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5再進化 東風-5C可攜10枚彈頭

2019年10月1日,大陸「十一」閱兵,東風-5B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

解放軍火箭軍遠赴高原訓練場,提升實戰能力。(中新社資料照片

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是大陸研製的第一代洲際地對地戰略飛彈,1965年開始研製,1971年首次試驗,1980年5月18日全程飛行試驗成功後,1981年開始服役。東風-5型洲際飛彈服役後,是大陸唯一洲際打擊力量,東風-5在大陸的核威懾力量中,長時間佔據主導地位。其中,正在研製中、最新款當屬彈頭酬載的東風-5C洲際彈道飛彈

東風-5、東風-5A和東風-5B飛彈比較,東風-5A採用新的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和打擊精度都有提升,東風-5B則發展分導式多彈頭技術,使飛彈的突防能力大大增強。東風-5B飛彈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採用固定發射井發射。

錐形整流罩變圓錘形

東風-5系列飛彈的性能參數一直沒公開,專家推測,東風-5B全長32.6公尺,彈徑3.35公尺,起飛重量183噸,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5000公里,可攜帶1枚3000公斤的威力爲300-4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或4-6枚分導核彈頭。

隨着飛彈新材料特種燃料和實現燃料優化控制的電腦技術的發展,液體飛彈也逐步克服一些固有缺陷,東風-5B在性能上的進步就是明證,而正在研製的東風-5B的後序型號東風-5C,可同時攜帶10個分導式彈頭,打擊能力和突防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

相較東風-5和東風-5A,東風-5B最大的改良處就是分導式多彈頭技術。從東風-5B飛彈整流罩的變化也能看出端倪,東風-5飛彈的整流罩是典型的單彈頭錐形整流罩,而東風-5B則是一種頭部鈍圓的圓錘形整流罩。

與美義勇兵分庭抗禮

國外對飛彈的載荷推算,東風-5B大約能夠攜帶4-6顆分導式彈頭,已達到東風-31AG新型洲際飛彈的水準,同俄製白楊M、美製義勇兵-III洲際飛彈的分導能力相比,也可分庭抗禮。

分導式多彈頭只需發展彈頭數量,而無需增加運載工具和發射陣地,也就是說,維護幾乎相同的飛彈,也可成倍增加打擊能力,這無疑使核力量效費比保持在較高水準。

東風-5B的液體燃料飛彈需要在發射前加註,發射準備時間較長,限制飛彈的機動化和部署,只能在固定飛彈井內發射。但東風-5B也有獨特的優勢,推力和有效載荷更大,射程和威力也都更大,儘管二次打擊能力較機動部署式飛彈弱,其洲際飛彈射程打擊覆蓋範圍機動性的優勢同等重要。