兒歌集、畫畫謎語類的童書、字母印章等;第三是娛樂用品,比如毛絨玩具棋牌遊戲、小手工套裝、貼紙、跳繩等;第四是保護安全健康的物品,比如兒童創可貼、掛在書包上的反光配件、兒童緊急求救手環等,今年還新增加了口罩、消毒紙巾等;最後當然少不了孩子最愛的甜食經典小熊果汁軟糖、字母餅乾、乾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禮物袋也在與時俱進

入學禮物袋的外觀就像人們不斷變化的時尚和髮型一樣與時俱進着。德國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糖果袋”工廠成立於1894年,位於薩克森州的埃倫弗裡德斯多夫市,至今仍然採用手工方式生產入學禮物袋,每年的產量大約是200萬個。爲了適應市場需求,這家老牌工廠一直在進行改良和創新,不僅能夠提供從12釐米到一米之間的各種尺寸,以及諸如十二棱錐這樣的特殊形狀,而且圖案設計也更加多元和個性化。現在最受歡迎的主題是迪士尼動畫和電影人物,比如冰雪女王、小黃人星球大戰中的角色等,而童話英雄、貓、馬、恐龍這樣的經典主題也長盛不衰,禮物袋上還可以添加帶聲音和閃光效果的裝置,滿足孩子們旺盛的好奇心。此外,很多家長會根據孩子的要求,用各種手工材料自己製作完成獨一無二的禮物袋,而不是簡單地去商店裡買一個沒有特色的大衆化包裝。

近年來,德國家長花在入學禮物袋上的費用越來越高,說明這種通行的儀式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就德國平均水平而言,準備一個禮物袋大約會花費70歐元。與此同時,圍繞入學禮物袋也存在一些爭議。有社會學家表示,由於禮物袋的裝飾、大小、重量以及禮物的價值不同,它在開學伊始就成爲家庭經濟狀況和家長身份地位的標誌,所以應儘量避免孩子對禮物袋進行攀比,或者鼓勵孩子親手製作自己的禮物袋。考慮到一些家庭可能負擔不起禮物袋的費用,萊比錫兒童基金會設立了一個名爲“糖果袋行動”的項目,希望籌集資金讓所有孩子都能收到屬於自己的入學禮物袋。

毋庸置疑的是,入學禮物袋的傳統在今天仍然很流行,而且已經演變爲一種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孩子們通過繽紛多彩、充滿驚喜的禮物袋可以感受到,上學讀書不是一件刻板的事,而是一個通向美好生活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