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部分負擔 健保改革關鍵

健保署長李伯璋。(李伯璋提供)

回想43年的臨牀醫學生涯,當過成大醫院外科主任與部立臺南醫院院長,在接掌健保署5年10個月來,相當於由健保大學進入健保研究所。

前幾年都陪阿中部長參加WHA年會或參加APEC會議與外國分享健康照護,我們的全民健保不是國外商業保險可比擬。

開源是政治議題,務實去面對臺灣醫療生態的問題,是我當管理人的挑戰。這幾年、健保署首先積極建置「健保雲端醫療資訊雲端分享系統」,讓病人過去的用藥紀錄、各種檢驗檢查項目及結果,包括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胃鏡、大腸鏡與超音波的影像,可以提供診所/地區醫院醫師,調閱病人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所做的檢查,病人可減少暴露輻射劑量也減少時間的浪費。

目前,如果醫師在一定時間內重複開立同成分藥品及重複開立檢驗檢查,診間電腦就會主動跳出視窗提醒,可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行爲。然而,對於不斷成長的昂貴檢查費用,健保署提出管理對策是透過「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制度,讓民衆增加一些責任感,稍微改變就醫習慣,就可有效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爲。

國人平均一年就醫次數約有15~16次,遠高出歐美國家的6次。在醫療費用的佔率,歐美體系門診資源佔率通常是45%,但在臺灣卻是66%,放眼所及許多大型醫療院所門診總是人滿爲患,值得國人深思如何共同營造優質醫療環境。

健保署此次規畫這項改革方案,就是朝落實分級醫療與醫藥分業爲目標,依醫院層級/有無轉診收取藥品與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再訂定合理上限下,讓保險對象必須支付基本的銅板價格,透過「零元效應」來使用健保醫療資源。在重大傷病病患免除部分負擔下,我們估計透過這計劃可收到121億的部分負擔費用入健保安全準備基金,當民衆改變就醫行爲減少一次門診就可減少378億醫療行爲點數。

沒有開始就沒有改變的機會,這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對臺灣醫療改革是十分關鍵的時刻,面對不斷成長的醫療行爲點數,若只靠調高健保費費率會是全民的荷包壓力。我們期待能夠取得社會共識,大家做一點點正向思維的改變,落實社會保險公平負擔之精神,就能讓臺灣的醫療環境更完整、更健康,也讓醫療人員不再「血汗」。(本文作者爲中央健保署署長/成大醫學院外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