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生/《曼菲》 面對自我與他人的真誠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陳念萱】

我以爲,在這紀念曼菲紀錄片裡,只是看見她的作品與創作過程,畢竟當事人已逝去多年,導演該如何詮釋她的奇幻人生

第一次採訪陳懷恩導演是爲了《練習曲》,他的滔滔不絕,讓我想起口若懸河的張懸,兩人都是很省力的自來水,完全不用費神發問,一小時能送給你五千字長稿,流暢得幾乎不必修稿,仿若他們用嘴就能寫給你。做爲侯導御用攝影師,陳懷恩掌握鏡頭畫風,很生活,很融入,讓人忘記去猜測劇情真假

羅曼菲是我少女時代傳奇,雖然她只長我三歲,然而羅曼菲三個字,彌天蓋地龐大得,仿若她長我三十歲。我們都曾師從當代舞蹈劉鳳學老師,然而她是自願地熱愛,我則是被迫在寄宿學校裡受教,爲了娛樂各國來訪貴賓們,幫學校教育基金募款。我仍從不情願裡慢慢愛上了舞蹈,因爲劉鳳學老師總盯着我的駝背,雖害怕她的緊迫盯人,卻也因此汲取了她暖烘烘的教學熱情,將近半世紀的歲月過後,劉老師打拍子罵人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據說劉老師在華興已放水,來之前被叮囑過,這裡的孩子需要溫暖,不能呵斥。上世紀的老師再兇,對於教學品質學生的關注,全心全意,好似這樣便也對自己負責了。

她不僅是舞蹈家 更是教育家典範

曼菲說:「是舞蹈選擇了我!」臺大外文系畢業,紐約大學舞蹈系碩士,三十二歲第一次呈現個人舞展,求學過程裡,學霸天賦,讓她放下自幼熱愛的舞蹈。與之相反,我沒有舞蹈基礎,上中學才忽然遇見了劉鳳學老師,她曾拉着我嘆息:「手長腳長地長得好,可惜不是從小練舞,現在跳,遲了。」爲我們這羣半途出爐的硬骨頭學生,她必須絞盡腦汁編舞,才能瞞過國際外賓,以爲這就是民族舞蹈的特色。猶記得學校經費不足,只能用走私貨櫃沒收的綢緞給我們做舞衣,笨重地穿上身,擺動越加困難,把劉老師氣得跳腳,卻莫可奈何,哇哇叫之後,又來撫慰我們:可憐的孩子!

是的,我在陳懷恩的《曼菲》裡,看見上一代爲人師表的風範與率真,想起至今仍感恩的劉鳳學老師,以及三顧茅廬的江學珠校長和蔣宋美齡夫人,對於學子與教育品質,她們無所不用其極地發揮,幾乎做到了「學生至上」,而盡情包藏着濃烈的母性溫厚。

陳導大量資訊的剪接與採訪攝影裡,你終於發現,曼菲不僅僅是舞蹈家,更是教育家的典範,她疼愛學生的程度,遠遠超過她與閨蜜之間彼此疼愛憐惜的友誼。當然,你也會發現,如此美麗聰慧又豐富的女人,她的愛情呢?導演善意地迴避了,唯有親情友情師生情,凝目濃密,毫無遲疑。

嘆息卻不遺憾 她曾毫無保留地奉獻

風雲人物一樣的美人,她的愛情,早已被報導狗血四濺,卻並未傷及她半分人格,敏感纖細,亦未說出過「人言可畏」這樣傷己傷人的結論。她知道自己是誰,正在做什麼,學生纔是她唯一無法迴避的責任與愛。

片中有段非常感人的對話,大姊與姊夫因年齡相距極大,幾乎是長姊如母般疼愛着自幼跟進跟出的曼菲,某日兩人鬧彆扭,仍履行承諾帶曼菲出遊,曼菲感受到兩人之間的冷戰,竟哭喊着要回家。很多人都希望擁有呵護自己的哥哥姊姊,我卻很想要這樣的小妹妹,你怎能不疼愛她到老死呢?

好幾位學生在曼菲病危輪值照護,甚至有人爲參與輪值,心甘情願回到收入不多的舞團工作,只爲報答她知遇之恩。而她,最後的幾個月,既要操心她欣賞的南管大師王心心,又要拚命地關注學生們的創作,撐着油盡燈枯的軀殼,也要壓榨出一點能量,去支援熱愛的藝術工作者

看着這樣的紀錄片,你嘆息着卻並不遺憾,她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自己,做爲時代的典範,亦不爲過。此生若能遇如此這般的老師,真的是三生有幸,而我,僅僅是看紀錄片,便已萬分慶幸,我們的時代,真的有人。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1期/10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上魅麗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